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刀貳
眾所周知,春節檔是“兵家必爭之地”。
口碑逆襲,連人民日報、新華社都忍不住轉發MV,對話年輕一代,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各平臺好評連連,讚美聲如潮水般湧來,不得不說,《狙擊手》扛住了壓力。
今年霸佔春節檔的《狙擊手》,又是張藝謀打出的王炸牌。
和《長津湖》正面交鋒,是張藝謀的底氣。
早在去年6月份,《狙擊手》就亮相了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女兒張末聯合導演,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在千呼萬喚中,終於在大年初一和觀眾見面。
片中,一句“我們帶你回去”,燃爆全場。為了這句話,多少人大年初一來到電影院觀影。
《狙擊手》的原型人物,是上甘嶺戰役裡的傳奇英雄——張桃芳。
敢和規模宏大的《長津湖》同期叫板,老謀子的底氣不容小覷。
沒有《長津湖》的恢弘氣勢、絢麗特效,而是以普通戰士的角度講述故事。
要想在《長津湖》之後吃第二波愛國紅利,並非易事。觀眾越來越挑剔,到底是撲街還是成功,看口碑便知一二。
大家看慣了好萊塢式的戰爭片,文藝腔調的《狙擊手》,打開了新的視野。
到達戰爭片的另一種極致,為無名英雄歌頌,《狙擊手》絕對是一匹黑馬。
目前豆瓣評分7.7,當之無愧的春節檔口碑第一!
一、實景拍攝,每位英雄都不是“無字碑”
死傷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生命。
這次,鏡頭不再對準飛機大炮,而是聚焦於普通的戰士,以小人物展現大歷史。
72歲的老謀子,探索主流旋律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當今國內影視業,最不缺戰爭題材的作品,但缺的是“抗美援朝”的作品。
在稽核下保持最高水準,是張藝謀在2022的開頭,給出的最好答卷。
狙擊手英雄張桃芳,一度被稱為“冷槍英雄”、“志願軍神槍手”、“上甘嶺狙神”……
在抗美援朝時期,他的戰功赫赫,成績卓越,憑著頑強的意志力與超神的狙擊能力,在戰場上打倒了200多位敵人。
我方在面對聯合軍的長槍短炮,劣勢顯著。不僅一窮二白,還得面對高緯度的嚴寒氣候。
別說作戰,就是凍死凍傷的人員都不計其數。
根據歷史事件改編,往往對真實度有著極高的要求。
第五次戰役結束之後,雙方陷入了“拉鋸戰”,主要以襲擊和狙擊為主。
長時間的戰鬥需要戰術和勇氣的結合,單槍獨斗的同時,還要自身保命,這非常考驗演員和導演的本領。
為了極大程度地還原當時的歷史,拍攝地點選在了零下36度的吉林白山。
沒有雪就等待下雪,必須要“求真”。
長達半個月的封閉式軍事訓練,只為了呈現最真實的志願軍作戰狀態。
在雪地拍戲時,演員在抗住嚴寒的同時,還要給出精湛的演技。
無論是對攝影師,還是演員本人,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演員們扎堆在雪地裡,最少都是3小時起底,結束拍攝時甚至都凍得無法起身。
他們沒有叫苦,因為曾經那些英勇的戰士,比這更加艱苦。
一些新人演員找不到感覺,張藝謀就帶著他們反覆拍攝,直到拍出滿意的效果。
當年的戰士,也是一樣的精神。紮根在北方大地上作戰,全憑意志和勇氣。
血肉之軀築起的長城,比宏偉的氣勢更能直擊人心。
章宇在危險的戰壕中游走,所有的困難彷彿被踩在腳下,最後的鏡頭酣暢淋漓,如釋重負。
國仇家恨,都在一瞬間被釋放,無數觀眾在情感上得到共鳴。
二、細節決定成敗,細看張藝謀的“完美主義”
影片中,張藝謀有意地轉變我們的固有思想。光拼人海戰術,恐怕是不行的。
片中的中國智慧,大放異彩。
不刻意追求爽片,尊重對手與歷史,我們的作戰思維也是獨一無二的。
最可愛的人,不是隻靠拼人海戰術。我們也有縝密的計劃,懂得先發制人、攻其不備。
這種英勇無畏的精神,鬥智鬥勇的氣魄,蘊含在一個個小人物身上,這才是我們想看的東西!
