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3月29日,西安農民在打井時,意外挖出了一個陶俑頭,驚嚇之餘,“秦始皇陵”也由此現世;《史記》載“(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可見,秦始皇陵中藏著“不可計數”的奇珍異寶,但由於種種原因,這座“祖龍墓”至今未被髮掘。
據說,不僅是今天“未被髮掘”,2000多年來,秦始皇陵一直未被人盜發,這本身就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當然,越是“不發掘”,越能引起人們的好奇,既然不能發掘,“考古勘查”總是可以的吧?
數十年來,對秦始皇陵的“考古勘察”活動一直沒有停止過,在各種先進儀器的幫助下,考古專家們對秦始皇陵的整體佈局也逐漸有了清晰認識;據稱,“秦始皇陵”的面積達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座故宮那麼大,這點倒是意料之中。
史料記載,嬴政自成為秦國君主之日起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在“統一六國”後,又遣70多萬民夫繼續修建;即便這麼多人參與,“秦始皇陵”還是修了38年,直到他死後一年,才算正式竣工。這麼長時間,且這麼多人參與,可見“秦始皇陵”該有多麼的恢弘、浩大;對此,驪山陵外圍發現的諸多陪葬坑也證明了這一點。
秦始皇陵“兵馬俑”想來不用多做介紹了,今天還專門建有博物館,去過的朋友無不感嘆其壯觀;兵馬俑,說白了就是以2000多年前的“秦軍”為原型塑造的陶俑,但不限於形態各異的“人物俑”,裡面還有戰車、各類兵器等,這些被專家稱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世界第八大奇蹟。
試想,兵馬俑僅是“陪葬坑”就如此宏偉,真正的“秦始皇陵”又該多麼的壯觀呢?這也更加引起了人們的好奇心;於是,1994年3月1日,秦始皇陵“兵馬俑2號坑”開始了正式發掘。
“兵馬俑”的工藝絕倫,這點自不必說,但專家也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人物俑”多隻戴著一頂小帽,這種小帽是用麻布做的頭巾綰結而成。
即便是“軍官”,戴的也只是用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秦軍”只是將頭髮盤成髮髻;也就是說,2000多年前的“虎狼秦軍”,上至軍官,下到士兵,竟然都不帶頭盔,這就有點不合邏輯了。
理論上來說,2000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兵戎相見近乎“群毆”,刀槍碰撞之下,最要緊防護的地方就是頭部;“秦軍”不戴頭盔,是因為他們“銅頭鐵腦”,還是秦國軍費不足呢?
當然,秦軍也是肉人,哪有“銅頭鐵腦”之說;秦始皇陵中那麼多奇珍異寶,又怎麼可能“軍費不足”呢?想來想去,專家們得出一個結論:秦軍“不喜歡”戴頭盔,並給出了2個理由。
其一,秦軍尚武。秦國原本是邊邦小國,其他中原諸侯國一直瞧不起秦人;因此,秦人對其它諸侯國產生了強烈的敵對情緒。最初的秦國地處西陲,距離中原較遠,反而離擅長騎射的“蠻夷”較近;久之,秦軍也被影響的擅長騎獵,而且“蠻夷”嗜殺,秦軍也被影響出了尚武、嗜殺的個性。
《史記》載“秦帶甲百萬”,這裡的“甲”比較特殊,單指甲冑,而且多是簡潔、輕便的皮甲;韓非子還專門記錄過臨戰時的秦國士兵:一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這麼看來,秦軍的“尚武精神”倒是另類,再怎麼愛打仗,也不至於連頭盔都不戴吧?
其二,秦軍“特殊”的軍功獎勵制度。據史料記載,“商鞅變法”將秦國軍功賞賜分為20個等級;凡秦軍士卒,獲敵一個首級,便能得到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數名僕人;如此類推,獲得敵人首級數越多,爵位和田宅獎勵就越高,這樣就極大調動了秦軍作戰的積極性。
秦軍愛打仗,目的很清晰,就是為了加官進爵;但還是說不通,即便為了“官爵”,秦軍勇猛可以理解,但也要有命去享受這些才行,“不戴頭盔”明顯不合邏輯。
對此,專家的解釋是:秦軍作戰“不戴頭盔”,是要在氣勢上壓倒敵人;據史料記載,“秦軍掃六合”共殺敵160餘萬。
這一數字雖說反映出了秦軍好戰的性格,但也著實令人驚詫,要知道春秋戰國,當時中原人口總數才多少?當然,今天大多數專家、學者是不相信這組數字的,理由也很簡單。
如果虎狼秦軍真的“殺敵160萬”,再加上修驪山陵的“70萬民夫”,以及修長城、燒陶俑、製造兵器等,這些加起來可是數百萬人口。烽煙不斷,戰火連天的春秋戰國,“數百萬人口”是什麼概念?
因此,“秦王暴政”就出現了。有人開始說:“法家”治國好比飲鴆止渴,雖然能在短期內提升實力,快速使國家強盛,但不能長久;還是“墨家”好,兼愛非攻、懲罰揚善、人人平等、互相愛護才是最好的治國方法。
話雖然很漂亮,但仔細想想,秦王“橫掃八荒,統一六國”,如果“不殺”,在當時諸侯林立,互相征伐的環境下,又會多久、多少個“數百萬人口”消逝才能換來和平呢?這麼看,秦始皇究竟是暴君,還是偉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