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錢幣市場,那是越大越值錢,越厚越值錢。常見的清錢泉源局大樣,只要是黃亮極美品,都能破千元。更早的銅錢,直徑普遍超過3.5釐米的,那更是一個比一個貴,叫人直呼買不起。
在人們印象中,小錢普遍是不起眼的,大多直徑在2.6釐米以下,統稱為“小平制錢”,數量巨大的五銖、開元、宋絲絲、清小平,都是“廉價”的代名詞。但古代還有一種特別小的銅錢,直徑普遍低於2釐米,被稱之為榆莢錢、雞目錢或鵝眼錢。
它們只有拇指般大小,大多出現在戰亂年代,是官府“應急”所用。這些錢幣不僅小質量也一般,能完整儲存下來,而且還能擁有極美品相的鳳毛麟角。所以在市場上碰到下面這些小錢要注意,只要品相好,遠不是幾塊錢的咸豐通寶小錢可比擬的。
01
小泉直一
此錢為王莽六泉之一,懸針篆文字精美,直徑1.5釐米左右,重量只有1.5克,流通時間很短。由於王莽大量鑄錢的目的,是利用虛值大錢搜刮財富,小泉直一在各種大錢中就顯得很不起眼,一坑大泉裡經常也就混雜著那麼幾個,數量稀少但行情卻不溫不火。
小泉直一也是為數不多在精美程度上,和大泉五十等大錢相媲美的小錢。目前穩中有升,低調上行,一般品相能看清字型,磨損不那麼嚴重的,在200~300元左右。地章平整、文字清晰、鏽色靚麗的,可達1500~1800元左右。要是罕見地“傳形錢”、“合背錢”版別,極美品能達到數千上萬元。
02
蜀國直一錢
不要和小泉直一搞混淆了,此錢只有“直一”兩個字,是三國時期蜀漢所鑄。劉備狠起來真不是蓋的,他學孫權鑄造大錢,但不管多大的面值,疑似太平百錢、定平一百都是蜀漢鑄造,重量直徑卻都小得可憐,把搜刮財富做到了極致。
直一錢這種最小面值當然不受重視,直徑只有1.2釐米左右,重量不到0.5克,拿在手上稍微一用力可能就會碎掉。因此留到現在的大多破破爛爛,能完整儲存的少得可憐。上圖這種就算是美品了,至少價值七八千元,更多的品相只能勉強看清楚文字,賣一兩千還是有價無市。受眾群體比較小,因此極美品才受歡迎。
03
漢興錢
中國帝王使用年號始於西漢武帝,但歷史上最早的年號錢卻是十六國時李壽所鑄的漢興錢。此錢薄小,重約0.7~1克左右,直徑1.6~1.7釐米之間,承襲了蜀漢末年減重直百錢的衣缽,把劉備的那一套“發揚光大”,但卻是中國古錢從重量記名到年號詞句的轉折點。
按錢文排列可分為直書漢興與橫收漢興兩種,也就是文字豎讀與橫讀。豎漢興存量較多,差品100~200元左右,美品300~500元左右,完整無缺文字清晰的極美品在1500元以上。而橫漢興差品就能達到千元左右,美品3000~5000元,極美品相超過1.5萬。品相差價巨大。
04
永光
南北朝時期,市面上的各種前朝錢幣、私鑄幣混雜在一起,非常混亂,為了發動戰爭,各大政權爭相鑄造錢體薄小的“惡錢”,永光錢就是在此種背景下誕生的。始鑄於南朝宋前廢帝劉子業永光元年(465年),直徑1.8釐米左右,重量1.2克左右。
整個流透過程不過五個月,因此存世稀少,被列為“五十名珍”,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小錢之一了,一般品相在1.3~1.5萬左右,極美品超過3萬。值得注意的是,雖貴為名珍,但十幾年前它就價值5萬以上了,現在反而跌了不少,但仍然是追求收集名珍的收藏家的必備品。
05
景和
和永光錢處於同一時期,永光停止流通後,劉子業鑄造景和錢,但也是個“短命鬼”,亦成為泉界珍品。
直徑不到2釐米,重量只有一克多點,雖小而薄,筆畫清晰度更甚於永光,因此要貴上不少。一般品相超過3萬,極美品相在7萬以上,多年來價值堅挺。
06
兩銖
劉子業憑一己之力,鑄造了三種珍稀小錢,哪怕他在位僅一年時間,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兩銖錢和永光錢同期所鑄,直徑1.7~1.9釐米左右,重2克左右。
把五銖變為兩銖,老百姓自然不認可,存世稀少,但沒有永光、景和名氣大,一般品相能達到萬元左右,極美品在3萬以上。
07
孝建四銖
此錢為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元年(454年)始鑄,剛開始直徑還能達到2.2釐米左右,但不久開始減重,製作粗劣,邊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間盜鑄者無數。如今大多數直徑在1.6釐米左右,少數超過2釐米,重量卻只有0.5克多一點。
價值方面,大直徑自然更貴,普品300~500元左右,極美品超過1500元。小直徑大多都在100元~300元左右。還有背直式、背倒文、背四柱、倒四等版別,都在大幾百元左右。
之所以一直強調品相差距,是因為在現實中碰到此類錢幣,一個小疏忽就會毀掉,實在是太小了,品質也大多很差。所以能留住美品的都是“有心人”,爛品說實話看不上,好品貴起來卻也買不起,小錢的魅力不比大錢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