不追求無腦爽片,張藝謀在作戰戲中,下了大功夫。
編劇、導演都在狙擊戰的戰術上花費心思,面對強大敵軍,以智取勝才是成功的關鍵。
除了場景真實以外,細節都傾注了心血。張藝謀主導中方,女兒張末主導美方。
兩個劇組分頭行動,各自開機,連作戰方案都反覆討論推敲。
站在不同的視角,更能體會戰爭的真實性。兩個劇組幾乎在時間線上同時進行。
因為兩地分隔,對於劇本的規劃只能提前商討、並在分頭行動中準確把握。
為了應對突發狀況,一場戲可能要制定多達七八個方案,保證拍攝順利進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用在此處十分恰當。
只有站在敵方的角度,才能充分體會作戰計劃的複雜性、真實性。
因此電影中出現的戰術,都來自於團隊的反覆演繹,仔細揣摩。
抗美援朝這一時期,被稱作“冷槍冷炮時期”,躲在暗處作戰,所到之處都是細節。
“拉鋸戰”的拍攝,最能看出導演的功夫,連狙擊槍都是滿滿的細節。
敵我雙方的持槍,有著很大差距。
美方持著M1941狙擊步槍、M1C狙擊步槍,連八倍鏡也派上了用場。
而我方只能用靠眼睛瞄準的步槍,和高科技艱難鬥爭。
武器稍顯落後,戰術就得多下功夫。
“聲東擊西,暗渡陳倉”,五班戰士利用假動作,讓敵人正中圈套,暴露位置。
班長眼看敵人急不可耐,露出馬腳,當機立斷開槍斃命。
一個個隱藏在戰壕後面的敵軍,被我方機智的戰術所折服。
實力雖懸殊,但中國人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我們招數變換,巧計頻出,這才讓勝利更有說服力。
歷史上最傑出的輕步兵,必須有志願軍的姓名!
三、嚴格選角,新面孔大放異彩
父母那一輩,對這段歷史可能更深有體會。
一位觀影的志願軍老爺爺,沒能按捺住激動的心情,不停地站起來想要發言。
可能一幕幕場景,讓他想起了和戰友並肩作戰的日子,那北方的凜冬也不失溫暖。
可以說,這是一部可以媲美《紅海行動》的戰爭片,有笑點淚點,全程無尿點。
對孩子們來說,教育意義也非凡。
“拍一個寫實性的戰爭,戰士都得是生面孔,產生記錄性的真實感。”
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都是背井離鄉,青春洋溢的年輕人。
他們扛起家國責任,毫不猶豫北上出征,舉目無親,踏上生死未卜的殊途。
他們年輕、有理想抱負、以家國大義為重,可貴的精神令人動容。
出於對人物的敬畏,選角嚴格貼近真實年齡,從細節描摹出真實的戰爭。
張藝謀做足了功夫,在北電、中戲近幾千張面孔中,千挑萬選,組成了“狙擊五班”。
除去明星光環,新演員更能讓觀眾入戲,給影片帶來質的提升。
訓練新人演員是個苦差事,但張藝謀沒有退縮,堅決不用那些“熟面孔”。
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出現在熒幕上,感情細膩柔軟,他們是《狙擊手》旗開得勝的最好證明。
現在的青年一代可能無法想象,那艱苦卓絕的日子,是常人無法忍耐的。
高燃催淚,銘記歷史,這就是愛國教育最好的教科書!
四、尊重觀眾、口碑逆襲
冰雪場上的激戰,也正是冬奧會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時節正好,全民也期盼著北京冬奧會。
對於觀眾來說,冷槍冷炮的題材,可能並無太大吸引力。
名導張藝謀籌劃的電影,卻也沒有那麼一帆風順。定檔、撤檔、再定檔……困難重重。
就是這樣,突破了千難萬險,《狙擊手》在春節殺出了一條血路,廣受熱議。
在拍攝現場,張藝謀看著鏡頭裡的內容,彷佛穿越了時空,見到了當年的一幕,他無聲哽咽。
張藝謀說:“文藝作品,要百花齊放,要給不同型別的觀眾看。”
我們不缺大規模戰場的作品,缺的是時代洪流中的細節和小場面。
演員陣容裡,基本上沒有什麼大角色,張譯無償客串之外,主演裡面只有一個實力派章宇……
所有選中的演員,都經過嚴格訓練。
舉槍快準狠,英姿挺拔,就是軍人的樣子。
片中這些無名者,不僅是戰場上的戰士,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沒有醜化敵人,尊重歷史,尊重每一位勇敢的英雄,講述了一段精彩的戰爭史。
特別是片尾曲《回家》響起時,那種蕩氣迴腸的精神,浩然長存。
春節檔《狙擊手》,可能不是票房最高的,但一定是讓觀眾滿意的。
看完記得關注@文刀貳 圖片來源網路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