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功率霍爾電推進技術獲得重大突破!據多家權威媒體報道,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10所研發的HET-450單通道霍爾推力器,在地面試驗中最大推力達到了4.6牛(以氙為工質),最大功率達105千瓦。當以氪為工質時,最高比衝超過了5100秒,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要知道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霍爾推進器是美國的X3,是三通道設計,最大推力為5.4牛,最大功率102千瓦。從資料上看,HET-450霍爾推力器的推力只比美國的X3少了0.8牛,處於同一量級。至於5100秒的最大比衝,是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十幾倍,只能用“逆天”來形容。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臺國內最強霍爾電推還只是單通道設計,推力就已經於美國三通道的X3相當。那麼這裡的“單通道”和“三通道”都是什麼意思呢?4.6牛的推力到底是大還是小?要知道一瓶容量為500ml的礦泉水, 重力就有4.9牛,也就是說4.6牛的最大推力在地面上還不足以舉起一瓶礦泉水,為何仍說它是重大突破呢?
原來,霍爾電推是一種另類的航天動力裝置,另類到帶有一絲科幻色彩。4.6牛的最大推力雖然舉不動一瓶水,與動輒百噸的火箭發動機不能比,卻已經是妥妥的國際先進水平。因為霍爾推進器的特點就是推力小、比衝高,常見型號的推力大都是幾十毫牛的量級,能達到牛級就非同小可,達到4.6牛已經是逆天神器了!
這是因為具備如此推力的霍爾推進器,能讓航天器如虎添翼,極大地提高其效能和壽命。要想搞清楚這件事,就不得不說說霍爾電推的原理。霍爾電推是離子推進器的一種,與普通的火箭發動機向後噴燃氣不同,離子推進器噴出來的是離子,這些離子經過電磁場加速後,具備了極高的速度,能達到20~50公里/秒,向後噴出後即產生了推力。
由於離子的速度極高,所以比衝很大,通俗點兒說,就是消耗單位質量的工質達到的速度增量更大!例如獵鷹9號使用的液氧煤油發動機,比衝只有273秒左右,阿里安5火箭芯級的液氫液氧發動機,真空比衝約430秒。HET-450霍爾推力器的最大比衝5100秒,這就意味著要達到同樣的速度增量,HET-450消耗的工質只有氫氧發動機的十幾分之一。
這樣一來,航天器攜帶的燃料就可以大大減少,或攜帶同樣燃料下的工作壽命可大大延長。不過,由於噴出來的離子質量很小,所以推力也很小,只有牛頓或者毫牛量級。因此,想用霍爾電推來讓火箭起飛是不可能的。但小推力也有小推力的用武之處,例如衛星或空間站的軌道保持,以及深空探測。
對於執行在近地軌道的衛星或空間站,由於存在非常非常稀薄的大氣分子,航天器與稀薄大氣產生摩擦,會損失能量,導致軌道高度越來越低。為了抵消這種效果,需要定期開啟推進器,提升軌道高度,防止它墜入大氣層燒燬。
這項任務可以用自身的或與之對接的飛船上的推進器來完成。由於軌道高度的下降速度極其緩慢,對時間視窗的要求沒那麼嚴格。我們可以選擇用大推力的推進器工作較短的時間,也可以用小推力的推進器工作較長的時間,效果差不多。
這時離子推進器高比衝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它消耗的燃料(工質)遠小於火箭發動機,因此大大提高了衛星的壽命,並可減少空間站的燃料補給需求,降低補給頻次,進而節省大量真金白銀的經費,例如我國天宮空間站就裝備了4臺霍爾推進器用於軌道保持,馬斯克的星鏈衛星,裝備的也是霍爾發動機。
