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政策,在中國家電業近40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成長拐點和戰略紐帶”的價值。未來在中國家電轉型與蛻變的過程中,來自政策的力量仍然不可輕視。
何聲||撰稿
產業政策,對於眾多家電廠商而言,似乎在最近幾年正在變成一個個“雞肋”。
原因正是,家電產業發展初期時的一系列產業政策不只是“力度大、效果明顯”,而且還存在一些“真金白銀”的財政補貼,讓眾多廠商們感受到在發展過程中的一股股意外力量與動能。不過,最近幾年的產業政策,正在告別當初的強勁有力、直觀有效,要麼就是轉型方向的指引,要麼就是消費政策的指南或建議,要麼就是經營管理過程中的減稅減負,幾乎很難再現直接的財政補貼。
不過,在家電圈看來,在中國及全球市場的商業競爭環境下,對於家電這個傳統制造產業而言,產業政策對於廠商的價值和力度在調整、變化,但不會消失。特別是在一線市場上,從中央到地方的促消費政策、科技創新政策、數字化製造政策等,在未來幾年的力量不可低估,眾多廠商們必須要強化和提升。
如今,家電廠商要重識產業政策
政策,對於家電產業的價值和作用,如今不是在減弱而是在增強。
原因就在於,家電廠商需要重新認識產業政策。一是,產業政策,不是簡單的財政補貼,刺激並促進消費購買力這一個層面的內容,還包括專業化、尖端化人才的培養,以及智慧化、資訊化、數字化的製造產業鏈打造,以及開放化、公平化的市場競爭秩序打造等多個體系。
如果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產業政策覆蓋面涉及研發、生產、營銷、服務等多個環節,涉及企業的產品製造、產品營銷,以及使用者服務、可持續發展等多個維度。對於企業的價值不只是那些“看得見”的財政補貼、獎勵、稅賦減徵,以及科技創新獎勵等,還有大量“看不見”的市場公平競爭環境打造、產業科技創新氛圍營造,以及高質量發展模式指引和探索。
由此,對於家電廠商來說,必須要透過重新認識產業政策的價值,重估產業政策對於企業發展的作用,才能重新定位“如何藉助產業政策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轉型落地。在家電圈看來,產業政策對於家電產業的價值分為三個層面:
短期效應在於財政補貼等產業政策,可以解決企業市場經營過程中的“燃眉之急”,即促進消費、刺激銷售;中期效應則在於科技創新、智慧製造、數字化營銷等多個層面進行政策引導和激勵,最終指引廠商的轉型與變革動作和方向;長期效應則在於為企業制定更高的發展目標和戰略任務肋力,推動更多企業站在世界舞臺上不斷攀登新高峰、探索新模式、實現新發展。
未來,藉助政策東風揚帆遠航
政策,對於家電產業來說,不是“萬能鑰匙”,更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藥,而是眾多廠商在發展經營過程中離不開的重要外部力量,用好了可以助推企業發展,用不好會被一些政策誤導和拖累。
簡單來說,家電廠商的發展,離不開產業政策的助力,卻又不能陷入產業政策的依賴中,必須要“活學活用產業政策”,讓其成為企業發展經營過程中的一股戰略引擎和內力。
首先,產業政策如今對於家電產業的發展和助力,正在從臺前走向幕後。核心變化就是從直接的購機優惠、節能煥新補貼等財政刺激,變成鼓勵和引導企業和商家主動讓利使用者,讓產業政策從主力軍變成風向標,真正讓市場主體的家電廠商們發揮核心價值地位。
最終,讓政府的那隻市場調控之手“隱形”和“後退”,透過鼓勵企業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投向產業發展的原點:產品科技創新,從而建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引擎。
其次,對於家電廠商來說,最為需要的並不是直接財政補貼等刺激性政策,也不是通用性的行業普惠性政策,而是“公開公平”、“獎優罰劣”等市場經營和競爭環境。簡單來說,尊重智慧財產權就是鼓勵創新、尊重人才就是鼓勵創新,這些都需要國家從政策層面建立公開透明的秩序和規則,讓創新者收穫更多的回報、讓科技人才得到足夠的重視,讓投入創新的企業擁有堅強的後盾,敢於放開手腳去創新、義無反顧去創造和投入。
產業政策作為一項調節市場經營和產業發展的公共手段和工具,面對家電這個越來越成熟的行業,眾多的從業者們對於政策的最大期盼,不是“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而是“潛移默化”的持續價值。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