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的延安,秋天涼爽的微風帶來陣陣舒適,寶塔山在如水月色的映襯下更顯巍峨,本該早早入睡的人們卻在一天勞作後紛紛聚集在某一處院落,因為那裡正在舉行一場熱鬧的婚禮。
新人有兩對。一是孔原和許明,一是鄧小平和卓琳。毛主席、劉少奇、張聞天夫婦等人陸續到場,曾在輪船上當廚師的鄧發親自掌勺,用僅有的幾樣尋常食材烹製一桌美味。
雖然菜餚很普通,可在場之人的情緒非常高昂。大家簇擁著兩對新人來到照相機前留下特殊紀念。平日無比嚴肅的鄧小平難得露出笑顏,素來愛笑的卓琳則稍顯嚴肅。
並肩作戰的戰友們皆為他們的喜事而感到開心,一個又一個戰士走到新郎面前勸酒,直把孔原灌了個酩酊大醉。
反倒素日不常飲酒的鄧小平不知哪來的大酒量,一杯杯酒水喝下去,越來越精神,竟把道賀的來客都“喝”倒了,惹得旁側“圍觀”的夫人們驚奇讚道:“小平同志的酒量可真大。”
直到很久以後,與鄧小平相熟的張聞天才揭露秘密:原來鄧小平的“酒量大”全靠提前用白水冒充白酒,一對好友各拿一瓶,一真一假,配合無間,矇混過關。
婚後幾天,鄧小平與卓琳再度走上屬於他們的征程,攜手回太行“度過”了一個與眾不同的“蜜月”。
數十年風風雨雨,他們二人始終不離不棄,堪稱革命夫婦典範,但卻鮮少有人知道,昔年鄧小平得抱美人歸,其實並不是那麼順利。最開始,卓琳一點兒也不想嫁給鄧小平。
01,兩次婉拒:她說我要他結婚後立刻離開延安,害怕別人說我嫁了個土包子
1916年,原本名叫浦瓊英的卓琳出生在雲南一個富裕家庭。
她的父親浦在廷是一位愛國實業家,昔年曾創辦宣威火腿罐頭企業,資助護國運動和黃埔軍校的建立、參加護法戰爭與國民革命,獲孫中山等人高度稱讚。母親雷氏乃一位家庭主婦,常年在家操持家務,照顧兒女。
卓琳是家裡最小的女孩,上有3個哥哥同3個姐姐。她自小深受父親兄姐革命思想的薰陶,早早萌生反抗意識,生出“脫離”浦氏封建大家族的念頭。
卓琳的兄長並未因妹妹們是女孩而忽視對她們的影響,反倒藉著出國學習的機會,給她們帶回來許多有關革命和共產主義的小冊子,讓妹妹們爭相閱讀,受到啟發。
卓琳的中學是在昆明讀的。她有一位女音樂教師名趙琴先,常常藉著課堂之便,偷偷給學生們演唱《國際歌》,為他們講述平等自由、天下大同的道理。
久而久之,致使卓琳和同學們對革命產生更濃重的好奇和嚮往。可好景不長,別有用心之人的舉報,令趙琴先身陷敵人牢獄,面臨生死危機。
卓琳與同學們趕到行刑現場,目睹老師慷慨就義。那是卓琳生平第一次見到革命的殘酷,老師用鮮血堅定了她們效仿先輩,繼續努力的決心。
1932年,16歲的卓琳考入北平女子中學。背井離鄉的生活未曾給她帶來半點兒憂愁,反而讓她深感自在和喜悅。
她不愁吃穿,每日開開心心上課,痛痛快快生活,淳樸的學校風氣、活躍的思想氛圍都令卓琳無比暢快。
於她而言,唯一美中不足的大抵便是國難猶如陰雲,時刻籠罩在每一位華夏子民的頭頂,卓琳同樣沒有例外。
1935年,“一二·九”運動的爆發,叫卓琳的思想有了質一般飛躍,她不再拘泥於掙脫封建束縛、追求婚姻自由,革命的火花在她的心頭慢慢綻放更絢麗的花朵。
次年,卓琳學成畢業,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學物理專業。她是雲南省首個考入北京名牌大學的學生,是當之無愧的女學霸。
1937年,卓琳放棄學業,喬裝成百姓,逃離北京,長途跋涉來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同年11月,她和朋友張煜等青年學生結伴,走入寶塔山下的延安,考入陝北公學。
1938年,卓琳成為中共組織一員,為工作需求從此更名“卓琳”。
那個時候,她是延安公安部門的工作人員,因該部門女同志比較多,所以未婚的男同志總到那裡找物件。
有一天,卓琳到曾希聖家中聊天,曾希聖突然問了她一個問題:“卓琳同志,有位男同志想和你結婚,你願不願意見見他?”
