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同道財經
“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它使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長津湖之水門橋》是《長津湖》的續篇
《長津湖之水門橋》,講述的是為了吃掉美陸戰1師,中國人民志願軍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命令第七穿插連炸橋的故事。
朝鮮戰爭的起源,要從蘇聯和斯大林說起,二戰後期,蘇聯出兵東北,協助中國趕跑了小日本。但蘇聯在中國東北也得到了不少好處,比如說控制了大連、旅順港口,還控制了中長鐵路等。
這一度讓斯大林得意非凡,因為東方的港口和鐵路,是蘇聯核心的利益訴求。但蘇聯的這些既得利益,後來在中國的外交談判中很快就收回了。
到1950年1月26日,中國向蘇聯提交相關協定草案,要求兩年內收回蘇聯在東北的全部主權。
協議提交後的第4天,斯大林就給金日成發了電報,同意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拿下朝鮮半島。
斯大林狡猾而謹慎,支援朝鮮發起統一戰爭,其實是一個陽謀:
如果金日成在蘇聯支援下成功統一朝鮮半島,蘇聯可從朝鮮獲得不凍港。如果美國出兵的話,十有八九朝鮮人民軍打不贏,最後在中國東北成立流亡政府,美軍兵鋒直指鴨綠江邊。
美軍橫兵邊境,蘇聯就有機會重新把軍隊開進中國東北,從而繼續控制旅順、大連,控制中國東北的關鍵鐵路線。
因此,對於中國來說,要不要入朝參加朝鮮戰爭,是在美蘇兩頭明裡暗裡壓迫下的一個艱難抉擇。
▲長津湖戰役相關史料圖
假設不出兵。後果就很清楚,美軍將陳兵鴨綠江。陳兵鴨綠江,那對中國的威脅就非常大。
即便美國當時不會馬上就入侵中國東北。但對中國意味著什麼?那就是要把通過幾輪談判,辛辛苦苦送走的蘇聯老大哥,再請回東北來。
因為當時的中國,沒有力量在平原地區對抗美國的機械化部隊。請回蘇聯,意味著對內,中國腦袋和脖子卡在蘇聯手裡,對外,卡在美國手裡。
中國還怎麼活下去?
那麼出兵呢?無非是:打贏,打平,打輸。打贏,打平不用說了,就算打平了也算是我們打贏了。
那萬一打輸了呢?當時很多人都考慮到有可能打輸。就連當時入朝作戰的統帥人選林彪,也認為打輸是大機率事件。
後來林彪不願意去,中央只得指望彭德懷掛銜,在接到領兵任務時,彭德懷說“就算打輸了,大不了相當於晚解放幾年”,不敢保證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由此可見,任務之艱鉅。
事實上當時所有人,包括毛澤東在內,都是做了打輸準備的。那打輸了怎麼辦?大不了退回鴨綠江西邊嘛。
那這和不出兵,美軍也是陳兵鴨綠江有什麼本質區別?
如果中國不出兵,美國陳兵鴨綠江東邊,中國是得求著蘇聯駐軍東北。後續蘇聯繼續給中國什麼,那就全是蘇聯給中國的施捨。
但中國出兵朝鮮,卻能在戰略上贏得主動,你蘇聯不是社會主義的老大哥嗎?如果你什麼都不管,那社會主義陣營存在的意義是什麼?統一陣營裡的社會主義兄弟,以後誰還願意跟著你混?
