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鼠疫
伍連德發明“伍氏口罩”中國六個月戰勝鼠疫
1911年4月,萬國鼠疫研究會參會人員合影,前排右四為伍連德
1910年冬,中俄邊境小城滿洲里的一家客棧裡,從俄國歸來的兩位皮毛商人,突然口吐血沫而死,死後全身面板呈紫紅色。很快越來越多的人染上了這種病,且從滿洲里向哈爾濱乃至整個東三省蔓延。當時清政府擔任外務部右丞的施肇基被指派全權負責此事,為了儘快控制並消滅這場疫情,施肇基大膽啟用了年僅31歲的中國第一個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伍連德。伍連德臨危受命,透過解剖鼠疫患者屍體和對大量被感染者的觀察,認為此次疫情為鼠疫。鼠疫曾在歐洲流行,被稱為世界第一號傳染病,使歐洲人口減少了1.6億。要阻止疫情的蔓延,首要任務是找到病原體及其傳播方式與途徑。起初懷疑病毒是透過老鼠傳播的,但在檢驗的13000只家鼠身上並未發現任何鼠疫跡象,透過進一步研究,伍連德認為這是一種透過飛沫傳播的肺鼠疫。肺鼠疫的宿主是蒙古旱獺,它的皮毛在歐洲市場很受歡迎,死於滿洲里的皮毛商人,正是接觸了染病的旱獺皮才感染上的。隨著年關返鄉潮的臨近,鼠疫很可能迅速向全國蔓延。形式緊迫,伍連德採取了隔離消毒、阻斷交通、戴口罩、火化鼠疫患者屍體、建醫院收容病人等一系列科學防疫措施。戴口罩,即由伍連德發明的“伍氏口罩”,用兩層紗布中間隔一些藥棉,能夠有效阻斷人與人之間的鼠疫傳播,尤其對一線的醫護人員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當時國際上派來調查鼠疫的法國醫師梅尼,對伍連德提出的飛沫傳播和戴口罩等不屑一顧,在巡診過程中穿白服、戴手套,就是不戴口罩,沒想到巡診三天後就染病,很快就去世了。最有希望對抗鼠疫的專家竟死於鼠疫,這一訊息震驚了全世界,事實證明“伍氏口罩”的確具有防護作用。1911年,蔓延六個月、共吞噬六萬多人生命的鼠疫宣告結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學抗疫,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成功控制住了傳染病。1911年4月,由11個國家、34位著名鼠疫專家出席的萬國鼠疫研究會在瀋陽召開,伍連德擔任會議主席並提出了肺鼠疫學說。此後,他專注於中國防疫體系的建設,在全國建立了二十多所醫學衛生機構。1935年,伍連德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成為第一個獲此提名的華人。
滅天花
齊長慶發明“天壇株”中國是最早戰勝天花的國家
天花在人類身上傳播了大約3000多年,至少奪走了5億人的生命。染病後,重者死亡,輕者麻臉、眼瞎或耳聾。天花病毒透過空氣傳播,在世界上無孔不入。中國是最早想辦法應對天花的國家,也是最早戰勝天花的國家。早在明朝,人痘接種術就已在民間流傳,即將天花患者的痘痂取下磨成細末,用毒性較低的天花病毒讓人輕度感染進而產生抗體。到了清朝,人痘接種術已在民間普遍推廣,中國的人痘接種術保護了世界各地無數人的生命。18世紀末,受中國人痘接種術的啟發,英國醫生琴納發明了牛痘,牛痘比人痘更安全。1805年,牛痘接種術傳入中國,生產天花疫苗的毒種也都來自國外。1926年,一個30歲的年輕人下定決心要用中國的毒株生產出中國的疫苗,他就是中國現代生物製品事業的奠基人和開創者齊長慶。他把從天花病患者身上提取的病毒接種到猴子的面板上傳了2代,再接種到家兔的面板上傳了5代,又接種到牛的面板上傳了3代。經過10代減毒之後,免疫力好、副作用小的天花痘苗毒種“天壇株”就此誕生。但新中國成立前,“天壇株”因為接種數量有限,並未從根本上控制住天花的流行。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高度重視對天花的治理。1950年10月,為了在新中國徹底消滅天花,周恩來親自簽發了《關於發動秋季種痘運動的指示》,要求全民種痘,由國家承擔種痘的所有費用。為了保證全民種痘,國家撥鉅款先後新成立和完善了專門研究疫苗等防疫製品的北京、長春、蘭州、成都、武漢、上海六大生物製品研究和檢定所。生產痘苗的原材料是5歲的雌性黃牛,從大草原運到研究所後,要經過60天的隔離檢疫才能用於生產。製作痘苗前,先要給牛洗澡,要用溫水和高階香皂洗上七八遍才行。製備痘苗需要科技也需要體力,僅剃毛這一項就需4個男同志來完成,接下來種痘、看護、刮痘,整個過程需要30個人來完成。接種天花毒種五天以後,就到了收穫痘苗的日子,一頭牛身上刮下來的痘苗大致夠10萬人使用。1950年,首都北京的種痘率達到了80%以上,從1950年5月以後,北京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天花病例。1951年7月,天花在上海銷聲匿跡。1952年,全國各地接種疫苗達五億多人次,有效地控制了天花的泛濫和蔓延。後來,中國醫學界又對“天壇株”天花痘苗進行了不斷革新,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趙鎧用“雞胚細胞”培植的痘苗就比以前用5歲的雌性黃牛培植的痘苗更方便、更省力,也更安全。另外,中國科技工作者還研製出了耐熱液體痘苗。這種痘苗的耐熱和穩定性更強,延長了疫苗的儲存期,滿足了廣大農村邊遠地區和氣候炎熱而又無冷藏裝置地區種痘的需要。1961年6月,中國最後一名天花病人胡小發痊癒出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只用了11年時間就消滅了天花這個困擾人類數千年的瘟疫,比世界衛生組織宣佈全球消滅天花的時間(1979年12月9日)提前了十多年。現在,“天壇株”已經成為多種重組疫苗的載體。除了天花疫苗、乙肝疫苗外,世界上第一個全面進入二期臨床試驗的艾滋病疫苗,也是以“天壇株”為載體重組的。