卓琳毫不猶豫地搖頭。很久以後,她才知道曾希聖口中的那名男同志即是鄧小平。
彼時,鄧小平剛剛結束一段失敗的婚姻,從太行山來延安開會。和他同宿舍居住的鄧發聽說他沒結婚,生出想在延安給鄧小平找一個合適結婚物件的念頭。
不知怎麼,鄧小平一眼相中卓琳,怎奈卓琳一心工作,覺得自己年紀尚小,婉拒了曾希聖。
有與卓琳相熟的女同志悄悄問她對鄧小平的印象如何?卓琳回答:“他的個頭不太高。”
想要撮合二人的女同志瞬間笑了,調侃卓琳:“路旁的電線杆子蠻高,可惜只能扛回家當柴劈。”
幾天後,曾希聖再度找到卓琳,又同她說起鄧小平想和她喜結良緣的事情。卓琳依然拒絕了。
她說:“我很怕自己嫁給工農幹部,不是我瞧不起他們,嫌棄他們沒知識,而是擔心我們說不到一個點兒上去。就像某個笑話,工農幹部和知識分子結婚後去河邊散步,知識分子感慨月亮真漂亮,工農幹部一臉莫名其妙,問月亮有什麼漂亮的,看不出來……甭管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反正在延安傳成了笑話,我不想那樣,所以我一心找個知識分子。”
但卓琳沒想到的是,鄧小平是一個很固執的人,他見拜託同志介紹不成,又主動找到卓琳,說要和她談一談。卓琳欣然同意。
二人並肩到了曾希聖家裡,鄧小平開門見山表示:“我知道,我的年紀比你大,在前線工作十分辛苦,可我確實想與你結婚。曾希聖和你談過,你不同意……我不太會說好話,所以想請你再考慮一下,年紀大這件事我改不了,我會盡量在別的方面彌補你……”
那是卓琳首次與鄧小平面對面坦誠談結婚這個話題,雖然她沒有立刻鬆動態度,可她的心底卻對鄧小平生出一絲好感。
過了幾天,鄧小平又約卓琳談話,聊了自己的理想。卓琳心想:“這個人還不錯……我早聽過他的名字,他是個知識分子,說話又誠懇……反正我已經23歲了,早晚都得結婚,不如就他吧。”
兩人就此確立關係。卓琳對鄧小平提了一個要求:結婚後立即離開延安。
鄧小平沒有在意卓琳形容他的話語,果斷同意了卓琳的條件。
他們的婚禮一如開頭所言,十分簡單。對此,卓琳的心頭略有勉強,覺得儀式過於倉促,什麼也沒有準備。可她什麼都沒說,默默接受了組織的安排。
02,一生攜手:她說我的任務就是幫他管好家,管好孩子,叫他沒有後顧之憂
婚後沒幾天,鄧小平便遵循承諾,帶著卓琳離開延安,回到了他工作的太行山。初時,卓琳留在八路軍的總部負責婦女訓練工作,鄧小平則待在129師繼續前線任務。
夫妻二人分居兩地,陌生得猶如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唯有鄧小平回總部開會,他們方能短暫見上一面。
卓琳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再三向組織提出申請,才在次年有了調任129師,與鄧小平真正“站”在相同位置的機會,開始深入徹底地瞭解自己的丈夫。
期間,擔任副總司令的彭德懷特地前來祝賀鄧小平新婚,未想他見到卓琳第一面,就詫異了,非常驚奇地朝鄧小平大聲感慨了一句:“哎呀,小平同志,你可真會找老婆啊!卓琳和你怎麼長得就跟兄妹似的?”