極端情況下,美國進入東北,那會對蘇聯在東北亞地區的訴求產生極大的威脅。
斯大林盤算來盤算去,不就是謀求在東北亞地區的出海口嗎?因此,從戰略上,斯大林絕對不會允許美國直接進入東北,這其實就是中國入朝作戰的底線。
但是,斯大林壓根兒沒盤算到的是,中國有膽量出兵朝鮮,而且行動得還比較迅速。
▲七連的精英骨幹
志願軍三炸水門橋,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實。
中國軍隊入朝後,主要打了五次戰役,前兩次戰役我們全勝,後三次有勝有負。
第一次戰役,美軍潰敗,是因為中國軍隊的襲擊來得突然而又猛烈,美軍對中國意圖判斷的嚴重失誤,中國人怎麼敢出兵跟我們美國人打,雙方力量懸殊太大了!彭德懷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不懼強敵,出其不意地狠打。
首戰取得勝利之後,彭德懷把近40萬大軍隱蔽在靠近中國邊界的大山中,用打了就跑、丟棄輜重、釋放俘虜等辦法誘敵邁入這個巨大的包圍圈。
麥克阿瑟這個“二戰之神”大意冒進,下達全線進攻命令,命令自己的專機沿著鴨綠江往北飛,看看蘇聯人和中國人的跡象。
但就在他們的飛機底下,近40萬中國大軍隱身在一望無際的雪原之下。中國軍隊突然收緊巨大的包圍圈,大韓民國第二軍團被殲滅。
1950年11月、12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西線發起了第二次戰役,擊潰美軍第八集團軍,其司令員沃克中將,在撤退過程中翻車身亡。
▲長津湖一役中,美軍佔據強大的空中優勢和火力裝備東線,由宋時輪第九兵團發動的長津湖戰役,是第二次戰役的另一重要戰場。在宋時輪率領下,27軍、26軍、20軍把陸戰1師包圍在寒冷的蓋馬高原上。
陸戰1師是美國軍隊王牌中的王牌。這支部隊下轄第一、第五和第七陸戰團,以及第十一炮兵團,另外還包括三個營:裝甲偵察營、坦克營、兩棲攻擊營等,總人數為1.9萬人左右。
陸戰1師特別能打硬仗,曾經參加過二戰的貝里琉島戰役和沖繩島戰役,受過5次總統嘉獎,擁有全美最好的裝備,軍紀嚴明。
美國人以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軍隊,能夠戰勝這支隊伍。
當陸戰1師進行後撤時,有個叫德洞嶺的高地對於他們南撤至關重要。師長史密斯特派曾在硫磺島與日軍進行過慘烈戰鬥的連長巴伯率兵守衛。
戰鬥空前殘酷,美軍死傷過半,仍與衝進來的中國士兵展開肉搏。雙方使用了能夠使用的一切器械,鎬、鍬、槍托、刺刀和拳頭。士兵扭在一起在黑暗中滾動,互相掐喉嚨、挖眼睛、咬面部。
山頂一度被志願軍佔領,但很快又被美軍反擊下去……接近早晨6時,隨著一聲尖厲的哨聲,中國士兵迅速撤出戰鬥。
驕傲的海軍陸戰隊員被中國士兵的勇氣所震懾:中國士兵突然就在大雪中出現,有的人腳上連鞋都沒有,這令美軍士兵在零下40度的氣溫中看上去簡直如一種幻覺(朝鮮蓋馬高原鄰近東西伯利亞)。
好像對美軍熾烈的火網毫不在意,第一批士兵倒了後,第二批就跨過屍體前進,還有第三批第四批。其不怕死的精神彷彿是殉教者,令美軍官兵非常害怕。
但德洞嶺高地最終未被志願軍佔領,它在陸戰1師的撤退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美國幾乎傾全軍之力保護陸戰1師不被全殲。從西西里號、萊特號、福基好、菲律賓海號、普林斯頓號等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戰鬥機、偵察機、中型和重型轟炸機,在陸戰1師頭頂上形成金屬天幕,一寸一寸地掩護其後退。
在陸戰1師發動的小高嶺戰鬥中,8次進攻,均被172團3連打退,打到最後全連只剩下三個人時,40多名美軍爬近山頂,連長楊根思抱著最後一根炸藥包衝過去跟美軍同歸於盡,以自己的生命守住了陣地。
在美軍的退路上,還有一座關係數萬美軍生死的橋,就是水門橋。其鋼樑沒有橋墩,懸空架在萬丈深淵之上。
志願軍三次炸橋,最後一次把鋼樑與山崖的水泥介面也炸沒了。這樣一來,美軍應是插翅難飛了。
▲影片圍繞長津湖戰役中志願軍三炸水門橋的故事展開
作為陸戰1師圍殲戰中的關鍵一環,水門橋無疑是長津湖戰役中非常關鍵的一環。
志願軍善於等待時機,以優勢兵力包圍、分割和殲滅敵人。這種時機,主要表現為多路並進的敵軍之中,有一路行進過速,從而形成凸出之勢。解放軍馬上就會抓住戰機,把主要兵力集中起來,構築包圍圈,將其孤立、殲滅。
同時用一部分部隊在其援軍必經之路上打阻擊,一直堅持到被包圍的敵軍被消滅。
