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除夕夜,不滿19歲的王磊獨自坐在一塊岩石上,耳邊縈繞著當初學包餃子時與村民楊大娘的對話。
“大娘,您和我們過年三十,連家都顧不上!”王磊拿起一張餃子皮,動情地說道。“你忘了到俺村幫俺家種麥子的事了?一家人可不許說兩家話呀!”楊大娘一邊教他包餃子,一邊看著他的眼睛說。
——魯南戰役時過年的一幕幕,讓王磊終生難忘。
沒有紅火的對聯,沒有沖天的炮仗,更沒有豐盛的年夜飯。那是“年年馬上見春風”的年味,那是“軍民團結一家親”的年味,那是充滿勝利喜悅的年味。
讓人難以忘懷的戰地年味,蘊含著人民軍隊的獨特優勢和制勝密碼。
革命戰爭年代的一個春節前夕,新四軍某部突然“奉命開拔”。原因是淮北地區很窮,老百姓日子過得很難,只有過年才能吃點好吃的。部隊決定從臘月二十九日起,在野外露營三天,官兵們用粗糧野菜做年飯……後來,群眾知道部隊為了讓大家過好年,寒冬臘月露宿野外,紛紛拿出自家好吃的趕來慰問子弟兵。
那時候,生活條件艱苦,想過一個有滋有味的年是種奢望。1947年春節前夕,太行山根據地群眾惦記劉伯承同志的身體,以賀年的名義為他送來食品和衣物。劉伯承將食品和衣物分送給戰士們,還將群眾寫來的慰問信給大家傳看,號召官兵用勝利捷報為人民恭賀新春。
“正月裡來是新春,趕上了豬羊出呀了門。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送給咱英勇的八路軍!”這首傳唱至今的《擁軍秧歌》,正是戰爭年代人民群眾傾其所有去擁軍、支援部隊打勝仗的生動見證。
如今,時代在變,擁軍形式在變,但“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的本質沒有變,“愛我人民愛我軍”的情懷沒有變,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沒有變。
前幾年春節,一名網友訂製了一份“軍人日曆”。每一月,每一天,軍人的日子裡都有一個“戰”字。軍人生來為戰勝,一家不圓萬家圓。人民子弟兵對人民的最好報答,就是賡續紅色基因,矢志保家衛國,用精武強能的行動給人民拜年,用練兵備戰的喜報向人民恭賀新春,用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成果為人民增添喜慶。
“挽弓當滿弦,將士帶甲眠。”子弟兵練兵備戰與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都是人民軍隊性質宗旨的生動體現,都是軍民魚水情深的真實寫照。
作者:向賢彪
來源: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