在場之人聽罷,全都笑了起來。
古話常說“夫妻相”,仔細看看鄧小平和卓琳的面容,會發現他們二人的確特別相似,或許那即是他們二人的緣分吧。
生活裡的卓琳性格活潑開朗,特別喜歡笑,鄧小平則沉默寡言,鮮少講話。卓琳沒有嫌棄丈夫的“內向”,曾直白告訴鄧小平:
“我知道你不愛說話,可我喜歡說話,又因為你的關係,不能隨便和別人說話,生怕說錯了話,給你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我只能找你說話,你別覺得我煩,我把我的想法講出來,你聽了,認為我錯了,就批評我,我會改。”
鄧小平點點頭,回道:“你知道,我就是這樣的脾氣,你想說、願意說,就隨便說,我有意見會提出來,沒意見便作罷。”
卓琳眨眨眼,心頭冒出一股無奈之感,她對自己說:“算了算了,這個老幹部就這個樣子,慢慢相處吧,瞭解以後會好一點。”
隨著時間向後推移,夫妻二人慢慢有了自己的相處模式:卓琳說,鄧小平聽;卓琳有了不對的地方,鄧小平及時提出,卓琳認真改正。
雖然鄧小平偶爾會出現不符合卓琳幻想,打破她浪漫心的舉動,但生活即是這般,不可能永遠完美,只要兩個人的心一直“貼”在一起,就足夠了。
譬如有一次,卓琳對分居兩地的鄧小平提出一個建議,希望鄧小平可以給她寫寫信。鄧小平反問寫什麼?頗有點兒小資情調的卓琳回答:“寫你每天的日程,都做了什麼。”
鄧小平點點頭:“行,那我回去叫秘書幫我寫個底稿,列印個十來份,每月給你寄一份。”
卓琳搖頭失笑,急忙阻止:“罷了罷了,不寫了。”
因為鄧小平,昔年作為富家閨秀的卓琳學會了開荒和種地、紡織與編織,她竭盡所能為鄧小平打理生活所需,讓他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心無旁騖衝在最前線。
鄧小平同樣勿忘自己舊日諾言,儘量抽空在別的方面補償卓琳的付出,他會幫妻子燒上一壺熱水,親自為她洗頭擦拭;又或者伴同卓琳,與另外的同事打牌消遣。
他們的婚姻,沒有波瀾壯闊,只有平靜幸福。
進軍西南時,一貫脾氣和善的卓琳難得與鄧小平起了爭執。她跑到鄧小平面前,非常強硬地表示:“你別總把我們這些家屬丟在後方不管,我告訴你,我也是共產黨員,我要和你一起去,就算你砍了我的腦袋,我亦不會放棄!”
鄧小平拗不過卓琳,只得調整以往將家屬留在後方的方案,改成偵察兵提前探路,家屬隨軍趕上的方式。
上海解放後的那段日子對鄧家來說無比艱辛。卓琳剛剛懷孕,身體不佳;鄧小平則由於工作忙碌,累到連飯也吃不下。
卓琳十分擔心他,強行在上海租了一間屋子,二人各自一張床,並排放在房間,卓琳吃什麼,就要求鄧小平必須跟著她吃。可惜,忙碌的鄧小平依然常常吃不進去,令卓琳憂心不已。
張錫璦是鄧小平的原配夫人,葬在上海。卓琳知道鄧小平對她的感情頗深,遂到上海後,即主動與鄧小平千辛萬苦找到了張錫璦的墓地,親自和丈夫一起祭拜張錫璦。
新中國成立後,卓琳隨鄧小平來到北京,她聽從鄧小平的吩咐,不外出工作,不仗著丈夫的“身份”出什麼風頭,安安靜靜留守家中,當鄧小平背後的私人秘書。
凡是鄧小平看完的檔案,均由卓琳整理登記,再騎著三輪車送到辦公廳,交給辦公廳的工作人員存檔。她專門在家中騰出來一間屋子,將所有檔案依次擺開、整理,每半月或一個月送交一次。
她說:“有部門來請我出面擔任什麼職務,我全部拒絕,我沒有爭權奪利的思想,只想把家管好,照顧好孩子和小平同志,不叫小平操心,可以安心專心忙工作。”
鄧小平非常感激卓琳的付出,說自己一生最忙碌的10年,幸虧有卓琳和王瑞林,才讓他的工作能順利無波地進行。
