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將領,很多軍事愛好者們肯定會首先聯想到隆美爾,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名字,在德國二戰早期的閃擊戰中他們都曾經立下過赫赫戰功,創造過很多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隆美爾在北非,曼斯坦因在法國,古德里安在蘇聯的輝煌勝利都奠定了他們世界級名將的聲譽。在戰爭中後期的防禦作戰中亦有各路將領各顯神通的精妙之筆,下面盤點德軍中十大實力指揮官。
戰術大師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
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德語: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職業軍人,二戰中德國國防軍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之一。馮·曼施坦因的構想最終成為制訂征服法國的“鐮刀收割”(德語:Sichelschnitt)計畫的依據。在東線,他先後指揮了位於克里米亞和包圍列寧格勒的軍隊,並隨後擔任南方集團軍的司令官。面對人數和裝備都佔優勢的蘇聯,他成功地阻止了蘇聯紅軍自斯大林格勒勝利之後的攻勢,併成功地發動反擊,奪取了哈爾科夫。最終因為和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導致了他在1944年被解職。戰後,他被英國軍事法庭於1949年以戰爭罪判處18年監禁,但是4年後他就因為醫療原因被釋放了,隨後他成為了西德政府的高階顧問,協助建立新的德國聯邦國防軍。
服役年份:1906年–1944年
最高軍銜:元帥
曼施坦因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陸軍中最優秀的將領,他的戰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劃的每一次戰役幾乎都是傑作,總是令對手舉止失措,膽戰心驚,他是那種能夠將現代化的機動觀念和傳統的運動戰思維巧妙地融為一體的專家,同時對於各種戰術運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軍事天才。英國曆史學家利德爾·哈特在評價時說“他對作戰的可能性獨具慧眼”,並說:“曼施坦因元帥已經證明了他是德國陸軍中作戰能力最強的軍事指揮官”。
沙漠之狐 埃爾溫·隆美爾
埃爾溫·隆美爾(德語: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通稱“沙漠之狐”他是德國極少數非貴族出身、未進過參謀學校而晉升至元帥的軍人。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對其評價道:“我們面對的是一位大膽而熟練的對手,一位偉大的將軍”。
最高軍銜:元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一名低級別軍官,戰爭結束後任步兵學校教官、騎兵營長、軍校校長。1939年任希特勒大本營衛隊長。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後成為第7裝甲師師長,參與法國戰役。1941年2月任駐北非德國遠征軍司令,成功在北非戰場封神晉升元帥,以加查拉戰役中以寡擊眾為代表。
1943年3月應召回國,7月任駐義大利北部B集團軍群司令,12月調任駐法B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6月率部在諾曼底抗擊盟軍登陸;1944年10月14日,受希特勒遇刺事件牽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由於他廣泛的知名度,希特勒讓其選擇可享有榮譽的私下自殺,並可保護家人,最終服毒身亡。德國官方偽稱隆美爾死於心臟病,併為其舉辦國葬。
隆美爾的軍事才能受到許多軍事學家推崇,包括其親臨前線所發展出的靈活機動戰術、對軍中同僚過於嚴苛和難以相處、行事莽撞、未重視後勤與戰略觀狹隘等都有許多爭議,甚至有人認為因為英軍不願承認敵軍士兵的質素,所以才將隆美爾吹捧為軍事天才。除了軍事能力外,隆美爾也以人道精神對待敵軍士兵、並拒絕了殺害猶太人和英國突擊隊戰俘的命令。
狼群戰術 卡爾·鄧尼茨
卡爾·鄧尼茨(德語:Karl Dönitz,1891年9月16日-1980年12月2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的重要領導人,軍銜為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納粹德國海軍潛艇艦隊總司令、納粹德國海軍總司令,以及在希特勒自殺後繼任德國總統而成為第三帝國最後的最高領導人。戰後被判10年徒刑,於1956年獲釋。1980年12月24日,鄧尼茨因心臟病去世,享年89歲,是德國二戰時期的27名元帥中最後一個去世的。
