1955年2月,《軍官服役條例》獲得透過批准,軍銜制也得以實施。當年9月大授銜儀式的舉行,也拉開了我軍大授銜的序幕。
在這場大授銜中,為了表彰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戰爭中立下赫赫功勳的革命先輩,先後共授予了一千多位將軍。而在這些名將中,如“十大元帥”、“十大大將”等將領的名號;又如毛主席虛懷若谷堅辭大元帥銜等故事,更可謂是人盡皆知。
但有一點與我們下意識的認知不同的是,在當時授銜的初擬名單中,無論是元帥還是大將都並未有人數上的限制,大將的初擬候選人名單上更是有15人之多。
十大大將,作為黨在三大戰爭時期的重要將領,無疑他們都在戰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的授銜也都是眾望所歸。但最終只有10位將領被授銜大將,也意味著在15人的初擬名單中有5位將領落選。
而這5位沒有入選大將的將領,又都有誰呢?
一、張宗遜
張宗遜出生於1908年,是陝西渭南人。在他14歲上職業學校時,便已經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並投身於愛國運動之中;隨後18歲時進入黃埔軍校,並加入了共產黨。
在國共合作破裂後,他跟隨毛主席一路轉戰大江南北。秋收起義中,他負責護衛毛主席,保衛中央安全;後又經歷三灣改編、井岡山根據地建立、反“圍剿”戰役、長征,在紅軍時期便是屢立戰功,職位也屢屢被拔擢,歷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紅軍大學參謀長等一系列要職。
而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又轉戰晉察冀邊區任358旅旅長,取得了雁門關伏擊戰的勝利,又有拱衛陝甘寧邊區的功勞;解放戰爭中又為牽制國民黨胡宗南部,平定大西北立下了赫赫功勳;在新中國成立後,他又歷任西北軍要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軍校部部長等職務。
毛主席對於張宗遜的評價是穩重厚道,這一點從他護衛毛主席、中央安全上,軍事履歷上便可窺見一斑。在1955年授銜時,他最終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至於原因,其實既有綜合了其職務以及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平衡等方面的考量,又有因他在集寧戰役中失敗的緣故。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作為一名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張宗遜是一位有著俠肝義膽,赤子情懷的名將。而在授銜之後,他又長期領導軍事院校建設,歷任後勤部部長等職務。期間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真正做到了共產黨人該有的追求,1998年,91歲的他病逝。
二、宋任窮
宋任窮出生於1909年,是湖南瀏陽人。當時的社會環境可謂是極其惡劣,1926年他加入了共產黨,而在成為一名黨員之後,他積極投身於農民運動之中,這也為他日後的武裝鬥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後,他也與張宗遜等人一道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之後的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戰役、長征等他也都參與其中,在紅軍時期他歷任十三師政委、中央縱隊幹部團政委(與陳賡大將搭檔)等職務。在到達陝北後,他又轉任二十八軍政委、軍長等職務。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他又任129師副主任等職務,後開闢了平原抗日根據地,歷任平原軍區司令員等職務。解放戰爭後他又歷任中原局委員、華東野戰軍第三副政委等職務,建國後他轉任二野四兵團政委、西南局第一副書記、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等職務。
在長達20多年的戰爭生活中,宋任窮將軍深入群眾,積極組織保障後期補給,並在對待西南地區穩定、少數民族發展上都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1955年的授銜中,最終宋任窮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究其原因,既有戰功上相較於十大上將的“劣勢”,又有政工口上已有譚政為代表性的緣故。
但是,即便如此,也仍掩蓋不了宋任窮將軍的赫赫戰功。而在授銜後,他又轉任多個職務,並以共產黨人的風骨嚴格要求自己,為我國的國防工業、航天事業的發展立下了卓越的貢獻。
三、蕭克
1907年,蕭克出生於湖南嘉禾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便熟讀四書五經,後又考入師範學校,這也讓他有了優於常人的條件。後來他考入憲兵教練所,也正是這個棄筆從戎的舉動開啟了他輝煌的軍伍生涯。
該所後併入到了黃埔軍校之中,他也從北伐戰爭開始一路晉升,參加了南昌起義、井岡山根據地建設、反圍剿戰役等。
25歲的他便成為了軍長,27歲時成為紅六軍團軍團長;此後的抗日戰爭中,他又履職120師的副師長,晉察冀軍區代司令員等職務;解放戰爭中,任第四野戰軍第一參謀長等職務;建國後,轉任副部長等一系列職務。
可以說,蕭克在這一系列戰爭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按理說,無論是功績還是資歷都是可以成為大將的,但是他也有過,而這也讓他在與十大大將比較中落了下風,最後蕭克在大授銜中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在授銜後,他又履職軍政大學校長等職務,為軍事教育發展、培養人才立下了功勞,期間他還寫下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戰爭小說《浴血羅霄》。
2008年,102歲的蕭克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四、王震
王震與宋任窮將軍一樣,都是湖南瀏陽人。生於佃戶家庭又逢亂世,也讓他少年時便有了反抗的思想。而在成為鐵路工人後,接觸到了馬克思思想,也讓他在1927年加入了共產黨。
此後他轉戰多地,參加建立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戰鬥、長征等一系列戰爭,期間歷任紅六軍團政委委員等職;抗日戰爭打響後,他又履職120師政委委員、359旅長、中原軍區副司令員等職務;而後的解放戰爭中出任西北野戰兵團第二縱隊司令員 、第一野戰軍2軍軍長、一兵團司令等職務。
在這些戰役中,王震將軍依靠驍勇善戰的風格,出色地完成了戰略目標,既有進攻上的勝利,又有拱衛中央的成功,也藉由此獲得了朱德、彭老總等人的肯定。
可以說,王震將軍授銜大將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中央要考慮各種綜合因素,而這裡面就有許廣達大將的原因在。
在得知要被授銜大將時,許廣達將軍高風亮節上書請辭的同時力薦了王震。但是,組織考慮到許廣達更為代表紅二方面軍,同時又有當時新中國要與蘇聯一樣組建裝甲兵軍團,對接上講究軍銜對等,而蘇聯為大將,如是許廣達將軍也成為了更合適的一個。
於是,王震將軍也就被授予了上將軍銜。而在此後的政治生活中,王震將軍憑藉著共產黨人的信念成為了一位永遠值得後人銘記的人。
五.周純全
周純全1905年生於湖北紅安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家境貧寒也培養了他的反抗意識。而在16歲時他便投身於工人運動之中,在21歲時他成為了共產黨員。
次年,他便參加了黃麻起義,而後歷任紅四方面軍的要職。在長征後,被任命為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而後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他多履職主管後勤工作如四野後勤部長等職務;建國後他又被委任為後勤部副部長等職務。
如果從職務上看,周純全完全是可以擔當大將軍銜的。但礙於其主要是主管後勤,又有王樹聲代表紅四方面軍,因此他也只能授銜上將了。
總結
時至今日,關於1955年授銜的話題仍備受關注。這既有後人對於革命先烈們的敬仰之意,又有對歷史的求是求真之意。
而從歷史上看,這五位與大將擦肩而過的將軍,對於被“淘汰”卻並無怨言。這是他們黨性的體現,更是他們對自身高風亮節的要求,而新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無不是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先烈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結果。
他們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向他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