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森林》裡如是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每個東西上都有一個日子。秋刀魚會過期,肉罐頭會過期,連保鮮紙都會過期,我開始懷疑,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不會過期的。”
知乎上有一個帖子,貼主說:
今年春節假期,一個從小玩到大的朋友Y從外地回來,卻沒有聯絡自己,就讓她倍感失落。
兩個人從小學在一起時就是好朋友,後來,Y大學考到了外地,讀研讀博。而這個女孩留在了本地,本科畢業後就工作了。
最初Y每次回來的時候都會聯絡女孩,可是漸漸的兩個人之間的差距似乎越來越大,話題越來越少,最後每次見面似乎只剩下了“聊回憶”這一件事。
她們之間並沒有什麼衝突,也沒有什麼利益上的糾葛,可是當初靠著日常裡雞毛蒜皮的小事緊密相連的兩個人,現在卻只能靜靜地躺在對方的通訊錄裡。
帖主說,自己其實早已預感到了這個必然,但真的到了這一天,依然很難接受。
在成年人的關係中,更多的是彼此的陪伴、平等。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反倒沒有血氣方剛時合群,甚至漸漸地淡出了很多交際圈子。
其實成年人的友情就是這樣,你不再回我訊息,我不再詢問,我們的故事就結束了。
人與人的疏離,往往是從沉默開始的
蔣勳說過:“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
沉默,在相互依賴、彼此熟悉的人之間,並不會顯得突兀或是不自在。而在心靈並沒有靠得很貼近的人之間,便是產生隔閡的源頭。
即使是曾經親密的朋友,長期沒有共同話題,沒有可以融合的圈子,那麼必然會產生疏離感。
此時,如果沒有一個人願意多邁出那一步的話,彼此之間的關係很難回到從前,最終很可能止步於躺在彼此的通訊錄裡。
看著那些曾經親密的朋友,變成如今擦肩而過也不願打招呼的陌路人,真的有些惋惜。
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往往開始於彼此間悄然侵入的沉默。
朋友間也會產生誤會,一個不問,一個不說,距離就產生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有這樣一種情緒,想遠離身邊的一切,安安靜靜,過幾天與世無爭的日子。
其實,這也是如大浪淘沙一般篩選朋友的方式,耿耿於懷不如放鬆心態,能陪你長久的人怎樣都會在你身邊,那些遠去的人就相忘於江湖吧。
人與人的疏離,往往開始於利益的無法對等交換
《千與千尋》中有這樣一句臺詞:“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自始至終陪著走完。”
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人,有的人留下陪你走一段,有的人只是點頭之交,有的人素不相識。
成年人的生活裡,說得殘酷一些,很難有真心朋友。成年之後的朋友多半是依靠利益交換,來維繫的。
忙碌的成年人,沒有誰願意消耗更多的精力和時間,去維持一段“沒有用”的關係。
當你漸漸不能給對方帶來想要的價值的時候,你們之間的需求感和聯絡也會不再那樣的緊密。
通常我們來講,勢均力敵的友情是最長久的,也是最不用費心去經營的。
即使在有血緣關係的情況之下,也沒有人願意永遠做付出的那一方,穩固的友誼中,總是需要你有一些能夠牽絆住對方的東西。
而當我們自身的價值提升,可被利用的方面越廣的時候,身邊想要與你成為朋友的人就相對越多。反之,就會疏離。
正如梁實秋在《送行》裡寫道:“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的風雨,我要去接你。”
成年人之間,在情感上都會更趨向於擁有一種單純、簡單的關係,但很多時候,事與願違。
我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即使兩個人之間,僅僅是彼此相處在一起的時候感到舒服,這也是雙方賦予對方的一種價值,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換。
很多人看似身邊熱鬧,呼朋喚友,但實際上,他的內心是孤獨的。關係網、朋友圈鋪得越大,反倒越是沒有可以彼此交換真心的人。
畢竟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你期待雨露均霑,往往結果卻是厚此薄彼。而你以為的“厚”,很容易被切割成一份一份的情感所掩蓋。
無論是幼年還是成年,人類的友誼在情感上來講都是帶有自私屬性的。
於是,漸漸地,在多種原因的裹挾下,曾經炙熱的友誼只能落得疏離、淡漠的可嘆結局。
-END-
世界那麼大,感謝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筆有溫度、為情發聲,一個熱愛文字的不典型寫作者,邀請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