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世間》電視劇上線了,追劇的我因為十分好奇後面的劇情,衝動之下在公司邊上商場中的西弗書店買了原著,回家才想起去看了下喜馬拉雅,果然已經有了高質量的有聲書版本。對於從小喜歡聽評書的我來說,有聲書明顯更具吸引力。得,感覺又浪費了一筆小錢,充實了下還有一半書沒有讀完的書櫃。
畢竟是大家的著作,內容之豐富,真的讓我都不知從何說起。想了下,為了不造成劇透,就說說目前已經播出的內容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情節吧。電視劇第四集,周秉昆三人在老太太家吃完飯,坐車回家的路上聊天,雖然三人都說老太太是好人,但是德寶呂川二人明顯喝多了之後有些眼紅老太太家中的待遇,尤其是呂川。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司機後來憤怒地說到“人傢什麼資格,你們什麼資格,責任不同,待遇不同,天經地義。”
我很難不贊同這段話,資格不同,責任不同,待遇不同。從資格上來說,老太太夫妻二人的資格是自己實打實革命期間拋頭顱灑熱血得來的。責任上來說,就如同之前秉昆幾人只知道自己的工作環境不好,幾人時常埋怨。但是他們也並不知道要改變現狀需要多大的努力,需要跑上跑下多久。而老太太,既要承擔到處求人的苦楚,又要被廠子裡不滿現狀的職工所埋怨。這就是責任在肩的表現。處在更高的位置,你就需要為更多的事情負責,幫更多人解決問題,還要接受更多人的不理解。所以,待遇高一些是理所應當的。而從小思維就比較發散的我,莫名想到的是,改革開放後東北的衰落,還有當初的下崗潮。
作為半個東北人,曾經我為東北的衰落憤憤不平。也因為看過的一些影視作品,認為下崗太過於殘酷,國家太過於無情。
就說東北,在改革開放前,是全國的重工業中心。但是當時並不是市場經濟,當地的居民雖然在很多方面因為廠子效益好得到了更好的福利待遇,但是也不過就是多一些澡堂票,單位食堂偶見蘑菇豬肉。但畢竟是計劃經濟,這些全國獨一份的企業實際上完全沒有拿到自己本應該可以拿到的資本累計。
而下崗潮更是殘酷,很多家庭的無助,迷茫,讓人心碎。
但是我們可以說這兩項政策是錯誤的嗎?
如果說人世間目前播出的劇情中上山下鄉的政策,對於我們這些二三十歲的人來說太過於久遠,我們無法說清當時的政策究竟對中國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還是消極的作用。那改革開放和下崗潮以我目前的眼光看是無法怪罪的。
最簡單的衡量標準,全國,大部分人是不是過得越來越好?
我相信中國肯定還有一些地區生活依然艱難,而大城市的一切年輕人已經躺平,但是相對於二十年前,四十年前,我們的生活水平明顯是在飛速提高的。所以我覺得就算這些政策依舊不完美,也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但是他們絕對是起到了相對積極的作用。
就算是現在很多人開始抱怨相對於以前,我們的貧富差距更太大了。但是你不可忽視的是我們現在相對苦難的一些人,過的日子,可能也是四十年前中等家庭所不敢想象的。
所以,當初處在高位的一群人,察覺到了國家的問題。他們面臨著一個選擇,不改變現狀,就大家一起窮,這毫無意義。所以有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所以有了下崗潮的壯士斷腕。我沒法看清在未來我們會不會因為這些政策產生更多的問題,但是至少現在看來,執政者知道會被埋怨,知道會犧牲很多人的利益,但是他們沒辦法,他們必須要為全域性,要為更多人的未來負責。電車難題這種哲學性問題在此時變得十分的容易選擇。
這就是為什麼民粹不可取,普通的我們,單獨的我們,是沒有辦法天天想著其他人如何的。我們要做的只能是盡力過好自己的日子。
這也是曲書記,曲老太太告訴秉昆他們的話。
“每個人境遇,條件都不同,不能千篇一律的要求,但是有一條,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