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共產生了50位一級戰鬥英雄,有些人的名字大家非常熟悉,如邱少雲、李延年、胡修道、郭忠田、柴雲振、譚炳雲、雷保森等,但有一個人比較特殊,他既不是指揮員,也不是戰鬥員,而是一名擔架員,他就是王德明。要知道,志願軍每40000人才有一名一級戰鬥英雄,王德明究竟做出了什麼特殊的貢獻呢?
【志願軍一級戰鬥英雄,一人殲敵280人的胡修道】
王德明,山東膠州人,1948年參加革命,先後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戰役,榮立過二等功和三等功。但在戰鬥中他的身體落下了殘疾,且有嚴重的神經性頭痛,因此當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上級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想讓他留在後方。但王德明說什麼也不同意,他說,“只要能上前線,讓我幹什麼都行。”就這樣,老兵王德明成為26軍227團5連的一名擔架員。
雖然不能和敵人真刀真槍地幹了,但想到能到前線搶救負傷的同志,王德明仍然感到很欣慰。在長津湖戰役中,227團負責阻擊撤退的美軍,戰鬥打得十分慘烈,僅王德明所在的2營就減員達60%。此時王德明的腳已經嚴重凍傷,每走一步就像錐子扎著一樣痛,但他還是咬牙忍著。在擔架員也大量犧牲的時候,他隻身往返陣地數十趟,硬是背下來29名傷員,送上去36箱彈藥,大家得知後都對他敬佩不已。
轉眼到了第四次戰役,美軍集結了23萬人,在李奇微的指揮下向志願軍發起了進攻。26軍負責防守抱川至漣川一線,王德明所在的227團5連負責防守漢灘江南岸的152.2高地。美軍為了突破26軍的防線,出動8萬餘人,在300輛坦克、400門火炮的掩護下發起了瘋狂的進攻。
美軍為拿下152.2高地,對志願軍陣地進行了狂轟濫炸,不但將整個陣地都犁了數遍,連高地周圍的道路和橋樑也不放過。漢灘江上的橋樑原來是152.2高地唯一通向後方的橋樑,也被美軍炸斷。王德明見狀顧不得江水刺骨的寒冷,18次跳入江中涉水過江,從陣地上背下來18名傷員,又送上去34箱彈藥。
【輕傷不下火線】
戰鬥進行到第4天,5連已經是傷亡慘重。這天王德明上到陣地,發現5連的幹部已經全部犧牲,陣地上僅剩下15人,有不少還是第二次戰役後補充的新戰士。大家因為缺少指揮而變得混亂,基本上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境地,照這個情形發展下去,陣地被攻陷只是時間問題。王德明連忙把大家召集到一起,說道:“我是老兵,現在由我接替指揮。”
王德明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他的出現讓大家一下子有了主心骨。他把15人分成三個戰鬥小組,兩組攜帶兩挺機槍到陣地兩側待命,10人在陣地正面防守。很快敵人就上來了,王德明命令兩側的機槍同時開火,密集的火力打得敵人全部擠到陣地中間。王德明見時機已到,命令中間的戰士一齊向敵群中投擲手榴彈、手雷和爆破筒。
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一下把敵人打得暈頭轉向,大家擠在一起也無處躲藏,一時間被炸得屍橫遍野。失去了進攻勇氣的敵人拔腿就跑,敵人的第一次進攻被打退了。見敵人退了下去,王德明立即調整部署。他留下一側機槍陣地當作誘餌,另一側的機槍陣地的人加入正面防守。每人發3顆手榴彈,無論敵人怎麼開槍都不理會,直到敵人前進到距陣地15米處再一齊投彈。
敵人果然上當了,一上來就朝著兩側的機槍陣地猛攻。幸虧王德明早有準備,一側機槍陣地進行了加固,另一側已經沒人了,敵人一通亂打併未給5連造成傷亡。等到他們靠近後,王德明一聲令下,45枚手榴彈雨點般地落入敵群,在連綿不絕的爆炸聲中,敵人再一次被炸得屍橫遍野、狼狽而逃。連續打退敵人兩次進攻,戰士們士氣高漲,但王德明卻皺起了眉頭,因為彈藥用完了。當敵人第三次發起進攻時,王德明知道,最後的時刻到來了。
他給步槍安上刺刀,第一個衝出了戰壕,戰士們都吼叫著跟著衝了出去。敵人被這股氣勢嚇到了,正猶豫間王德明已衝入了敵群。這是一場血性和意志的比拼,伴隨著猙獰的面目和嘶啞的吼叫,帶血的刺刀在人群中飛舞,不斷的有人倒下,王德明顧不得去看是敵人還是自己人,他已經殺紅了眼。就在這時,耳邊響起了衝鋒號聲,227團增援部隊趕來了,敵人早已被殺得膽寒,再一次落荒而逃,152.2高地守住了。
【回老家務農的王德明】
戰後一統計,王德明接手後,戰士們一共殲敵200餘人,王德明一人就殲敵39人。在他擔任擔架員期間,一共救下了47名戰友,能救人又能殺敵,王德明不愧是優秀的志願軍戰士。戰後他因此榮立特等功,獲一級戰鬥英雄稱號,並同時被任命為排長。戰爭結束後,上級想繼續培養王德明,但他以身體有殘疾婉拒了,回到家鄉隱姓埋名當起了農民,日子過得很是清苦。2002年,老英雄王德明病逝,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