抗瘧疾
屠呦呦發明青蒿素 中國實現本土瘧疾清零
屠呦呦在工作中/新華社
瘧疾,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是由瘧原蟲引起的急性寄生蟲感染,主要透過按蚊傳播。人患瘧疾後會出現急劇高燒、全身出汗、時冷時熱,故中國人又稱瘧疾為“打擺子”。20世紀60年代,由於引發瘧疾的瘧原蟲對藥物產生了抗藥性,昔日的氯喹、乙胺嘧啶等抗瘧藥全部失效。面對席捲世界的抗藥性瘧疾大暴發,毛澤東決定興舉國之力來研製抗瘧新藥,一個代號“523”的秘密科研專案在中國大地悄然展開。1969年1月,屠呦呦以北京中藥研究所科研工作者的身份承擔了“523”專案的課題任務。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帶領課題組在經歷了數百次失敗後,終於將目光鎖定在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上。1972年初,屠呦呦等三名科研人員申請成為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首批人體試驗“小白鼠”,經過一週的服藥觀察,證明藥物是安全的。1972年底,屠呦呦和她的團隊從青蒿提取物中成功分離出三種結晶成分,並找到了一個對瘧疾抑制率高達100%的有效單體,定名青蒿Ⅱ號結晶。但在1973年的第一次臨床觀察中發現,製成片劑的青蒿素,由於製作環節問題影響了藥物吸收。為此,屠呦呦決定將青蒿素藥物原粉直接裝入膠囊,再一次進行臨床試驗。1974年,經過臨床觀察認定青蒿素是有效抗瘧的特效藥,完全能夠治癒惡性瘧疾且安全無毒。1976年,柬埔寨暴發瘧疾,中國緊急派出了一支由“523”專案人員組成的瘧疾防治醫療隊,中國醫療隊攜帶的青蒿素挽救了一大批人的生命。很快,青蒿素療法引起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關注,1981年10月6日,由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世界衛生組織瘧疾化療科學組主持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全世界從事瘧疾研究的頂尖級專家悉數到場,中國向世界分享了青蒿素的功效。2015年,憑藉對人類健康的突出貢獻,最早分離出青蒿有效抗瘧成分青蒿素的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科學家在本土進行科學研究首次獲得的諾貝爾科學獎,也是中國中醫藥成果獲得過的國際最高獎。2017年,中國首次實現了本土瘧疾清零。
圍殲血吸蟲
毛澤東發動愛國衛生運動 中國基本消滅血吸蟲病
1949年5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緊接著,為了進一步擴大戰果在松江、嘉定等滬郊一帶加緊水上練兵,卻未想到3萬多戰士不幸感染上了血吸蟲病。血吸蟲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寄生蟲病,傳染性極強,嚴重危害人類健康。釘螺是血吸蟲唯一的中間宿主,血吸蟲在患病的人或動物體內產卵,隨糞便排出,然後在水中孵化為毛蚴,毛蚴侵入釘螺,發育繁殖為尾蚴。當人或動物接觸了有尾蚴的水,就會感染上血吸蟲病。一個毛蚴侵入釘螺後,會繁殖出成千上萬的尾蚴,人體一旦接觸水面,只要十秒就會被感染上血吸蟲病。患此病者,兒童影響發育,婦女影響生育,男子失去生產能力,很多人因此致殘甚至喪命。如果能儘可能地消滅自然界中的釘螺,血吸蟲病自然難以傳播擴散。然而,釘螺的分佈極其廣泛且繁衍能力極強,一對釘螺一年可繁殖25萬隻。毛澤東親自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防治血吸蟲病戰爭。1952年12月,第二屆全國衛生工作會議召開,毛澤東為大會題詞:“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一場轟轟烈烈的愛國衛生運動就此在中國廣袤的國土上全面展開。在愛國衛生運動影響下,衛生事業不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的事業,而是一項全民的事業。大家採取一切措施消滅血吸蟲,如清除垃圾、疏通渠道、清潔水源、修建衛生廁所,消滅蒼蠅、蚊子、老鼠、蟑螂等害蟲,開展滅螺、埋螺運動切斷疾病傳播途徑等。