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風溼免疫科醫師 李宏超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蘇茵教授團隊於2019年8月在中國32個省份招募了1381名風溼科醫生,透過問卷的方式瞭解他們對於難治性類風溼關節炎特徵和影響因素的認識。結果發現,有三種特徵的類風溼關節炎很難治,醫生們遇到都普遍頭疼。
強化治療仍無效。一經診斷為類風溼關節炎,建議儘早應用改善病情抗風溼藥(DMARDs),如果足量使用、治療3個月後患者病情改善仍不超過50%、
6個月不能達到臨床緩解或低疾病活動度時,視為治療無效,需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為強化治療,臨床公認應用兩種傳統合成DMARDs,或1種傳統合成DMARDs與生物類/靶向合成DMARDs聯合治療3~6個月,但如果病情仍然不能控制,這些患者的類風溼關節炎會被認定為比較“難治”。
高度活動的炎症。以“28個關節-血沉”為主要指標的疾病活動度評分是臨床常用的評價指標之一。如果評分>5.1且影像學提示關節及周圍炎性活動表現,則提示病情仍處於高度活動狀態,是“難治”的主要特徵。
激素減不到10毫克/天。潑尼松等糖皮質激素起效快、抗炎作用強,但長期應用會帶來嚴重併發症。因此,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強調“小劑量、短療程”,通常是指潑尼松≤10毫克/天,短療程是3~6個月。糖皮質激素無法減量或減量後疾病復發,也是難治性類風溼關節炎的特點之一。
如果患者可以早發現、早期規範治療,並進行定期監測,絕大部分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可達到治療目標。如果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已出現關節破壞、畸形,或內臟受累,治療效果便會大打折扣,而且藥物選擇開始受限,部分患者會發展至難治性類風溼關節炎。
如果患者新近出現關節腫脹、疼痛再發或加重,可能提示疾病復發,或出現面板、心肺、血液系統等關節外表現,比如干咳、胸悶等症狀時,建議儘早就診。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