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再多的裝備,都離不開這主要核心的幾類大件,它們分別是:
- 揹包
- 鞋子
- 登山杖
- 露營三件套
- 戶外衣物
你的揹包是山野的另個“家”
在戶外,一個揹包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山友行進時的安全、舒適度和疲勞度。一個好的大容量戶外揹包,是山友登山必備的一大件。
photo by 莫莫莫339
對於普通一日活動的山友來說,20-30升的揹包足夠使用;而對於2到3日的戶外活動,45-60升揹包就能滿足山友的需求。
就一般的戶外活動而言,揹包的選擇重點在於揹負系統。因此在購買揹包時建議山友們能夠反覆背試,最好有負重測試。
戶外揹包分解圖 | photo by OSPREY
裝備選得對還要能都帶的走,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在你擁有專業的戶外揹包後的巧妙裝包技巧。
通常,戶外揹包分為主袋、頂包、側包、腰包、附袋、睡袋倉等,可讓零碎物品各有所歸:
- 主袋放置帳篷、衣物等大件物品;
- 隨時需用的小物件如防曬霜、零食、紙巾等,可放腰帶上的小口袋;
- 中途可能用到的物品如地圖、路餐、頭燈等,可放方便拿取的頂包。
揹包的打包秘訣並不只在於“裝”,還有一些“掛”。
例如像登山杖、三腳架、帳篷杆等這些“硬”裝備,在揹包上的“外掛”就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
利用揹包兩側的彈力繩環、扣件等組成的登山杖減震掛環,將這些不能放進揹包的“硬裝”固定在揹包兩側,既省事又便捷。
側袋也可以用來放帳篷杆 | photo by Ospery
也不要忽略包包側面的彈力網布收納袋,只要用的好就能物盡其用。
當你在徒步登山時,隨手要用的垃圾袋、能量膠、水杯零食等可以放在這樣伸手可及的地方。
簡單來說,合理的戶外包包收拾離不開這三條基本原則:
- 上重下輕、左右平衡
- 先用後放,後用先放
- 重物貼背,輕物靠外
當你擁有優質的揹包收納,很有可能會讓你的行走“減負十幾斤”。
再者,就是如果揹包沒有自帶防雨罩,山友別忘了備著一個揹包防雨罩,呵護好你的包包。
photo by mohammad alizade
如果說揹包和鞋子承擔了山友白天的裝備重任,那麼睡袋、防潮墊和帳篷則承包了晚上山野的舒適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徒步登山,一雙好的徒步鞋會帶你走向更好的山野。作為戶外基礎裝備的必備品,徒步鞋直接影響著山友們的行走體驗。
戶外鞋不僅要支撐我們自身的重量,還要額外承受十幾斤的裝備之重、甚至還要經受住叢林溪谷的層層考驗,這不是一雙普通的運動鞋或板鞋就能抗住的。
通常選擇徒步鞋,可按照鞋幫(後跟)高度,可直觀地分三大類:
- 低幫鞋(後鞋幫高度低於腳踝)——自重輕,更強調舒適性,相對便宜、便捷。
但對腳部的支撐和保護力弱,適合背得少、路面較平坦的路線,走走石板路、水泥路或簡單山路等都不錯,周邊單日休閒遊可以考慮,也可用作日常休閒穿著。
靈活性最強的“防守派” | photo by heskiffclub.org.uk
- 中幫鞋(後鞋幫高度剛好位於腳踝上方)——鞋幫裹住腳踝,可減少對腳踝的衝擊力。
適合短途露營,或者負重有限的多天線路,如重灌武功山、大五臺等較成熟的線路。
兼具靈活與防護兼具的“精英派” | photo by simone miotto
- 高幫鞋(後鞋幫高度高於腳踝)—— 對腳踝保護性極強,可提供一定支撐力。
不易變形,鞋底一般較硬,防滑耐磨,適合揹負較重的露營活動,或是崎嶇複雜的山路地形,長距離徒步如貢嘎、洛克等線路必備。
攻氣十足“硬漢派”| photo by heskiffclub.org.uk
對於平時參加徒步登山的山友,建議準備至少兩雙戶外鞋,一雙是普通的中低幫徒步鞋;一雙是中高幫的防水戶外鞋,以適應不同季節的戶外活動。
SCARPA 、LASPORTIVA 、 LOWA 、 Zamberlan 都是不錯的戶外鞋品牌。
同時對於鞋襪,也是山友不可忽視一點。
山友們可以準備幾雙戶外專用的排汗效果好的襪子,尤其在冬季,鞋襪可以有效避免腳部凍傷,起到保護的作用。
