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完議會廣場,前往白金漢宮。
在白金漢宮的圍牆上看到了這張宣傳畫,白金漢宮的金馬車。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英國的王宮,也是英國君主位於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宮殿坐落在威斯敏斯特,是一座四層樓的正方形圍院建築,是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禮舉行場地之一,也是一處重要的旅遊景點。白金漢宮建於1703年,最早稱白金漢屋,意思是“他人的家”。1762年,王室將其買下,又不斷加以改裝、增建,最終形成了這座色調不盡一致,式樣五花八門的“補丁宮殿”。
在英國曆史上的歡慶或危機時刻,白金漢宮也是一處重要的集會場所。1703-1705年,白金漢和諾曼比公爵約翰·謝菲爾德在此興建了一處大型鎮廳建築"白金漢宮",構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築。1761年,喬治三世獲得該府邸,並作為一處私人寢宮。此後宮殿的擴建工程持續超過了75年,主要由建築師約翰·納西和愛德華·布羅爾主持,為中央庭院構築了三側建築。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白金漢宮成為英王正式宮寢。19世紀末20世紀初,宮殿公共立面修建,形成延續至今的白金漢宮形象。二戰期間,宮殿禮拜堂遭一枚德國炸彈襲擊而毀;在其址上建立的女王畫廊於1962年向公眾開放,展示皇家收藏品。當女王住在宮中時,王室旗幟會在宮殿中央高高飄揚。
現在的白金漢宮對外開放參觀,每天中午都會進行著名的禁衛軍交接典禮,如今這個交接儀式成為英國王室文化的一大景觀。
所以,每天中午白金漢宮門前廣場都是圍著裡三層外三層的人群,都是來這裡看衛兵交接的。
白金漢宮的開放只是廣場部分,宮內是無法進去參觀的,所有的遊客都站在門外或者廣場上,等待著交接衛兵的到來。
圍牆裡面,可以看到那些戴著熊皮帽子的近衛軍在裡邊巡邏站崗。
沿著白金漢宮的鐵欄圍牆,排著長長的遊客隊伍,都在等待交接換崗那一刻的到來。
廣場上,眾多的遊客聚集在這裡,都是為看換崗而來。在英國很少能見到這樣密集的人口密度,想要找個好位置拍攝,真心不容易,來自各國的遊客,舉著各種各樣的相機手機卡片機,竭盡所能地尋找一個好位置,都想著要參觀好,還要拍出好照片。
騎著高頭大馬的警察,在維持著秩序。
英國女騎警,英姿颯爽。這讓我想起了咱們大連的女騎警,只是前年去時,好像看不到大連女騎警了,巡視的女騎警確實帥氣。
男騎警非常英俊。
有些遊客還走近前去撫摸軍馬,其實是想跟男警“套磁”。
翹首以盼的遊客們在靜靜地等待著換崗衛兵的到來。
換崗的衛兵要從這個大門列隊走進來。
換崗時間到,在嘹亮的鼓樂聲中,新衛兵從惠靈頓兵營出發,一路行進至白金漢宮前廣場,與老衛兵在這裡舉行交接儀式。
走在最前面的是軍樂隊,頭戴高大熊皮帽子的近衛軍在軍樂隊指揮的率領下吹打著齊步走進了廣場。
為何英國皇家衛兵要戴重達一公斤的熊皮帽子?英國不同的部隊有不同的裝束。有的部隊戴的是三角帽(後備民兵那種),只有精英部隊(如拋彈兵,皇家衛隊)才帶熊皮帽(皇家儀仗隊也是),為獨長弓兵例外,他們戴的是一種鐵帽,不過後來改成了白色布帽了。滑鐵盧戰役過後,英王為表彰皇家衛隊擊潰了拿破崙的近衛擲彈兵軍,特許他們戴比拿破崙近衛軍的熊皮帽還要高的熊皮帽。這是一種榮譽,至今已經有超過200年的歷史了。英國王宮白金漢宮的衛隊以黑色熊皮帽和紅色軍服聞名於世。他們所戴高46釐米的熊皮帽既吸引數以百萬計遊客拍照,又招致眾多反對者抗議。