1955年11月,毛澤東在杭州召集會議研究農業問題時強調:“血吸蟲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它關係到民族的生存繁衍,關係到生產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關係到青年能不能參軍保國,我們應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共產黨人有責任幫助群眾解除疾苦,把血吸蟲病消滅掉。”1956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再次發出號召:“全黨動員,全民動員,消滅血吸蟲病。”為此,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流行地區的省、地、縣各級黨委也紛紛成立了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各地建立了許多防治血吸蟲病的醫院和防治站,甚至在許多公社的生產隊都設有治療點,大批醫務人員積極響應黨和毛澤東的號召,深入疫區為群眾診治血吸蟲病。1985年,上海宣佈全面消滅血吸蟲病。2004年,全國12個血吸蟲病流行省份全面實現了血吸蟲病傳播控制目標。今天,透過70多年的砥礪奮進,中國基本上消滅了血吸蟲病。
消滅脊髓灰質炎
顧方舟發明“脊灰活疫苗”中國阻斷本土脊灰野病毒傳播
1959年,顧方舟(前排右一)在昆明與職工建立生物醫學研究所,正在建設工地平整地基
1955年,一種怪病在江蘇南通大規模暴發,造成1680人癱瘓、466人死亡,且患者大都是兒童,這種病就是“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病毒很快蔓延到全國各地,好好的一個孩子,突然就變癱了、變拐了,全國上下籠罩在一片恐慌之中。危機時刻,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所的顧方舟臨危受命,和全國的專家一起,打響了與脊髓灰質炎病毒之間的戰爭。1959年3月,中國衛生部派遣顧方舟、董德祥、聞仲權、蔣競武四人前往蘇聯莫斯科的血清生物製品研究所學習脊灰疫苗製造。1959年10月,顧方舟等四人學成歸來,中國迅速成立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究小組。經過5個月的不懈努力,1960年3月,中國試製成功了脊灰活疫苗。接下來需要在動物和人體進行試驗,動物試驗成功後,須在人體進行三期臨床試驗。顧方舟毫不猶豫地自己先喝下了脊灰活疫苗,試驗成功後,又瞞著妻子帶頭讓自己不到一歲的孩子喝下了脊灰活疫苗,其他研究人員也以他為榜樣讓自家孩子先喝下了脊灰活疫苗,很幸運也成功了。緊接著,在北京進行了2000名適齡兒童的二期臨床試驗,試驗成功後,又在全國進行了450萬名適齡兒童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證明疫苗安全可靠! 為了讓全國7歲以下的孩子都能用上疫苗,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國家衛生部在昆明建立了脊灰活疫苗生產基地。為了專心研製疫苗,顧方舟舉家遷往昆明。1961年,脊灰活疫苗正式開始生產,首先生產出來的是液體疫苗,存在需低溫儲存、保質期短、運輸難、口感差孩子不願喝等問題。又經過一年的努力,研究團隊將需要冷藏的液體疫苗製成了固體糖丸,一名兒童只需服用一粒小小的糖丸就可達到免疫效果,這是世界首創。2000年,經世界衛生組織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證實,中國本土脊灰野病毒的傳播已被阻斷。2019年,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黨和人民追授顧方舟“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從戰勝鼠疫、天花、瘧疾、血吸蟲和脊髓灰質炎的抗疫史中,我們見證了中國醫生伍連德、齊長慶、屠呦呦、顧方舟等人的科學精神和無私品格;見證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團結一心、排除萬難,一次次戰勝疫情的驚世之舉;更見證了中國政府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大力量,見證了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貴品質和英勇氣概。以史為鑑,我們堅信新時代在黨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也必將在與新冠肺炎疫情的鬥爭中取得勝利!
(作者:劉寶珍,為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北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 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