同時,對美軍來說,他的優勢就是機械化;對志願軍來說,他的優勢是山地戰,解放軍全都是山地戰的頂尖高手,這得益於在幾次國內革命、長征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長時間的歷練。
因為真正的戰爭,是在雙方實際較量的、非常狹窄的、特定時空的戰爭裡發生的,只有在這樣一個狹窄的時空裡發生的事情,才是真正決定戰爭結果的關鍵。
因為志願軍是全域作戰,而美軍的機械化將其限制在公路和山谷沿線,較大地限制了他的發揮效果。
加上美軍驕傲自大,在朝鮮山地上排成一字長蛇陣往北行進,更容易掉入志願軍最擅長的布口袋戰術。但同時,美軍的機械化也比較容易逃跑,一旦展開逃跑,志願軍靠兩條腿就追不上了。
▲美軍自以為勝券在握
因此,圍殲之戰,關鍵就在於包圍圈的口袋緊不緊,而東線的長津湖戰役中,扎口袋的繩子,就是七連主攻的水門橋。
於是就有了影片一開始,宋時輪就下令“一定要把史密斯吃掉”的畫面。他深知這一關鍵,因此親自下達命令,讓七連撤出下碣禺裡的戰鬥,去負責炸橋。
▲七連肩負起炸橋的重任
於是就有了銀幕上這一場精彩的戰鬥。這個時候,七連已經只剩下一半的人員。
在水門橋戰鬥中,雙方裝備差距實在太大,美軍牢牢地控制著制空權,對峙中往往一通狂轟亂炸就讓志願軍傷亡慘重。
▲雙方裝備差距過大
因此,在水門橋戰鬥中,中國軍隊拼能拼的,就只有勇敢和不要命的精神。今天,當我們看電影時,會一直被人民子弟兵的英勇無畏所感動,也會常常扼腕嘆息:如果我們有與美軍相似的裝備實力,這場戰爭何至於打得如此慘烈。
▲裝備實力的巨大差距讓這場戰爭無比慘烈
陸戰一師作戰處長當時就說:“如果中國軍隊有一定數量的空中力量和後勤保障,陸戰隊肯定一個也別想活著跑出來。”
“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說:“要不是我們擁有強大的火力,總能得到近距離空中支援,並且牢牢地控制著制海權,中國人可能早就把我們打垮了。”
然而,《水門橋》裡,沒有現代化武器的加持,中國軍人只能拼犧牲自我,去執行炸橋任務。
▲志願軍在大雪中艱難前行
七連敢於亮劍,三炸水門橋。
157名戰士,向南打到下碣禺裡的時候,只剩下78人。水門橋戰鬥過後,只剩下一個人活著。
連長伍千里和連隊精英,全部捐軀於此,可謂慘烈又壯烈。最後活下來的,只有新兵伍萬里一人。
中國軍人的鐵血與熱血,刻畫的入木三分。
▲長津湖戰役相關歷史照片
在電影裡,宋時輪為什麼會親自下令,讓七連負責炸橋。七連全體官兵,為什麼又要悍不畏死,即便拼上全部性命,也要幹掉那座大橋?
因為大部隊追不上敵軍,到達下碣禺裡,後勤補給已經無法跟上。七連全名叫做“第七穿插連”,擅長快速行軍、迂迴包抄、穿插作戰,只能讓這樣的小股部隊,來承擔全域性的關鍵。
這就意味著,志願軍只能有小股部隊可以快速抵達口袋的底部,沒有重火力,沒有援軍,也沒有後勤支援,只能孤軍作戰。
▲沒有後勤支援,七連只能孤軍作戰
在重溫這段歷史時,我們不由得生出一種無奈的悲涼,和深深的遺憾。
可以說,中國軍隊之所以能夠取得朝鮮戰爭的勝利,差不多主要是拼中國軍人的不要命。在戰場上,中國連隊,往往能利用山地地形,狙擊數倍於己的敵軍,屢屢創造戰爭奇蹟。
就在水門橋戰鬥發生的幾乎同一時間,1950年11月30日,在西線,第三十八軍一一二師三三五團,就用一個連釘死在松骨峰,打退了美軍5次進攻,全連最後只剩下7個人。
▲在冰天雪地中行軍
這樣的事情,在朝鮮戰場上實在是太常見了。
《水門橋》的主要筆墨,就是全景式的展示“三炸水門橋”過程中的慘烈情況。
沒有現代化的戰鬥武器,沒有增援部隊,全靠對戰爭勝利的渴求,與對祖國的愛。
▲七連九連互相配合,血戰到底
整個長津湖戰役,陸戰一師死亡718人,失蹤192人,負傷3504人,合計戰鬥減員4418人。非戰鬥減員數以千計,大部分是凍傷。
而中國第九兵團所屬3個軍中,第20軍減員2萬人,其中有1.12萬人凍傷。第26軍減員1.5萬人,其中有9000人凍傷。第27軍減員1.89萬人,其中有1萬人凍傷。
也就是說,戰前總計15萬人的第9兵團,減員5.39萬人,減員率高達36%。其中竟有3萬人凍傷,佔戰前兵團總人數的20%,佔第二次戰役減員人員的56%。
▲長津湖一役傷亡慘重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是什麼支撐著人民子弟兵的戰鬥?
是意志,而意志,來自於對國家和人民的愛。
如在朝鮮戰爭後期,邱少雲在烈火中永生,始終一動不動,支援他的不是對敵人的恨,而是對國家和人民的愛,因為恨會讓人瘋狂,愛卻會讓人忍受與犧牲。
▲七連的子弟兵們向著祖國的方向列隊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