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熟讀《三國演義》的讀者應該都清楚,劉備手下有兩位舉足輕重的軍師,分別是號稱"臥龍"的諸葛亮與"鳳雛"的龐統,這兩位哪個拎出來都是響噹噹的,不論是帶兵征戰還是出謀劃策都信手拈來,為劉備能打下蜀漢政權提供了卓越的政治基礎與軍事基礎。只可惜劉備欲取西川之際與劉璋決裂時,龐統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葬於落鳳坡。由於之前蜀漢受失荊州與夷陵之戰的影響而國力大衰,在內憂外患之下,諸葛亮獨木難支操勞過度,最終六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從此之後,蜀漢政權一蹶不振,被鄧艾偷渡陰平所滅,只能在史書上窺見它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如果諸葛亮率兵北伐時龐統還活著,跟諸葛亮一前一後相配合的話,是否能滅掉曹魏,恢復漢室?
諸葛亮與龐統雖同為謀士,但是帶兵風格卻不同。
龐統善於出奇兵,劍走偏鋒,不以穩重取勝。龐統經典用計案例就是在赤壁之戰前夕,他便獻出連環之計。
何為連環之計?曹操收取荊州後準備打江東,但苦於士兵皆為北方人不習慣海戰。龐統已經知道最近會有東南風(不知道從哪裡得知的),為了讓曹操的行動失敗,同時配合周瑜的火攻,就向曹操建議把所有戰船用鐵索連線起來,使船的穩度增大。曹操很高興,就採納了龐統的建議,並把這些船稱為"連環戰船"。結果,在赤壁之戰中,曹操的船遭受火攻,因東南風助長火勢,加上鐵索傳熱,結果沒多久,曹操的艦隊就全軍覆沒。因在此戰中,龐統的計謀起了關鍵作用,所以龐統名聲大振。他對曹操施的計,被後人稱作"連環計"。
這一環一環很是緊湊,少一步此計便不會成功,龐統用他的奇謀為赤壁之戰的勝利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假如他稍漏破綻被曹操所察覺,那這一出連環計就成了笑話,龐統之人,有勇有謀,劉備得他輔佐,實在是一件幸事。
而諸葛亮則善於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以穩重取勝,不會出現險象環生的情況,他出兵之前會仔細考慮前因後果,細細謀劃。諸葛亮經典用計案例則為在北伐曹魏時否定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之計是魏延所獻,欲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魏延親率5000精兵從子午谷小道快速趕到長安,趁曹魏不備,一舉拿下潼關和長安,而諸葛亮則從正面出斜谷進兵潼關和長安,兩軍一道會師於潼關。諸葛亮就在此時發揮出他一向謹慎的屬性,認為此計太過於兇險,就算魏延果真先行一步拿下長安,但是就憑5000人斷斷無法守住,會被曹魏派兵包圍,無法堅持到自己帶兵趕到,故棄之不用。諸葛亮的做法是本不打算攻打長安,他的目標應當是先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曹魏。
從以上兩個用計案例來看,龐統劍走偏鋒的戰法似乎更適合對付司馬懿,諸葛亮這種穩紮穩打的方式,司馬懿總是能接招,而且搞得諸葛亮無從應對。
正是因為劉備攻打西川時認為龐統更適合出謀劃策用奇兵,所以就讓龐統跟著自己當自己的軍師,而諸葛亮也是非常樂意的,所以他們分工合作是非常好的,當時蜀國這個時候是最強的狀態,但是自從龐統意外死了之後,劉備把諸葛亮從荊州調到巴蜀當軍師,才使的荊州由關羽一人所守,最終導致荊州所失。
假如龐統在北伐還活著,諸葛亮和龐統聯合起來,諸葛亮在成都駐守後方治理好國家讓龐統在外帶兵沒隱患。(當時諸葛亮北伐時,時不時受到內憂外患的紛擾,內患為如黃皓之類的宦官蠱惑幼主,外患為蠻人和羌人時不時攻打蜀漢邊境,都為諸葛亮北伐時帶來不少的麻煩。)龐統則發揮自己最大的特長帶兵打仗。這樣分工明確,北伐肯定會輕鬆很多。
我覺得龐統與諸葛亮的關係跟漢初時韓信跟蕭何的關係很是相似。龐統主軍事,諸葛亮主內政,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二者假如北伐都在,則北伐必定成功。
但歷史並沒有如果,可能是漢室氣數已盡,劉備得二人都沒恢復漢室,從而只能偏居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