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有一艘航空母艦赤城號,它的標準排水量34300噸,而中日甲午戰爭中,也有一艘軍艦叫赤城號,兩者的排水量相差50多倍。1886年6月,日本小野濱造船廠建造了第4艘摩耶級炮艦,以日本關東北部的赤城山命名為赤城號。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與其它3艘摩耶級炮艦鐵骨木質船身不同,赤城號採用了全鋼材料,並於1888年8月下水,1890年7月完工,當年8月交付給日本海軍,被定為一等炮艦。赤城號艦長46.94米,寬度8.23米,排水量622噸,吃水2.95米,蒸汽機輸出功率960馬力,雙軸推進,航速12節。艦員編制104人,載煤75噸。
艦上武裝為法國造4門120毫米速射炮、47毫米艦炮4門、5聯裝30毫米機炮2門。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北部大東溝,日本海軍偷襲運送陸軍歸航的北洋水師,雙方爆發了蒸汽時代以來最大規模海戰。下午12點50分點左右戰鬥打響了,北洋水師10艘主力艦,日本聯合艦隊10艘主力艦,展開了空前激烈的廝殺。日方其實是12艘艦,因為西京丸艦是商船改裝、赤城艦噸位小、航速最慢,所以這2艘艦被列入非戰鬥序列,中間隔著其它日艦在本隊外側航行。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日艦憑著航速高、艦炮是速射,瞄準具先進、彈藥充足、在於北洋水師戰鬥中,佔了上風。赤城艦原本在日艦扶桑號左側,但雖著戰鬥的發展,作為日本聯合艦隊殿後的扶桑艦駛過,航速最慢的赤城號失去遮蔽,成了北洋水師攻擊的新目標。
這樣赤城號也於1點09分投入了戰鬥,經過一番搏殺,赤城號與北洋水師經遠艦發生炮戰,雙方距離一度被拉進到800米。赤城號憑藉速射艦炮,對經遠艦艦上露天站位艦員進行殺傷壓制,而後經遠艦艦炮接連命中赤城號,在120毫米主炮指揮位的佐佐木廣勝海軍大尉被擊傷,在前桅盤上瞭望測距的海軍少尉橋口戶次郎斃命。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日艦吉野、扶桑、高千穗,浪速、松島等艦,噸位大、炮火猛,北洋水師打不過它們,就想打沉最弱的赤城號。來遠、廣甲等艦在經遠艦去對付比叡、扶桑艦後,在赤城號後方向它猛烈開火,1點25分,赤城號飛橋中彈,2名炮手、艦長坂元八郎太被打死。前主炮彈藥提升器被打壞,不能給前主炮供彈。
戰鬥打到天快黑,日艦怕天黑遭北洋水師魚雷艇偷襲,主動撤出戰鬥。赤城號艦中彈30發受重傷,艦員死11人傷17人。1898年3月赤城號被列為二等炮艦。於1911年4月除籍,同年12月退役改為商船,取名赤城丸。此後一次觸雷沉沒,又一次遇颱風沉沒,撈起2年後於1953年拆解。
編輯搜圖
請點選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縱觀甲午戰爭黃海大海戰,北洋水師被擊沉致遠、經遠等5艦,卻連赤城號這麼只有622噸的小艦都未擊沉,回想起這段悲壯的歷史,真是令人扼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