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節假期已過大半,中國消費熱潮如期上演。
假期前四天,北京市重點監測的147家旅遊景區(地區)的營業收入達30168.1萬元(不包括環球度假區收入),比2020年增長2倍;
上海市共接待遊客598.7萬人次,讓人們足不出“滬”,感受“經典非遺”“文藝國潮”等繽紛多樣的海派新年;
四川全省納入統計的695家A級旅遊景區實現門票收入9669.72萬元,與2021年同口徑資料相比增長14.85%……
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消費正逐漸從新冠疫情的衝擊中恢復。但也必須注意到,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給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困擾,對抗下行壓力中國經濟的底氣在哪?從這三重訊號中,可看清中國經濟發展大勢。
充分用好政策空間優勢
在2021年末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之後,中國政策將全面為穩字當頭服務。
中國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撰文稱,將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
他直言,針對經濟下行壓力,要以實際行動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穩健有效的宏觀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加強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協調聯動,做好跨週期和逆週期調控有機結合。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科學精準處置區域性突發疫情。
政策空間的優勢是中國從政策發力的基礎。“相對於其他經濟體而言,中國在政策上有充足的空間,尤其是宏觀層面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如是說。
屈宏斌解釋道,過去兩年多,世界上的其他主要經濟體為了抗擊疫情衝擊,在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0利率、量化寬鬆等“大放水”的手段,同時又推出了一系列巨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升高,而中國的抗疫則使用了綜合配方,既有貨幣財政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也發揮了制度優勢。
紅杉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亦指出,從跨週期調節角度看,中國經濟保持韌性的底氣和能力,主要在於疫情期間,中外財政貨幣政策取向的差異。
財政政策方面,去年中國實際執行的赤字率可能僅略超過2%,遠低於美國10%左右的水平。
貨幣政策方面,中國國內通脹壓力非常有限,需要權衡的是如何用好、用足降準降息空間。而美國面臨的矛盾,則是如何透過大幅加息縮表抗擊通脹,同時又不至於對增長形成太大壓制。
“此外,海外經濟已經提前消化了後疫情時期的恢復紅利。而國內一旦管控放鬆條件具備,餐飲、旅遊出行等線下接觸類服務業有望出現報復性恢復。”張岸元說。
屈宏斌認為,中國對於疫情的綜合治理使得在兩年多以後,站在目前這個時間點上,儘管面臨著新的壓力和挑戰,但預留出了更為充足的政策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官方的決策也根據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作出新調整,未來一批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也將會有針對性地陸續出臺。
“不利於穩的政策不出臺,有利於穩的政策多出臺。”正如中國央行有關負責人所言,現在雖然是年初,但一年的時間很短,一年之計在於春,所以我們要抓緊做事,前瞻操作,走在市場曲線的前面,及時回應市場的普遍關切。
新舊動能之間平穩轉換
從中國整體的經濟結構來看,已經出現了新舊動能平穩轉換的苗頭。
屈宏斌指出,在實體經濟領域,例此次疫情期間,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都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製造業投資不降反升,工業基礎、工業競爭力的不斷提高也支撐了中國外貿的靚麗表現。
他還認為,中國下一步穩增長政策應導向三個既利當前又惠長遠的領域,一是中高階製造業,二是綠色低碳專案技術,三是擴大中等收入人群以擴大可持續的內需。
大成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經濟學家姚餘棟稱,在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背景下,第二產業製造業的生產力需要不斷提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硬科技是中國經濟的主要賽道。
事實上,中國已在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發力,高質量發展也拿出了嶄新的“成績單”。資料顯示,2021年,規模以上醫藥製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裝置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裝置製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裝置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24.7%、17%、18.3%、18%;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增長了17.2%。
張岸元則指出,經過多年發展,在新能源產業鏈以及能源轉換方面,中國的產業化運用水平也走到全球前列。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有新的跨越式發展,能源轉換的多種技術路線都將有新的實踐。
“數字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生產要素,數字經濟也成長為中國經濟最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域之一。”張岸元稱,其注意到,近日九部委聯合發文推動數字經濟規範持續發展,相關領域政策環境將走向成熟穩定。
除此之外,在更為廣泛的創新領域,尤其是生物醫學中的腦科學、大健康等,在不遠的未來,都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突破。這些突破對龐大人口基數的國家來說,都意味著新的需求創造,了不起的、新的增長動力。
短期波動不改長期大勢
進入2022年以來,在內外因素疊加作用下,中國股市出現短期波動。
張岸元認為,全球主要股市去年都有相當幅度的上漲,年初以來,面對可能到來的美聯儲連續大幅加息及其廣泛的溢位效應,相關市場估值受到衝擊在所難免。
具體而言,他指出,節前A股調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從歷年情況看,如果春節較早,節前股市主要延續上一年的交易邏輯;二是降息力度等沒有超出市場期盼;三是海外市場波動的負面影響。“預計節後這一局面將有相當大反轉。”
股市是中國經濟執行的晴雨表,也終將回歸經濟基本面,穩增長的政策組合拳已經在路上,中國經濟今年料將出現“前低後高”的態勢,而這也給中國A股未來的行情走勢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會成為對沖外部市場波動性的重要籌碼。
從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資訊來看,相比市場短期的悲觀情緒,樂觀的業績更為突出。Wind資料顯示,截至1月29日,A股共有2547家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業績預告,1473家預喜,預喜率達到57.83%。其中,略增205家、扭虧289家、續盈28家、預增951家。
“我們的股市會是一個慢牛行情,還有更多更高質量的上市公司。”姚餘棟稱,儘管經濟會有一個短期的下行,但隨著房地產軟著陸,逐漸進入更健康的發展狀態,隨著整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居民透過不同的資管產品、淨值化產品,配置到資本市場裡去,隨著公募基金在規範的情況下繼續快速發展,就會形成一個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迴圈。
屈宏斌則指出,中國穩增長的政策將解決短期問題,也會為中長期帶來增長潛力,在形成新的增長點後,完全可以期待未來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在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正常化的過程中,中國在貨幣政策上可能還會出現一些定向寬鬆,而且A股目前的估值也在全球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中國經濟克服短期壓力的能力和長期穩中向好的趨勢,都會對股市的信心帶來支撐。”屈宏斌說。
再從市場角度來看,張岸元說,我們對短期經濟波動並不特別在意,也不會因此改變投資決策,我們更關注的是市場的長期發展潛力。作為創業者背後的創業者,我們與被投企業一致認為,穩增長政策能夠將經濟增速穩定在合理區間,幫助創業企業走過經濟低谷。
經濟發展與資本市場也將形成良性互動。姚餘棟表示,要充分發揮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和北交所作用,強化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政策引導,將帶動社會資本擴大中小企業直接融資規模,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良好的融資環境,為社會資金提供更多參與科技進步的渠道和標的。(文/夏賓)
來源: 國是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