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當蘇聯經過幾場大戰後,依舊有世界第一的軍事實力,對此戰後的很多西方學者分析後認為,在經歷庫爾斯克大戰和第聶伯河會戰之後的蘇軍,之所以能夠將這麼多部隊集中在1944年的蘇德戰場,完全在於蘇聯沒有其他戰線需要顧及。整個多虧了朱可夫元帥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殲滅了日本關東軍一個整編師團,打服了日本人。
其實這種觀點並不完全正確。因為在1944年1月1日,德意志第三帝國在除了蘇聯以外的三大戰區,即西線、巴爾幹、義大利戰區,總共部署了141萬人的德國地面部隊。而在1944年1月,蘇聯僅在遠東地區為了防備日本關東軍就部署著1170000人的龐大兵力在外興安嶺一線,另外紅軍在南高加索地區也部署了相當數量的部隊防備德國反撲。
雖然蘇德兩軍雙方在“次要方向”上維持的作戰兵力相差並不太多。但是由於德軍的各大戰區之間的距離較短,另外加上德國交通線發達,因此德國可以依靠強大的軍事工業,能夠比較及時地在各大戰區之間調動分配兵力。
相比較而言,蘇聯的遠東地區距離蘇德戰場太過遙遠,當時第一條亞歐大陸橋還不完善,因此交通也不發達。導致蘇聯自從1943年下半年開始,就已經很少從遠東調動部隊來支援蘇德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