在戶外,鞋子與揹包是山友們同等級別的重要裝備。
手拄雙杖,“四腳”行走
登山途中,往往會遇到山路崎嶇的路況。山友們揹負重量不輕的物資裝備,對腿部和膝蓋都是巨大的挑戰。
使用登山杖,能夠幫助山友減輕下肢的負荷,讓山友在戶外行走地更加輕鬆與愜意。
photo by M.木星
有杖無杖,天差地別——登山杖能讓山友強健手部肌肉充分參與到山野行進的過程。幫助山友分擔不堪重負的腿部肌肉和膝關節的壓力,是對全身肌肉的高效利用。
photo by Magic+
有了穩定,安全提速——使用登山杖可以幫助山友在雙腳之外,顯著地增加較滑路面的抓地力。
尤其在下坡時使用登山杖,可以讓你永遠保持至少三點觸地狀態,大大增加了身體的穩定性。
photo by 火.勺
只有選擇真正合自己的登山杖,才能夠在山野中走得更加輕鬆與暢快,有時還要“事半功倍”的效果。
選擇可調節的手腕帶——當山友在比較登山杖手腕帶的時候,最好是選擇較軟、或有彈性的。
這樣一來,在山友使用的時候,尤其是在遇到山路比較危險的時候,調整恰當即使你的手休息一會兒,登山杖也不會脫手。
手柄的選擇——在山友使用登山杖時,手柄是與山友“最親密”的接觸。登山杖的手柄材料分為軟木、泡沫塑膠、橡膠材料。
photo by 塵粒
對手心容易出汗或經常在雨天行走的山友而言,軟木或泡沫塑膠的手柄,在弄溼了的情況下也能有較好的摩擦力。
採用橡膠材料的登山杖手柄,使用手感會更好些,更適合注重手感的山友選擇。然而登山杖的手柄尺寸和形狀,要吻合你手的大小,即便是在有無戴手套的時候最佳。
登山杖長度,更多好處——選擇可以調節的越多的登山杖,在一程度上能給你帶來的好處就越多。三節的登山杖能夠比兩節登山杖,收縮得更短。
下山的時候,要長一些;上山的時候要短一些;當不用的時候,可以收縮的更短,能方地綁到你的揹包上。
區分登山杖的材料——市面上大部分的登山杖都是以鋁合金為材料,即堅固輕便,還便宜。而碳合金材料的登山杖,相比較鋁合金質地的登山杖,重量會更輕一些,但價格比較昂貴。
photo by 沒有月亮的黑
鈦合金是主要登山杖材料中,最輕的一種,更堅固的同時價格也更為美麗。為了實現登山杖輕便使用最大化,也有許多廠商將鈦合金和鋁合金混合使用,保證強度遠遠超過鋁合金下,延展性也得到了提高。
山野必備的露營三件套
在戶外,露營裝備成為了山友奔波一天後能否好好享受一番的關鍵因素。
在享受之前,你需要選一頂“心儀良久”的戶外帳篷,來撐起你戶外的家。
photo by Lucky卡卡
根據帳篷的功能型別,山友們可以選擇三季帳、四季帳、高山帳等。如果營地雪厚則需要四季帳,不然三季帳就足夠用了,四季帳用到的機率比較少。
所以可以儘量選擇收納體積小、重量輕的三季帳。而三季帳、四季帳的主要區別在於透氣性和密閉防風性:
- 三季帳基於春夏秋三季的一般環境而設計
- 四季帳則多了對冷酷冬天和極端環境的考慮
photo by 汐顏
每升高1000米的海拔,溫度就會下降大約6攝氏度。除非前往比較炎熱的地區露營,否則還是建議攜帶三季帳。
若是遇到營地風較大的環境,山友也可以選抗風性好的隧帳。但需要注意的是,隧道帳雖然篷空間大,抗風效能最好,但搭建繁瑣,對新手並沒有太友好。
而當山友決定和誰去露營,也意味著你要購買多大空間的帳篷。
帳篷空間是依據人身體比例設計。亞洲人平均肩寬約50cm,身高175cm,因此肩寬的2倍,高出身高的40-50cm,人坐起來高度,就是帳篷的空間。
photo by 塵粒
如果是獨自戶外露營,單人帳的空間,足以滿足個人需求。但若是跟上三五好友團隊露營,那麼阿步建議你選擇雙人帳。
通常單人帳篷空間約為:長200cm、寬130cm、高105cm,雙人帳220cm x140cm x 110cm。
戶外睡袋——冬季下選擇更保暖的羽絨睡袋會更加犒勞辛苦一天的山友。如果選錯睡袋,很容易在半夜凍醒或無法入眠。
好的睡袋和不好的睡袋即使是標註一樣的溫標,但是在實際使用卻是天差地別,不好的睡袋除了羽絨外,還會填充其他填充物以降低成本,大大的降低了保暖性,面料的透氣性也差距很大,所以千萬別隻看溫標一樣就貪小便宜。
而一款適合自己的露營睡袋,阿步建議山友可以從環境溼度、溫度、睡袋體積與睡袋重量幾方面綜合考慮:
photo by Chinabrands和academy
- 在暖和的潮溼地區露營,可考慮棉睡袋或抓絨睡袋;
