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等21個部門聯合釋出《“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下稱《規劃》)。
這份《規劃》涵蓋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及文體服務保障等九個領域的公共服務,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一段時期促進公共服務發展的綜合性、基礎性、指導性檔案。
具體到房地產領域,《規劃》提出,未來將“積極推動改善住房條件”,如人口淨流入大城市要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範圍,多措並舉促進單位依法繳存,鼓勵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等等。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負責人潘偉表示,“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初步計劃新增650萬套(間),預計可幫助1300萬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同時,將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的改造任務。
公租房等多個領域強調“應保盡保”
“可以說是首次對房地產領域的公共服務供給原則、目標進行了規劃。”廣東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宇嘉表示。
為了確保把有限資源用到廣大人民群眾最急需、最困難、最迫切的領域,《規劃》系統梳理了社會事業各領域的基本和非基本公共服務邊界和發展重點,明確政府在服務供給上的不同權責。
其中,基本公共服務是保障全體人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由政府承擔保障供給數量和質量的主要責任,引導市場主體和公益性社會機構補充供給。
而非基本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更高層次需求、保障社會整體福利水平所必需但市場自發供給不足的公共服務,政府透過支援公益性社會機構或市場主體,增加服務供給、提升服務質量,推動重點領域非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化發展,實現大多數公民以可承受價格付費享有。
潘偉表示,《規劃》明確,住房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是公租房保障、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也明確了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包括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住房公積金。
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規劃》表示,未來將做好城鎮住房和收入困難家庭公租房保障,實行實物保障和貨幣補貼並舉,合理確定實物公租房保有量,對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依申請應保盡保。
同時,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嚴格把好棚戶區改造範圍和標準,科學確定棚戶區改造年度計劃,重點改造老城區內臟亂差的棚戶區,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和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加快工程進度和回遷安置。結合農村危房改造,對符合條件的農村低收入群體等重點物件住房安全做到應保盡保。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說,基本公共服務的三個領域即公租房保障、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分別對應了不同的住房群體,是當前需要加快補齊公共服務的最為重點和緊迫的領域,“落實三項基本公共服務政策,有助於明確住房建設的基本工作要求,對於體現社會公平正義有積極作用。”
李宇嘉表示,城鎮戶籍低保、低收入家庭申請公租房的保障率要“應保盡保”,這是約束性目標,“意味著一定要實現”。同時,政策明確了既可以“建房子,補磚頭,也可以發票子,補人頭”,具體情況根據低保困難家庭的住房需求而定。
他認為,“十三五”期間建設的部分實物量(房子),有的並不是低保人群想申請的房源,“十四五”期間建設公租房,應該更加註重區位和配套選擇。同時,根據《規劃》精神,接下來要嚴格把好棚戶區改造範圍和標準,棚戶區改造的高峰已過去了,未來的重點是改造老城區內臟亂差的棚戶區,是有選擇、有重點的精品專案推進,重點在於環境整治和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這些都意味著,棚改開始全面向老舊小區轉變,二者實現無縫對接。”
體現住有所居社會發展目標
嚴躍進認為,從後續看,非基本公共服務的四個領域即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權住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住房公積金,也是包括房企在內的各個市場主體需要積極關注的,“類似領域是後續房地產公共服務繼續完善、配套亟需跟進、住房政策亟需最佳化的領域。”
《規劃》要求,未來積極推動改善住房條件:
*人口淨流入的大城市要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符合條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問題,以建築面積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於同地段同品質市場租賃住房租金。
*人口淨流入的大城市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以中小戶型為主,供應範圍以面向戶籍人口為主,逐步擴大到常住人口。
*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重點改造完善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社群養老、托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群。
*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範圍,多措並舉促進單位依法繳存,鼓勵靈活就業人員參加住房公積金制度。最佳化住房公積金使用政策,租購併舉保障繳存人基本住房需求。
嚴躍進表示,在後四個領域中,保障性租賃住房主要解決的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問題,共有產權住房主要解決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住房問題,老舊小區改造更多地側重於配套和設施的完善,而公積金則更多地在強調租購領域的住房保障。
“這些工作都體現了住有所居的社會發展目標,只有此類領域紮實推進,才能真正促進房地產市場的更好發展,也更好吻合‘十四五’發展的規劃要求。”嚴躍進說。
1月11日,潘偉在釋出會上表示,在提升住有所居領域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方面,未來將加大金融、土地、公共服務等政策支援力度,擴大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
據介紹,“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初步計劃新增650萬套(間),預計可幫助1300萬新市民、青年人等緩解住房困難。同時,繼續做好公租房保障,因地制宜發展共有產權住房,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
同時,針對城鎮老舊小區居民的住房改善需求,創新金融支援方式,落實閒置土地利用、存量房屋用途調整等政策,加快形成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政策機制。“十四五”期間,將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的改造任務。
據統計,2019至2021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已達到11.4萬個、惠及居民2000多萬戶,各地著力改造提升水電路氣信等基礎設施,積極加裝電梯、配建停車場(庫)等,結合改造發展養老、托育、助餐等服務。
潘偉還表示,“十四五”將用多種手段擴大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範圍,讓更多就業群體享受住房公積金服務;最佳化使用政策,支援繳存人租購併舉,解決基本住房問題;提升服務標準化、規範化、便利化水平,推動建設智慧住房公積金。
截至2021年底,全國住房公積金實繳人數超過1.5億人,累計支援2200多萬人提取用於租房,發放貸款幫助6000多萬人購房。同時,相繼建成全國統一的住房公積金監管服務平臺、轉移接續平臺和住房公積金小程式。
李宇嘉表示,《規劃》是我國第一部有關公共服務系統的規劃,也是我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更是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和必要要求。
文 | 丹華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