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長篇小說《紅巖》一經問世,就讓國內上下為之轟動。這篇以革命戰士為原型,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為背景而創作的小說,以精彩絕倫的畫面和動人心魄的感人故事令無數人印象深刻,也讓無數中華兒女夢迴那段時光。
如果被問到書中的哪個角色最令人印象深刻,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江姐”,這個堅強不屈的女性人物,以巨大的革命精神輝煌了整個人生,而“江姐”的原型正是江竹筠,如今,屬於江竹筠的故事廣為人知,但江姐的孩子,彭雲的故事,卻鮮少有人瞭解到,作為烈士遺孤,彭雲的一生可謂是波折而又艱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把孩子託付給丈夫原配妻子
1946年,正處戰爭時期,江竹筠生下孩子彭雲,作為革命戰士的她,根本來不及坐月子,生下孩子後,便一邊帶著孩子,一邊和丈夫進行革命工作。
1947年,組織任命丈夫彭詠梧前往川東做革命工作,彼時,小小的彭雲僅有一年零十個月大,年幼的孩子,讓江竹筠根本無法同丈夫一起前往川東,這對於深愛丈夫的江竹筠來說,左右為難,江竹筠不願放棄和丈夫一同工作的機會,在丈夫的建議下,江竹筠決定和丈夫一起前往,孩子則被託付給丈夫的原配妻子譚正倫撫養。
彼時的譚正倫身邊已有一子,在那個混亂的年代,身邊多個孩子就意味著多一份危險,但面對江竹筠的苦苦請求,譚正倫最終同意,將彭雲抱在身邊,可誰曾想到,就是這一分開,卻是永久的分別。
為了躲避危險,譚正倫帶著兩個孩子四處奔波,躲避追捕,與此同時,江竹筠夫妻倆犧牲的訊息也隨之傳來,面對江竹筠在臨死前寫下的託孤遺書,譚正倫只能咬碎了牙往肚子裡咽,把彭雲留在身邊,一直躲避到新中國成立。
優秀的成績
對於彭雲來說,此時的生活也算是真正安定下來,而他的母親,江竹筠的故事,則是永永遠遠地被世人銘記著。
作為烈士遺孤,彭雲註定是不同的,他從小便經歷來自他人的殷切關注,許是沒了父母的原因,彭雲內斂沉穩,對於他人的關注,也總是漠不關心,同學對他的評價總是清一色的淡定,其次,便是成績優異了。
事實上,彭雲的成績相當好,以至於他考上了難度大於清北兩校的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因為在校期間學習出眾,再加上烈士子女的身份,彭雲成為公派留美的學生之一。
而他優異的學習成績,也一直延續到美國,在美國學習期間,他異常刻苦,並考取了碩士和博士學位,因為成績斐然,彭雲頗受美國重視,後被邀請到馬里蘭州立大學的摩分校任教,併成為終身教授,在美國享有卓越地位的彭雲,也就此留在美國定居。
辛酸的回答
作為革命遺孤,同時,他的母親還是革命烈士江竹筠,彭雲留在美國的行為頗受非議,更何況,他還是公派留美的學生,相當於拿著國家的錢為美國做貢獻,即便我們無法對彭雲的行為進行質疑,但這一行為還是讓許多人費解。
在一次前往國內祭拜母親的過程中,一記者終於忍不住詢問道:“你是否覺得自己有完成母親的遺願,又為何前往美國定居,而不是選擇回國。”
對於記者犀利的問題,彭雲沉默很久,最終緩緩開口:“母親的遺願我只完成一半,我也有想過回國,但對於國內,我總有些迷茫,不知道回去該做什麼,也曾想過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出一番成就再回去,可是努力著努力著,成就還沒做出來,就已經老了。”
對於彭雲這一番回答,很多人並不理解,但他語氣中的無力和頹廢卻是能感受到的,對於彭雲來說,年少的波折和成年後的關注,那些不一樣的眼光讓他有些恐懼,或許,我們終沒有立場對彭雲的選擇做出評價,作為烈士的遺孤,彭雲最需要的應該不是打擾,而是和正常人一樣寧靜安穩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祖國,彭雲曾表示自己還愛著這個國家,他始終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不管怎樣,只要彭雲心中有祖國,那便是已經完成江姐的遺願了,而我們,也只需把他當做正常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