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節檔電影,讓人們體會到了高票價帶來的挨刀感。面對電影的高票價而望而生畏者有的是,也將票價票房的吐槽推向了熱搜。
時下都在吵吵網際網路思維,我一度以為就是以網路賣東西或直播帶貨。誰之並非如此,而是在網上曬大眾關心的乾貨,不收費,聚集了人氣後,靠賣廣告掙錢。
電影院之於觀眾,酷似博主之於粉絲。但電影院沒有利用網際網路思維運營的理念。院線很長很大,他們控制著定價權。他們明明也需要討好眾人成為粉絲來捧場,但他們卻不如博主肯無償獻出乾貨,吸引大眾來捧場,哪怕只是低價吸引大眾參與呢,也沒有。他們在逐年推高的票價裡,感受著票房創新高的狂喜,以及興奮於貼片廣告及其周邊的額外收益。
院線又類似於電視臺,掌控著播放哪家影片的特權。畢竟拍好的電影,失去院線的支援,就等於一堆不能變現的膠片。所以院線是電影製片方必須協調好的終端,院線有拿“堂”的本錢。
但是院線又期待制作良好的電影上線,不放電影他們就沒法賺錢。從這個角度看,院線又期待制片方把上乘佳作提交上來。在院線與電影製片方的博弈中,也存在著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往來對局。他們就是矛和盾,他們也是互相依存的矛盾統一體。他們彼此都得拿著點兒勁兒,但又必須靠著與對方合作賺錢。
院線與製片方共同把觀眾稱為“上帝”,但他們卻不一定能為了“上帝”看得起電影而降低票價。於是電影票房的高起,與觀影人數的降低,催化了一個奇葩現象的誕生。這朵奇葩如果茁壯成長的話,將催生一波“看不起電影”的族類。這個龐大的人群,是否會湧入影片網站,說不定;但他們的確會遠離影院。隨著奇葩的持續盛開,可以預判不遠的未來,院線接納的觀影人只能是土豪了。
當看電影成為奢侈品,普通人的參與度就徹底零值時,最為極端的景象就是——一個土豪敢拿出三十個億看一部電影秀優越,電影導演和演員們還會因為這樣的票房而自豪嗎!沒有大眾參的票房,絕不是盛宴,還能火爆嗎!
失去大眾參與的電影票房,毫無意義!於院線而言,網際網路思維未必非得讓人們免費看電影,如果票價控制在40元以下,觀影人數會不會上升到目前的兩三倍?據統計今年春節前三天觀影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766萬(數字統計源於網路)。如果票價40元的話,這2766萬人次的票房總和是11個億多。多出2766萬人次觀看電影,則貼片廣告和周邊的生意,還能更上一層樓吧。
低價票或許真能將觀影人數提升到原來的兩三倍。即便低票價與多出來之後的人數的乘積依舊還是如今的四十個億,但貼片廣告和周邊的生意,也會因為人多了而令院線賺更多錢的。
許多人都吐槽,一張電影票錢抵得上影片網站半年會員費了,完全可以多等等看影片了(還能避免進電影院被密接或次密接的風險)。還有人直言,就是被高價票“勸退”的人。電影票價不親民之後,電影人為誰拍片呢?!
網際網路思維已經將普通百姓推向了一個靠自媒體改變命運的檔口,院線再固步自封地不理會的話,會不會變成門可羅土豪呢!?
去年徐崢的賀歲片因疫情改為網路免費播放而順利地收回了成本。《囧媽》賣了六個億,看似不太多但徐崢的資金週轉過來了。對於商家,沒什麼比資金能夠快速週轉更為重要了吧。
今年春節檔院線的高票價,到底是不是有悖於網際網路思維的落伍呢?“”元芳怎麼看?”狄仁傑之問裡往往是有答案的。“大眾怎麼看?”我的問話裡卻盡是茫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