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多艘宇宙飛船被安葬在太平洋尼莫角地區的一個水坑裡。
自1957年發射人造衛星1號以來,人造裝置已被送入地球軌道。
對他們中的許多人來說,回程從來都不在考慮之中。
破損的衛星、廢棄的火箭和各式各樣的與任務相關的垃圾現在正以驚人的速度在我們的星球上飛來飛去。
有些物體的移動速度可能超過每小時27000公里。
碰撞可能會產生更多的碎片,因為無用的垃圾碎片會猛烈地相互碰撞。
對於一個依賴電信和GPS訊號增長的世界來說,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不止一顆活躍的衛星已經透過,更多的衛星無疑將遭遇同樣的命運。
我們還沒有想出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但我們需要移除一些已經失效的軌道天體。
近半個世紀以來,航天局一直在指示舊衛星和退役船隻緊急降落在南太平洋的一個偏遠地區。
它包括一個被稱為“無名之輩”的地理名勝(拉丁語的意思是“無名之輩”),這是你在不離開地球的情況下從乾燥的陸地上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它位於紐西蘭以東約4023公里處,最近的陸地是杜契島、莫託努伊島和馬赫爾島。
因此,當一艘註定要墜毀的航天器被送往那裡時,它撞到人-甚至是過往的船隻-的可能性很小。
公墓收到了第一艘退役的航天器。
其他260多人隨後被安葬在那裡,其中大多數是俄羅斯血統。
然而,沒有人能與和平號(ISS)的聲望相提並論,和平號是蘇聯建造的國際空間站(ISS)的前身,從1986年到2001年在地球上空巡航。
2001年3月,當空間站接到在尼莫點附近著陸的指令時,它在穿過地球大氣層的降落過程中解體了。
許多部件在這個過程中被燒燬,剩下的六個主要碎片散落在廣袤的土地上。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歐洲儒勒·凡爾納宇宙飛船、進步號貨船和無數其他深海墓地居民身上。
讓宇宙飛船在任何地方著陸都需要大量的技能和精確的計算。
航天局必須與他們的飛船在一起,才能發出制導指令。
一旦失去了這種程度的控制,一艘船就有可能在任何地方結束。
如果你親身經歷過太空競賽,你可能還記得1979年在西澳大利亞意外墜毀的情景。
2031年,國際空間站將進入尼莫角水域,經過30多年的服務。
國際空間站不會永遠存在,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希望能夠安全執行到2030年。
什麼是點尼莫?
近半個世紀以來,航天局一直在指示舊衛星和退役船隻在南太平洋這一偏遠地區緊急降落。
飛船公墓是什麼地方?
尼莫點被稱為宇宙飛船公墓,因為那裡是航天局指示舊衛星和退役船隻墜毀著陸的地方。
有人住在尼莫點嗎?
不是的。
事實上,離尼莫點最近的人類通常是太空中的宇航員。
他們什麼時候開始用點尼莫的?
公墓在1971年收到了第一艘退役的航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