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無線覆蓋的地方,手機等終端可以正常接收和發射訊號,進行無線通訊,例如可以上網,打電話,微信。在沒有無線覆蓋的地方,手機等終端無法進行無線通訊。挑戰無處不在,由於無線電磁波傳輸時會發生衰落以及存在噪聲干擾,因而覆蓋距離有限。因此,無線通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是無線覆蓋,讓無線訊號無處不在。在無線覆蓋解決方法中,也使用到了蜂窩概念。
隨著企業辦公資訊化的不斷髮展和辦公走向移動化的趨勢,很多企業正在逐漸改善提升以往的有線連網方式,開始建設更加方便、便捷、移動性強的無線接入網路來滿足自身發展的需求。
辦公職員透過無線網路可以在辦公區內隨時地接入企業內部網路和Internet,來完成各種業務工作的處理。另外WLAN網路解決以往的有線埠接入限制、硬體維護工作繁瑣、線路多、可移動性弱等問題,對企業網路管理人員也是一個實質性的變革。
在做資訊化專案時,不同使用場景,不同需求,作為專案經理如何快速判斷AP數量和整體專案配置是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如何幫助企業和使用者在第一時間解決無線覆蓋的問題,這些都值得每一個資訊化人深思。
當我們跟使用者溝通實際需求時,需要注意四個要點:接入人數(帶機量)、AP覆蓋範圍、吞吐量、網路頻寬。只有瞭解了這四個具體的要點,我們才能對症下藥,解決使用者問題的同時也完成了專案。
1、接入人數(帶機量)
接入人數的不同選擇的AP數量和型號也不同。比如在大型商超中,同時有成百上千個人在使用WiFi,此時需要選擇高密AP(三頻),高密AP在增加接入人數的同時,對應覆蓋距離也會有所增加。在大型會議室同樣也需要部署高密AP來滿足同時間接入量併發的問題。
在寫字樓公共區域接入人數相對少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普通AP(雙頻)來滿足使用者需求。
2、AP覆蓋範圍
AP覆蓋範圍區分主要在於室內和室外,室內區域相對封閉,需要滿足不同角度的網路需求,AP的數量根據不同的人數密度部署在不同的區域。根據使用者需求設計方案為薄覆蓋還是密覆蓋。
在室外環境下,如公園、景區、停車場、工廠等。我們需要用到大功率室外AP,室外接入人數相對室內來說要少很多,所以室外環境下,我們只需要將相對數量的室外AP天線朝著施工區域和人流區域即可。
3、吞吐量
吞吐量是指對網路、裝置、埠、虛電路或其他設施,單位時間內成功地傳送資料的數量(以位元、位元組、分組等測量)。
吞吐量與頻寬的區分:吞吐量和頻寬是很容易搞混的一個詞。先來看兩者對應的英語,吞吐量:throughput;頻寬:Max net bitrate。當討論通訊鏈路的頻寬時,一般是指鏈路上每秒所能傳送的位元數,它取決於鏈路時鐘速率和通道編碼在計算機網路中又稱為線速。可以說乙太網的頻寬是10Mbps。但是需要區分鏈路上的可用頻寬(頻寬)與實際鏈路中每秒所能傳送的位元數(吞吐量)。通常更傾向於用“吞吐量”一詞來表示一個系統的測試效能。這樣,因為實現受各種低效率因素的影響,所以由一段頻寬為10Mbps的鏈路連線的一對節點可能只達到2Mbps的吞吐量。這樣就意味著,一個主機上的應用能夠以2Mbps的速度向另外的一個主機發送資料。
4、網路頻寬
網路頻寬是指在單位時間(一般指的是1秒鐘)內能傳輸的資料量。網路和高速公路類似,頻寬越大,就類似高速公路的車道越多,其通行能力越強。比如百兆乙太網的頻寬是100Mbps,千兆乙太網的頻寬是1000Mbps。
那麼實際專案中,AP的數量到底是怎麼算的呢?
舉例:某單位有員工10000人,移動終端15000臺,併發人數按80%計算,每使用者設計頻寬為4Mbps,專案中AP數量應該設計多少個呢?
這種大型使用人數場景下,為了做到全單位無死角覆蓋,同時滿足每AP全負載,一般建議單個AP接入15個左右的帶機量。
專案中併發接入移動端數量:15000*80%=12000個
根據單AP接入15的帶機量算,AP數量:最大併發使用者數(移動端)÷15=12000÷15=800臺
因此在不考慮頻寬的情況下,該單位需配置800臺AP才能滿足需求。
如果該單位要求同時算出需要多大的出口頻寬,這時候我們該怎麼算呢?
我們可以根據最大併發使用者數、每使用者分配的頻寬,計算得到出口頻寬。
出口頻寬:最大併發使用者數(移動端)*每使用者頻寬=12000*4=480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