鄧尼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戰術《狼群戰術》,在橫亙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裡希·雷德爾元帥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茨繼任其職。
鄧尼茨創立“狼群戰術”,在大西洋曾給英美等國的海上運輸造成極大威脅,也因此被盟軍稱為“面目猙獰的海底魔王”。
裝甲之王 古德里安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語: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銜為大將。古德里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對於將坦克與機械化部隊使用於現代化戰爭的重要提倡者,在他的組織與推動下,德國建立了一支當時作戰最具效率的裝甲部隊,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以新型戰爭型態“閃擊戰”的形式屢屢擊敗敵軍。古德里安也是聯合兵種作戰和前線指揮等戰爭型態發展的推動者和先驅。
古德里安自1920年代起便在坦克部隊中服役,1930年代開始研究坦克作戰理論。
二戰初期,率部隊成功閃擊波蘭和法國;1940年晉升為上將;1941年10月率坦克第2集團軍參加對蘇作戰,同年年底在莫斯科戰敗,被解職;1943年德國於“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慘敗後,古德里安復出並被任命為裝甲兵總監,進行重建裝甲部隊的工作,進而發動史上規模最大的裝甲戰役“庫爾斯克會戰”,雖然德軍在戰場上佔盡優勢,將3倍人數於德軍的蘇軍打敗,但是由於美軍在西西里島登陸,迫使希特勒下令德軍回防。1944年7月,古德里安出任陸軍總參謀長,這是他所晉升到的最高職位,但於戰爭結束前不久被免職。
古德里安現今成為了德國發展裝甲兵力的代表人物,被歷史學家稱作“閃擊戰之父”和“世界裝甲車之父” ,但同時也因為其急躁和直爽的個性而被部下取了個“急速海因茨”(Schneller Heinz)的綽號。
微笑的阿爾貝特 凱塞林
阿爾貝特·凱塞林(德語:Albert Kesselring,1885年11月30日-1960年7月1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位德國空軍元帥。在橫跨兩次世界大戰的軍事生涯中,凱塞林成為了納粹德國最具指揮能力的將領之一,並躋身僅有27人的鑽石橡葉帶劍騎士鐵十字勳章獲得者之列。凱塞林是二次大戰德軍將領中最受歡迎的一位,其對手盟軍也給他取了個“微笑的阿爾貝特”的綽號。
1906年服役。1936年任德國空軍參謀長;1938年先後任第1、第2航空隊司令,隨後參加了入侵波蘭、西歐和蘇聯的作戰,期間對華沙、鹿特丹等城市實施了不人道的戰略轟炸,對不列顛的空襲作戰也是由他指揮;1940年晉升為元帥,1941年底出任南線總司令,先與隆美爾共同指揮北非部隊作戰,隨後又抗擊盟軍在義大利的反攻;1945年3月出任西線總司令,5月率部投降;1947年被判無期徒刑,著有《最後一日計程車兵》。
救火隊長 瓦爾特·莫德爾
奧托·莫里茨·瓦爾特·莫德爾(德語:Otto Moritz Walter Model,1891年1月24日-1945年4月2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元帥,儘管他在戰爭初期是一個進攻性裝甲將軍,但他在防禦戰中最廣為人知。
作為德國最年輕的陸軍元帥,戰功赫赫,被譽為“防禦之獅”。1909年服役。二戰初期任職軍參謀長,參加了入侵波蘭和法國的戰役。侵蘇戰爭開始後,又被調至東線,長期與蘇軍作戰,歷任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1944年被晉升為元帥,同年8月調任西線總司令;1945年4月21日,在盟軍在魯爾包圍B集團軍群之後莫德爾便飲彈自盡。
與其他德國名將相比,莫德爾沒有他們一役定終身的“殊榮”,而總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他非常頑強,百折不撓,他的敵人稱他是“一個極其難纏的對手”!特別是在蘇聯“火星”行動中,莫德爾指揮第9集團軍以少勝多,用29萬德軍,挫敗朱可夫指揮的百萬蘇軍,可謂是一戰成名。在後來的東西線戰場,哪裡出現危機,哪裡就會出現莫德爾的身影,他總會轉危為安,因此莫德爾被稱為“東線救星”,成為希特勒的“消防員”。
庫斯特林的聖火 費多爾·馮·博克
費多爾·馮·博克(1880年12月3日-1945年5月4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陸軍元帥。博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因表現優異而獲得了功績勳章。在約20年的戰間期間,博克的軍事地位逐漸高升,1937年時他成為了德軍中資歷僅次於威爾納·馮·弗裡奇與格特·馮·倫德斯特的第3號人物。