離子推進器與火箭發動機相比,就如同長跑和短跑運動員的區別。火箭發動機就像是一位強悍的短跑運動員,可以在極短時間內以極高的速度賓士,但卻消耗極大,後勁不足,跑一會兒就沒力氣了。離子發動機卻像一個長跑運動員,雖然跑得不快,但貴在持久,慢悠悠地一直跑,像馬拉松比賽可以跑出幾十公里。
在前往太陽系遙遠行星的深空探測中,離子推進也大有用武之地。雖然推力小,但經過長時間工作後,依然可以把航天器加速到很高的速度。我們不妨假設在太空中有一個4.6噸重的飛船,裝上1臺4.6牛推力的離子推進器從0開始加速,並且忽略因燃料消耗而減輕的質量。
雖然看上去這樣的加速會很慢,但如果持續加速1天,它的速度將達到86.4米/秒,如果持續加速一年,速度將超過31公里/秒,這個速度遠遠高於能飛出太陽系的第三宇宙速度,是非常恐怖的。我們還可以安裝多臺離子推進器,以進一步提高加速度。日本的隼鳥號小行星探測器裝備的離子發動機推力僅28毫牛,卻足以使它完成探測任務。
需要注意的是,離子推進器攜帶的推進劑實際上並不是“燃料”,而是工質,它的能源來自電力,需要有強大的電源供電。像空間站或隼鳥號這種距離太陽不算太遠的航天器,用太陽能電池板發電,很完美!如果要前往遠離太陽的深空,那就得用核電池或更大功率的核反應堆電源了。
離子推進器的概念是世界航天界的先驅——羅伯特·戈達德於1906年提出的,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和蘇聯開始真刀真槍的研究離子電推,但卻走了兩條不同的路線,美國走的是用電場直接加速的離子推進器,例如下面這種靜電式離子推力器:
這種推進器用電子槍發出電子,將工質氣體電離,在後方放置兩塊打了無數小孔的正負柵板,離子穿過柵板時被電場加速向後噴出,產生推力。只要正負柵板之間的電壓足夠高,離子就可以被加速到很高的速度。
這種離子推進器看似簡單,後面那兩塊正負柵板卻很不好做,對製造和材料要求極高,並且還存在空間電荷限流問題,影響了推力的進一步提高。1964年,美國的SERT 1衛星首次進行了離子推進器在軌試驗。1998年的深空一號更是首次將離子發動機作為主動力裝置。
而蘇聯卻選擇了霍爾推進器的路線。雖然同樣是噴射離子,但霍爾推進器顧名思義是利用了物理學中的霍爾效應。它採用環形噴口和放電室,作為陰極的電子槍在噴口外發射電子,電子沿軸向電場向陽極運動,同時在徑向磁場作用下,由於霍爾效應而產生感應電壓,開始環向旋轉。
這些旋轉的電子與從陽極附近噴出的氣體(氙氣、氪氣等)激烈碰撞,使氣體電離,電離後的離子在電場作用下向後加速噴出,產生推力。霍爾推進器的推力密度可以做得比前面那種靜電式離子推進器更高。由於霍爾電推的優良效能,美國人後來也開始重視它,開展了大量研究。
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霍爾推進器就是美國的X3,是密歇根大學與NASA和美國空軍聯合開發的。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使用了巢狀式的設計,將三個推力器以同心圓方式套在一起,同時產生推力。因此我們能看到X3有三個環狀噴口。正是這種設計才讓X3達到了5.4牛的最大推力,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佼佼者。
這種方式就是所謂的三通道。而我國的HET-450霍爾推力器,4.6牛的推力雖然略遜於X3,卻是單通道的設計,也就是隻用了一套放電推進裝置就產生了與X3幾乎相當的推力。讓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假如HET-450將來也能夠實現多機巢狀的話,推力還會更高,有較大的可能性超過X3而拔得頭籌。
因此,HET-450在最大推力這個單一指標上是比X3差了一丟丟,但在技術上很難說就一定落後,仍然是一臺前途無量的逆天神器,是貨真價實的重大突破,非常值得慶賀!它的試驗成功,對我國未來的衛星、空間站和深空探測任務都是一個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