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一直是關乎中國人一生的大事。最近這兩年開始,房價有所“鬆動”。於是一些居民也跟著“蠢蠢欲動”,想知道:未來2年,到底適合買房,還是適合存錢呢?
再加上前段時間,央行宣佈下調LPR,又一定程度上標誌著房貸的下降。所以關於該不該買房的話題,再次被人們提及,
既然如此,我們就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難題。順帶看看兩家銀行行長,又是怎麼考慮的。
央行原行長周小川向我們表示,我們雖然步入負利率時代的腳步在減緩,但依舊是即將進入的狀態。
畢竟很多歐美國家,就已經進入了負利率時代。在“黑天鵝”事件的影響之下,很少有誰能夠獨善其身。
既然如此,什麼是負利率時代呢?說的簡單一點,就是我們再把錢存進銀行的時候,獲得的利息可能會接近0,甚至“倒貼錢”。
我們都聽說過小額管理費,未來你把錢存進銀行,銀行可能會向你索要一些保管費。而當你的利息不夠支付保管費的時候,自然就得負利率了。
而中國銀行行長劉金,也給出了大差不大的回答。劉金的建議是,將實體資產轉化成金融資產。
什麼是實體資產,應該無需我們多做解釋,其實就是房子。如今房產的佔比,正在一步一步下跌。據悉,房地產行業興起的“壽命”,在50年左右。
而現在,我國房地產市場,已經“活躍”了40年。這也就意味著,未來把錢都投入到房地產市場,是極其不划算的一種行為。
一個強調全部存進銀行,一個強調全額用於購房。兩位銀行行長的觀點,也算是不謀而合了。
而進行仔細的推敲後,其實也就是在告訴大家:未來幾年,我們可以試著,將我們的資金投入到銀行其他的產品身上,例如金融產品、保險等等。
不過,這也只是一種建議。畢竟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居民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在資產規劃方面,其實也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
有部分居民,一直都在攢錢,其實就是為了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如果現在一家人,還沒有一個房子,未來2年選擇買房,其實也無可厚非。
在滿足了“有房可住”的需求之後,再考慮銀行其他的金融產品,才是更適合的一個方案。而對於很多已經買房的居民而言,也就不適合再買房了。
如今繼續買房,想靠它實現“增收”,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房住不炒”還在繼續堅持,所以相對而言,這筆錢就更適合投入到一些理財產品中。
尤其是經歷了2020年之後,人們更應該學會未雨綢繆、以備不時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