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透過加強與西方的貿易和文化聯絡,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經濟。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這些改革使中國走上了今天的發展軌道:一個充滿活力、主要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那以來,美國居民一直享受著從中國進口的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美國的製造業陷入了低迷,失業率增加,經濟呈現出低迷的狀態。
中國出口對美國製造業的就業造成了嚴重衝擊,當時在美國被稱為“中國衝擊”。儘管這種衝擊在2010年左右趨於穩定,但是對美國的製造業影響卻持續了多年,特別是在傢俱、遊戲和玩具、兒童玩具腳踏車或汽車等特定行業。
中國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的
作為對外開放程度提高的一部分,中國於2001年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是一個制定全球貿易規則的國際組織。美國認為,隨著經濟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中國的經濟自由化程度也會隨之提高。
國際貿易理論告訴我們,國與國之間的自由貿易比閉關鎖國更有利。美國從貿易中獲得的經濟收益總體上是積極的,但幅度不大,約佔GDP的2%至8%。
然而,隨著中美兩國國力的此消彼長,中國國內供應鏈的完整,以及國際貿易的增加,同時,美國自身的通貨膨脹、債務等問題,使得美國一些地區受到了重大的經濟衝擊,包括失業和福利下降,尤其是在美國南方腹地和一些中西部州。
這種衝擊的根源在於美國的製造業與中國的製造業相比,處於明顯的劣勢,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比較優勢是一個國家以比其貿易伙伴更低的成本生產商品或服務的能力。相對於資本和自然資源,中國有充足的勞動力供應。
隨著中國開始對外貿易自由化,製造業出口急劇增加,並對美國經濟造成了衝擊。這是因為美國生產的商品無法與中國生產的物美價廉的商品競爭。
美國經濟在1980年至2000年期間失去了150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在2000年至2017年期間又失去了500萬個。製造業就業人數的下降並沒有伴隨著美國其他經濟領域就業人數的增加。
持久的影響
如今,儘管中國製造業的激增已經結束,開始進行產業化升級,但它對美國的影響仍在持續。在2010年“中國衝擊”結束10年後,在美國的許多地方經濟體中,包括婚姻制度在內的社會結構都在磨損,因為工人失去了工作,沒有可以賴以生存的穩定工資。工資的缺乏導致了對當地商品和服務需求的下降,以及住房價值和財產收入的下降。接受政府援助(如醫療補助)的人數也有所增加。
經濟學家通常支援“以人為本”的政策,而不是“以地方為本”的政策。以人為本的政策側重於貧困人群,經常側重於再培訓,而以地方為本的政策則側重於投資於工人居住的社群,比如振興市中心。而美國則側重於以人為本的政策,因為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對工人的投資可以幫助他們從就業機會很少的貧困地區,轉移到就業市場、學校和其他便利設施更好的新地區。
美國政府最著名的幫助因貿易競爭而流離失所的工人的計劃是為工人提供貿易調整援助。它為工人提供職業培訓、搬遷援助、醫療保險補貼和延長失業福利。不過,相對於失業人數而言,該計劃規模較小,對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頭十年因貿易競爭而失業的大多數工人來說,救助力度太小。
儘管經濟學家支援以人為本的政策,但有證據顯示,那些由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導致被解僱的人往往不會搬家,原因是住房負擔不起、兒童保育成本以及找新工作的不確定性。
留守的地方永遠不會完全消失。相反,在這些地方,很少有人結婚生子。越來越多的兒童生活在貧困中,犯罪率也在上升,年輕人從大學畢業的可能性降低。
美國面臨的麻煩
由於製造業及與其相關的產業鏈減少,造成的衝擊一樣,美國煤炭行業從1980年開始的衰退,以及從2007年到2009年的大衰退也是造成大規模裁員的原因。雖然受大衰退影響的地方經濟迅速恢復了衰退前的就業率,但煤炭的減少和挑起與中國的貿易競爭,所帶來的衝擊都導致了長期的失業、收入減少和人口緩慢下降。
如果美國繼續挑起與中國的貿易爭端,而不是吸取之前的教訓,有效應對下一次可能出現的大規模失業。那麼隨著經濟化石燃料向綠色能源轉型,我們將會看到美國煤礦和石油行業的就業人員的失業率大幅增加。儘管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增加可能會產生新的就業機會,但不能保證這些就業機會會出現在區域性失業的地方。因此,大規模區域性失業的前景依然存在。
目前,美國和歐洲的證據顯示,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者在得到的支援,往往是在那些因貿易而遭受大量失業的地區。如果不實施促進貧困地區就業增長的政策,美國可能會出現更多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者掌權。
結語
中國用了4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現如今經濟轉型,產業升級,能源轉型上,中國都有著獨特的能力去發展。展望未來,中美兩國實力此消彼長之時,經濟,貿易都會進一步趕超美國。
各位看官,你對此有何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裡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