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大元帥當中,聶榮臻是最後一個逝世的,他為中國的革命事業奉獻了畢生的力量。在革命戰爭時期,他就與鄧小平、葉劍英等開國元勳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經過歲月的洗禮,他們的關係始終保持如初。
1986年,在中共十三大召開之前,鄧小平主動提出了辭去軍委主席的要求,聶榮臻元帥卻極力阻止,他堅定的說道:“小平同志還不能全退”,就這樣,鄧小平暫時留在了軍委主席的崗位上。
鄧小平與聶榮臻結下了長達72年的革命友誼,兩個人在法國相識,此後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他們都堅定的支援著對方。
相識於法國
聶榮臻出身於四川,和鄧小平是同鄉。少年時期的聶榮臻閱讀了大量關於共產主義的報刊,他的心中萌發了救國救民的思想。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聶榮臻參與到了家鄉的愛國鬥爭之中。在這次鬥爭中,聶榮臻差點被軍警逮捕。為此,聶榮臻決定出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他來到了千里之外的法國。
一年後的一天,有一艘法國遊輪停靠在了法國的南部港口馬賽,船上的84名赴法勤工儉學的學生緩緩走下了船舷,他們開始踏上了法蘭西的土地。在這眾多人中有一名年僅16歲的青年名叫鄧希賢,他就是後來的鄧小平。
聶榮臻也參與到了歡迎他們的人群之中,從此,這兩位四川老鄉便結下了長達70多年的革命友誼。
很快,這批滿懷希望的留學生就被澆了一碰冷水,當時的西方國家剛剛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濟遭遇了大蕭條,由於政府採取的不當措施,導致了物價嚴重上漲,工人失業,社會上也不再為外國人提供工作機會。
這批留學生失去了工作,他們面臨的不止是飢餓,還有死亡。在蔡和森、周恩來等人的領導下,他們積極地進行鬥爭。
1922年6月,周恩來、蔡和森等人組織成立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聶榮臻、鄧小平等胸懷革命理想的進步學生紛紛加入了進來,兩個人正式成為了中國共產黨黨員,一起共事,一起參加革命活動,他們的友誼變得更加深厚。
兩個人白天工作,晚上參加宣傳共產主義的活動,鄧小平主要負責《少年》機關報的印刷工作,而聶榮臻則負責共青團的建設工作,兩個人分工不同,但是他們在工作中遇到什麼難題都會向對方請教,彼此一起成長。
1924年,黨組織決定派遣他們前往蘇聯,對共產主義理論進行系統的學習,一年後,他們回到了中國,開始投身於中國的革命運動之中。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國共合作因此破裂,聶榮臻先後領導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鄧小平領導了百色起義。兩個人雖然身處不同地方,但是他們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都在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
聶榮臻:救人要緊
1931年,兩位分別多年的好友重新聚在一起,他們來到了中央蘇區工作。聶榮臻擔任了紅一軍團的政治委員,鄧小平擔任了紅一軍團的宣傳部長,兩個人接觸的時間長了,友誼也越來越深厚。
1934年,由於博古、李德等人在指揮上的失誤,紅軍開始了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徵,經過長時間的行軍,紅軍的實力大大受損,如果照此下去,這支革命隊伍很有可能就被敵人消滅。
在這關鍵時刻,聶榮臻從繳獲的物資中,看到了一張國民黨的報紙,他得知在陝北地區還有劉志丹領導的一塊革命根據地,聶榮臻著急的把這份報紙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上,黨中央這才做出了前往陝北的決定。
長征結束後,黨中央決定派鄧小平和聶榮臻率領部隊進行東征,進一步擴大紅軍的影響力。他們與軍閥閻錫山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消滅了大量的敵人,他們在擴大紅軍影響力的同時,也為建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下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聶榮臻與鄧小平不僅在工作中相互配合,在生活中兩個人也互相關懷,甚至聶榮臻還救過鄧小平的命。