善待動物組織曾與國防部展開討論,提議用人造皮毛帽替代熊皮帽,實際上這種帽子現在已經很少了,也就是100多頂而已。英國每年需製作50頂到100頂新熊皮帽。英國國防部過去5年支出32.1萬英鎊(約合58.4萬美元)用於購買熊皮。英國士兵1815年首次獲許戴上熊皮帽,以慶祝在滑鐵盧戰役中擊敗法國拿破崙衛隊。法國衛兵當時戴這種熊皮高帽以顯得更高、更具威懾力,英軍則把它當作禮服一部分,傳承至今。到了2011年,迫於壓力,英國皇家衛隊決定不再使用黑熊的皮毛,改成了人造皮草熊皮帽。
作為一種禮儀部隊,戴這種高大的熊皮帽確實比較有特色,但作為戰鬥兵種,這種帽子實在是不中用,也真正應了那句話“中看不中用”。
軍樂隊邊吹奏邊行進,齊步前行,去白金漢宮內進行換崗接班。
換崗衛兵跟在軍樂隊後邊,看著他們齊步走的模樣,我怎麼看怎麼覺得好笑。
據說英國皇家衛隊都是自願報名,擇優錄取的。要求顏值得上得了檯面,身高體重得標準,而且聲音要洪亮,這樣才能充分展現英國的軍人風貌。
衛兵們列隊走進了宮內,現在“佔領”這個廣場的是這隻鴿子。
列隊走進白金漢宮內的衛兵們,要在宮內繞場一週後與宮內的衛兵進行換崗。因為換崗時刻遊客過於擁擠,我沒能拍到具體的換崗鏡頭。
過了12點,換下崗的近衛軍士兵走出白金漢宮的大門。衛隊按照規矩,原路返回。
衛兵隊伍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軍樂隊,第二第三部分為換崗衛兵。
來時女騎警帶隊,走時女騎警壓陣。
這儀式感,真是槓槓滴。
但看這個換崗儀式,就是沒有看天安門升旗儀式的莊嚴感。
目送近衛軍走後,我來到勝利女神像下。勝利女神金像站在高高的大理石臺上,金光閃閃,好像要從天而降,維多利亞女王像上的金色天使,代表皇室希望能再創造維多利亞時代的光輝。
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建於1911年,基座由2300噸漢白玉建成,底部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大型漢白玉坐像,這是晚年的女王塑像,看看有木有歐洲祖母的架勢?背面是維多利亞女王哺育像,她育有4子5女,透過兒女與歐洲王室聯姻,哺育出一代又一代君王。但維多利亞也將血友病傳給了歐洲,成了"歐洲王室病"。關於血友病的來源說法很多,正統解釋是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是表兄妹關係,血緣太近所致。而野史記載她母親與愛爾蘭籍男秘書有染生下她,這位秘書是血友病患者,從此血友病進入歐洲王室的遺傳基因。
側面是代表“正義”的勝利女神像。另一側面是代表“真理”的勝利女神像。
頂端是鎏金的勝利女神正面和反面像,旁邊是兩個侍從像。
主碑四周基座由臺階和水池構成,基座四角有八座銅像,其中一組由紐西蘭贈送。
銅像“農業”。
銅像“進步”
銅像“和平”,這隻鴿子來得恰逢其時。
基座上還有兩組塑像分別為“繪畫”和“戰爭”。
白金漢宮的皇家衛隊每年4-9月是上午11:30至12:00都會舉行的換崗儀式,其他月份每兩天11:30舉行一次,在每年的8、9月間都對外開放,一般民眾就可趁此時進入皇宮。而我們是2月份來此,只能參加換崗儀式,而無緣入內參觀。這又是一件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