1897年服役。1938年任集團軍司令,率部佔領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入侵波蘭時任北方集團軍群司令;進軍西歐時任B集團軍群司令,率部佔領荷蘭、比利時;1940年晉升元帥,於西線攻勢中指揮B集團軍群;1941年博克擔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入侵蘇聯的作戰:“巴巴羅薩行動”的主力。1941年底圍攻莫斯科受挫,被解職;次年調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進攻斯大林格勒,因反對同時進攻高加索被再次解職;1945年死於盟軍空襲,也是二戰中唯一被盟軍擊斃的元帥。博克在陸軍中獲得“庫斯特林的聖火”綽號。
無為而治 馮·倫德施泰特
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1875年12月12日-1953年2月24日)是納粹德國德意志國防軍陸軍軍官,1940年7月19日被晉升為元帥。他是納粹政權軍官中資歷最老的指揮官之一,曾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其一直從事軍旅生涯卻一生對政治都缺乏興趣和了解。
倫德施泰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指揮的重大戰役有:波蘭戰役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西線戰爭擔任A集團軍群總司令;巴巴羅薩計劃擔任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後被中途撤離;在納粹轉而防守時被希特勒任命為西線總司令兼D集團軍群總司令。
倫德施泰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並且有著普魯士軍官的典型風範:並不過多的干涉下屬的指揮。其之所以被認為優秀與手下一大批出色的軍事家: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克萊斯特、隆美爾、霍特、李斯特、萊茵哈特等人有關而密不可分。其成名的戰役如:法國侵略戰整套計劃的設計是由曼施坦因完成的,而另外兩個重要的戰場諾曼底戰役和突出部戰役則更多的由隆美爾和莫德爾負責。正是因為這樣的行事作風才得以出現入侵法國時的曼施坦因計劃,突出部戰役的區域性勝利,以及波蘭和法國侵略戰中那個所向披靡的古德里安。所以能讓手下優秀人才的發揮出潛力正是一名高階指揮官的價值體現。
防守大師 戈特哈德·海因裡希
戈特哈德·海因裡希(Gotthard Heinrich,1886年12月25日-1971年12月10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大將。海因裡希被認為是德國國防軍的頭號防禦專家。曾經在莫斯科城下力挽狂瀾,使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免於崩潰,此後他率第4集團軍長期駐守在東線中部地段,令許多與他對陣的蘇軍將領頗為頭痛。他作戰頑強,要求嚴格,因此他手下的很多官兵對他既愛又恨,稱這位小個子將軍是"我們兇悍的小矮子"。他最後指揮的是在二戰末期成立的維斯度拉集團軍(由殘餘的A集團軍及中央集團軍組成),以對抗蘇聯軍隊自維斯度拉河向柏林的進攻。
1906年參軍,一戰時在東西兩線都有參加戰鬥。戰後留在軍中,1936年晉升為少將。法國戰役期間任12軍軍長,1940年6月14日攻破了馬奇諾防線。1941年在古德里安的第二裝甲叢集服役,參加巴巴羅薩行動,並獲鐵十字勳章一枚。1942年一月晉升上將,指揮第四集團軍。在以後兩年中數次擊退蘇軍,為撤退爭取了時間。1944年8月任第一裝甲叢集司令,並且兼任"海因裡希"叢集總司令1945年3月,接替黨衛軍首領希姆萊出任"維斯度拉"集團軍群司令。但由於他抵制希特勒死守柏林的命令,1945年4月28日被解除職務。1971年12月13日去世。
作為一位軍隊指揮官,歷史學家描述他是國防軍的頭號防禦專家,且是位令同事敬佩的天才。
特種大將 愛德華·迪特爾
愛德華·迪特爾(德語:Eduard Dietl,1890年7月21日-1944年6月23日)是一位德國陸軍將領,最高軍銜為陸軍大將,和南方驕陽將軍隆美爾並稱的北國雪之將軍。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在國防軍中供職。1938年晉升為少將。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參加入侵波蘭的作戰。1940年4月10日起率領山地師在挪威納爾維克作戰,首獲騎士十字勳章,晉升中將。蘇德戰爭初期率部隊從芬蘭侵入蘇聯北極地區。1942-1944年統帥在挪威和芬蘭的德軍20集團軍,1942年6月1日晉升為大將。1944年6月23日死於空難。以指揮德軍山地獵兵和在挪威戰役中攻取納爾維克(英語:Battles of Narvik)而聞名,也是第一位授封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1940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