1936年的冬天,紅軍剛結束長征不久,就遭遇了延安寒冷的氣候,加上鄧小平長時間的工作,他患上了嚴重的傷寒病,直接暈了過去,身體變得十分的虛弱。
當時紅軍的醫療條件相對落後,沒有什麼藥物能夠為鄧小平治療。加上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物資十分匱乏,沒有什麼什麼東西能夠給鄧小平補充營養。在這樣的情況下,鄧小平的病情進一步地惡化了下去。
周圍的人非常擔心鄧小平的身體,可是乾著急也沒有什麼辦法。聶榮臻千辛萬苦找到了一些草藥,可並沒有起到什麼效果,他望著躺在床上的鄧小平,幾度流出了眼淚。
此時,一貫主張結成統一戰線的國民黨將領張學良來到了前線進行視察,他出於友誼上的慰問,就給紅軍戰士送來兩卡車的物資,包括灌裝牛奶、餅乾等。
聶榮臻得知這個訊息,馬上讓人扣留了這些物資,把車上牛奶、罐頭等一些有營養的物品都留了下來。聶榮臻的做法違反了黨的組織紀律,遭到了周圍人的阻攔,聶榮臻並沒有理會他們,只是瞪著眼睛說道:“救人要緊。”
隨後,聶榮臻把這些物資都送到了鄧小平那裡,鄧小平喝了牛奶後,身體慢慢的康復了過來,戰勝了風寒病。
後來,聶榮臻因為此事主動向上級寫了檢查,請求組織對自己進行處罰。毛主席得知後,不但沒有處罰聶榮臻,反而和周圍的人說道:“在艱苦的革命歷程中,戰士們的性命最為寶貴,聶榮臻在沒有得到請示的情況下,直接挪用部隊的物資,並不是為了他自己,而是為了救小平同志的性命,非但無過,反而有功。”
這次的事情讓鄧小平十分感動,同時也加深了兩個人的友誼。
共同為國作戰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戰爭爆發,黨中央經過慎重考慮,決定將中國工農紅軍改變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129師。聶榮臻擔任了115師的副師長兼政治委員,而鄧小平則擔任了129師的政委。
兩個人暫時分開了,各自奔向了不同的戰場,戰場上的他們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1940年,中央軍委做出決定,晉察冀軍區分成兩部,開赴晉東南戰場。聶榮臻親自率領一支部隊,穿過了正太線,來到了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山西省長治市武鄉縣王家峪。
在八路軍總部,聶榮臻見到了許久未見的鄧小平。這段時間,兩個人吃住在一起,經常促膝長談,渡過了一段輕鬆愉快的時光。
同年4月,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經過商議,決定對日軍的交通要線發動一次大規模的攻擊,即所謂的“百團大戰。”
8月20日,百團大戰正式打響,鄧小平和聶榮臻相互配合,殲滅了大量的敵人,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在這場戰役中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八路軍戰士在礦區的工地上發現了兩個小姑娘,戰士們就把他們帶回了晉察冀邊區,回去之後卻發現她們竟然是日本人,戰士們紛紛氣憤不已。
負責軍事工作的聶榮臻並沒有為難他她們,他認為日本帝國主義才是真正的敵人,兩個小女孩什麼都不懂,她們也是這場戰爭的受害者。聶榮臻不僅給兩個小女孩提供了飲食,還寫了一封信,把她們安全地送回到了日本人的手中。
40年後,這對姐妹還專程來到中國,報答聶榮臻元帥的救命之恩,這件事情成為了中日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1945年4月,黨中央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聶榮臻和鄧小平參與了此次會議,並且成功當選為中央委員。抗日戰爭勝利以後,鄧小平、聶榮臻等高階將領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揮下,屢戰屢勝,最終取得了解放全中國的偉大勝利。
彼此互相支援
新中國成立後,聶榮臻留在了總參謀部工作,他為新中國的軍事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2年,黨中央做出決定,把鄧小平調往北京,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一職。在組織的安排下,他搬進了中南海,正好住在了聶榮臻的旁邊。兩個親如兄弟的革命戰友,他們住在一起之後,往來也更加的頻繁。
聶榮臻身兼數職,工作十分勞累。有一天,他不小心在辦公室摔倒,經過檢查後,醫生說是患上了腦平衡神經失調、高血壓等,需要進行長時間的休養,不能過度勞累了。他被迫離職進行休養,在長達三年的時間裡,鄧小平經常前去看望他。