- 到夜晚溫度較低的地區選用羽絨睡袋;
- 要求睡袋體積小或重量輕時,也可考慮羽絨睡袋;
- 舒適環境露營選信封式睡袋,嚴苛環境露營選擇木乃伊式睡袋保溫性好。
防潮墊——防潮墊是一個極其容易被山友忽視的裝備。然而,它其實在保暖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
photo by SEA TO SUMMIT官網
對於一般的戶外活動來說選擇泡沫型的防潮墊就足夠使用了。(防潮墊一般有兩種選擇,R值越高表示越保暖)
- 泡沫型防潮墊,體積較大但方便收納,重量極輕常常需要外掛;
- 充氣型防潮墊,回暖性會更好些但在路途中可能會出現破損的意外,當山友在不平整的營地休憩時會感到有點硌身體。
戶外穿衣是你在山野的盔甲
面對戶外變幻無常的天氣,除了帶上保暖裝備外,更要有正確的穿衣之道,來應對突發的山野天氣。
photo by D低調
戶外三層穿衣法則,是戶外服裝穿著的不二法則。
即基礎層、隔離層和防護層,分別為山友起到了舒適、保暖、保護的作用。注意,三層穿衣法並不是只穿三層(件)。
基礎層(排汗速幹)——在山友進行長時間大量運動時,我們的體內會有大量的汗汽排出體外。為防止汗氣在內層聚集被汗水浸透,以免造成凍傷失溫等體感不適現象。
photo by 明毫
建議山友們選擇材料透氣性好的,至少準備兩身。一身長袖速乾衣褲,冬天以及高海拔使用,建議買好一點的;一身短袖速乾衣褲,夏天穿,這個普通品牌即可。
隔離層(保暖隔溼)——在三層穿衣法中,隔離層起到了一定的減震防護功能,更重要的是,在寒冷環境下鎖住體溫,減少熱量的散失。
對於不上高海拔的新驢來說,一件輕型“排骨”羽絨服(根據自身財力可選擇不同價位的),一件普通抓絨衣足夠。
身穿棉服技術攀登 | photo by middleburymountaineer.com
防護層(防風防雨)—— 外層就像一個烏龜殼一樣,在複雜自然條件下給予身體最強的保護,也是俗稱的衝鋒衣,多為外殼。
既能方便活動,也可以很容易穿脫,並提供隔絕風、冷、熱、水的保護功能。
對於新手來說,應急用買一件普通衝鋒衣、軟殼褲就可以。
如果打算長期玩戶外,可以一次性到位買一身GORE -TEX材質的衝鋒衣衝鋒褲。在裝備中,防風和透氣屬於一個矛盾體,而GORE -TEX面料是在這方面平衡性做的最好的。
除了必備的裝備,還有這些
在山野中行走,有些裝備雖然不是必須要攜帶,但是帶上卻能為山友在戶外提供更好的便利與防護。
photo by 塵粒
營地爐具、餐具套鍋——對於一日/兩日登山活動的山友來說,爐具不是必須的。
但爐具卻可以提升山友的戶外體驗,尤其是在你辛辛苦苦爬完山之後,一碗熱乎的食物無疑是山友最愜意的時刻。
photo by MS
點亮明亮的頭燈——當我們在戶外,為了方便山友在夜晚尋找方向、夜晚搭建帳篷。
攜帶頭燈可以幫助你解放雙手,騰出手去做更多別的事情,也能使你的戶外爬升更加安全。
相比較手電筒,頭燈的光相比手電筒更亮,照射的距離更遠,電量也更加持久。選購頭燈有個小竅門,就是最好選輕巧不重的,放在頭上也不會造成什麼負擔,也能覺得十分輕快。
頭燈也能讓別人看到你 | photo by Petzl
保護膝蓋的護膝——護膝並不是非用不可的裝備,但為了保護我們最脆弱的關節,尤其是膝蓋。
護膝具有運動保護、防寒保暖、關節養護的作用。
一些市面上的護膝提高加壓效果更好,能有效分散膝部承受的壓力,減少運動創傷的可能性,千萬不要等到膝蓋受傷了再來保護膝蓋了。
省時省力,飲水水袋——在我們行進路上時,飲水的最佳建議就是攜帶水袋。
不僅可以隨意摺疊,還能省去佔用揹包的空間,單手或者牙咬都可以輕鬆操作。
手套、帽子——在任何環境下徒步,山友們最好都準備一雙手套。它可以在你過亂草中,山石中行走時防止攀爬過程中被刮傷。
在寒冷的季節裡,人體的熱量有相當大的比例都是從頭部散發流失的。帽子可以幫山友保溫防凍,減少頭部的散熱。
夏季時,帽子可以更是作為遮陽防曬這樣的利器。
魔術頭巾——作為戶外裝備中價效比最高的裝備。頭巾的用途廣泛,甚至只要10塊錢就能用上好幾年。
墨鏡——當山友在過埡口或有雪的地方,沒有墨鏡很容易導致雪盲。無論是晴天還是雪天,墨鏡都可以有效的保護你的眼睛不受到強光的干擾。
photo by AA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