可以說,卓琳就是鄧家的核心,鄧家和諧、民主、歡樂的家庭氣氛皆因卓琳的努力而來。鄧小平晚年時,卓琳要求四代同堂的家人必須參加每天晚餐聚會。飯桌上不分長幼,有話直說。
她常告誡孩子們:“爸爸的決定即是家中最大的道理。”
卓琳用她的細心,數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著鄧小平。鄧小平四季要穿什麼衣服,由卓琳決定、準備;晚上蓋什麼被子,幾點需要吃什麼藥,都由卓琳安排。
鄧小平也特別關心卓琳。某一次,卓琳偶然患上重感冒,忙碌的鄧小平不顧親屬醫生的勸阻,執意守在卓琳的房間,貼心詢問卓琳的病情,叮囑她一定要多喝熱水,按時吃藥。
因為鄧小平工作繁忙,所以很少有閒暇教育小孩,卓琳便一力承擔撫育孩子們的責任。
鄧樸方小時候很頑皮,午睡不肯乖乖休息,卓琳想了個“好辦法”,專門睡在他的小床旁,把鄧樸方的胳膊腿全部壓住,再用毛巾輕輕搭在他的臉上,告訴他:“你若不睡,我就不走。”
鄧樸方沒轍,只得聽話睡覺。其他孩子見到卓琳的“方法”,同樣不敢再調皮,孩子間的秩序由此誕生,有條不紊地維持下去。
鄧家的孩子年紀相差不太大,上小學期間都住校,只有週六晚上才能回家住一晚。卓琳便趁此機會把他們叫到跟前,給他們講報紙和雜誌上的內容,並準備一些特別的課題,與他們一同討論,培養他們對知識的興趣。
正因有了卓琳的教導,鄧家的孩子才能在日後紛紛成才,沒有辜負父母的期許。
後來,鄧小平因種種緣故遭到一系列打擊,可卓琳始終不離不棄,相伴左右,真正做到了與鄧小平風雨同舟,一生相伴。
03,看淡風雲:她說我想代替老爺子到他曾經嚮往的土地上走一走,替他看看
1997年2月中,鄧小平病故。巨大的悲慟瞬間籠罩鄧家,孩子們都很擔心卓琳。偏偏卓琳沒有如他們所料沉浸在哀傷中,反而特別堅強地操持鄧小平的後事,成為鄧家新一個“支柱”。
她叮囑孩子們:“老爺子的後事一定要聽中央的,你們不能提出任何高出組織標準的要求。”
遠道而來的親屬由卓琳出面接待,她告訴他們:“我知道你們也是來懷念小平同志的,既然如此,我想要求你們,一定要和小平同志一樣,時時刻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中,踏踏實實為人民做事,這就是對小平同志最好的悼念。”
卓琳說,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我們全家早就看淡。她將鄧家人如同鄧小平希望那般,永永遠遠團結在一起。他們買了許多鮮花,灑在自家院子裡。一邊撒,一邊朝著天空問:“老爺子,你看到了嗎?給你撒花啦!”
鄧小平生日那天,他們不約而同回家聚餐,就如同鄧小平在世時那樣。
同年7月,一生低調的卓琳難得向中央提出一個要求,她說鄧小平生前最渴望的就是到香港看一看,可惜他沒能等到香港迴歸。
如今,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她希望可以代替鄧小平到那片他收回的土地上站一站,即便只站一分鐘也是好的。中央欣然應允她的請求。澳門迴歸時,卓琳同樣出席了。
2009年7月底,93歲的卓琳在京病故。她生前留下遺囑,身後如丈夫一般不留骨灰,全部撒向遼闊海域。
她的女兒說:“爸爸媽媽離開後,我們似乎對死亡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媽媽是去天國見爸爸啦,有了媽媽的陪伴,爸爸以後就不會孤單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