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北洋龍中,從29年直接就跳到了33年,這間隔的三年時間,清廷都沒有鑄造七錢二分的北洋龍主幣。按說北洋銀元局已經建成,而且之前有銀圓北洋29已經生產鑄造,可見,當時並不缺乏繼續生產銀圓的物質條件,為何直到光緒三十三年才再次開始鑄造?北洋33在銀圓收藏中又有哪些特別之處?
元兩之爭下的北洋33
這其實就涉及到了清末關於貨幣制度問題的大討論——元兩之爭。
關於到底用元,還是用我國傳統的兩來作為單位,其實早在張之洞在廣東試鑄銀元就開始引起人們的討論了。到了光緒三十年,關於元兩的爭論更加激烈。
沒想到本是省鑄龍洋銀元開創者的張之洞,這次站在了看起來比較保守的“兩派”。他主要認為,用兩作為計算單位是我國長久以來的傳統,而七錢二分的計量方式源自外國,如果長期這樣使用是對清廷地位的損害。當年生產七錢二分的銀元主要只是為了與流入國內的大量外國銀元作鬥爭,現在目的已經基本達到。所以使用一兩銀幣更符合人們的傳統習慣和維護清廷的地位與尊嚴。
而站在其對立面的“元派”,認為用兩為單位折算複雜,不便於日常使用。而且先前鑄造的庫平七錢二分銀圓,在老百姓之中呼聲很高,便捷性廣為人知。再者,貨幣主權的歸屬和銀圓的重量沒有關係,主要是看上面的文字和圖示內容。
就這樣,這場爭論持續了很長時間,各有各的理,就一直沒有得出統一的定論。由於爭論的三年間沒有鑄造銀圓,市面上已經開始面臨錢荒的問題。到了光緒三十三年,重新開鑄了一元銀幣,也就是北洋33。
北洋33的版別與價值
其實從龍的形狀去看,北洋33和我們常見的34年北洋龍沒有太大的差異,畢竟從25年開始只是微調,所以29,33,34長得都差不多。而它的版別,主要看數字33和內齒的外形。
根據33兩個數字書寫手法的不同,我們能看到的33年也區分為大卷3和小卷3。
如何區分大卷3和小卷3,一個是看這兩個33的數字,另外一個就是看33垂直對應的英文字母HSU中的“S”。如果是大卷3的話,它的“S”會比“H”和“U”要高出一截。如果是小卷3的話,HSU的高度相應差不多。相對於整個33年當中,最多的是大卷3,其次是小卷3。
珠圈龍是北洋33中的小名譽品,就是說在銀圓邊緣的小內齒,它全部或有一部分,與內邊是分開的,外形就像圓珠一樣,一個點一個點去圍了起來。珠圈龍也是北洋33裡價值最高的一類版別。
小結
作為北洋龍第二次斷檔後首發的銀圓,33年的北洋龍其實在我們收藏界,並不能說特別多。論它的稀缺程度,比26年的多,比29年的少,當然也比34年的少,這就是它在北洋龍數量中所處的一個位置。雖然它與34年北洋龍只差1年,但目前它的價值早已經高出北洋34好多了。朋友們,你們覺得北洋33還有繼續升值的空間嗎?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