1956年10月,聶榮臻的身體逐步恢復了過來,鄧小平來到了聶榮臻的家中,想針對聶榮臻的工作徵求他的意見。鄧小平為聶榮臻設想了三個方案:一是主管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作,第二是主持北京市的日常工作,第三則是主管軍工生產的工作。
聶榮臻經過慎重考慮,表示自己願意為新中國的科學技術工作做一些貢獻,鄧小平把他的意見反饋給了黨中央和毛主席。一個月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任命聶榮臻擔任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工作。
從此,聶榮臻開始了為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奠基的征程,他為中國的“兩彈一星”工作傾盡了大量的精力,為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為革命戰友的鄧小平,對聶榮臻的工作表示了強烈的支援。凡是聶榮臻的報告,需要中央作出批示的,鄧小平基本都會同意。
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開創了人類航空史上的新紀元,1958年,毛主席在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這一重任再次落在了聶榮臻的肩上。
聶榮臻片刻不敢耽誤,就在會議結束後,他就組織張勁夫、錢學森等科學家擬製出了中國發展人造衛星的初步規劃。為了儘快落實衛星研製的任務,聶榮臻經過多方協調,組建了上海設計院,由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來雙重領導。
對於中國衛星發展的情況,鄧小平也在持續地關注。他根據中國當前經濟以及技術發展的現狀,在考慮著一個更加可行的計劃。
不久,鄧小平做出指示,希望能夠調整空間研究任務。聶榮臻對此非常重視,他馬上組織專家進行研究,逐步確定了從研究小型液體火箭起步,再逐步研製人造衛星的方針。
1960年2月,新中國的第一枚M型探空火箭發射成功,它為我國人造衛星的發射奠定了基礎,眾人都非常佩服鄧小平的高瞻遠矚。
20世紀60 年代開始,中國進入了一段特殊時期,聶榮臻元帥受到了波及,但是他在自身困難的條件下仍然在堅定的支援鄧小平。面對別人對鄧小平的批判,聶榮臻堅定的說道:“鄧小平同志我非常熟悉,你們這樣指責他,我不同意。”
1975年,作為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處境艱難,聶榮臻在多次談話中都強調要服從鄧小平的指揮。
當時軍委的副總長曾經是聶榮臻的部下,可是他卻對向鄧小平彙報工作卻比較擔憂,聶榮臻嚴肅的批評了他:“小平同志現在還兼任的參謀總長,中央還沒有免去他的職務,你為什麼不向他彙報工作啊。”
聶榮臻:小平同志不能全退
1976年10月,“十年浩劫”結束後,黨和國家開始朝著一個健康的方向發展。聶榮臻專門前去鄧小平的住所進行探望,兩個人聊了很長時間。
1977年,在葉劍英、聶榮臻等老同志的呼籲下,黨中央正式做出決定,恢復了鄧小平的職務。一年後,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議上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建設路線,進一步為國家的發展指明瞭方向。
聶榮臻始終在支援鄧小平的各項工作,維護著這位老戰友所做出的的正確決策,使得鄧小平所做出的決策能夠在各個領域順利的推行。
1986年,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提出了幹部年輕化的設想,他在中央內部提出了所幹部都退下來的建議。聶榮臻積極支援鄧小平所做出的決議,他在中共中央辦公室送來的檔案中帶頭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7月30號,王震將軍來到了聶榮臻元帥的住所,聶榮臻元帥熱情地接待了他。王震將軍開門見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來意。
原來王震將軍是為了十三大的人事安排來的,他作為人事安排小組的成員特地來徵詢聶榮臻元帥的意見,他提到了鄧小平同志想要辭去中央軍委主席的事情。王震說道:“老帥,你拿個意見吧,我去上報中央。”
這個問題十分重大,聶榮臻元帥經過考慮後,緩緩的說道:“我認為現在是過渡期,局面並不穩定,小平同志不能全退,他可以不參加常委會議。但是他是軍委主席,萬一退下來,出現了事情怎麼號令全軍?只有小平同志才能夠鎮得住,他在,軍隊就不會發生動亂。所以小平同志還不能全退。”
王震將軍點了點頭,兩個人簡單地交談了一陣後,王震將軍就離開了聶榮臻元帥的住所。
王震將軍走後,聶榮臻特意讓秘書寫了一份報告,報告中闡述了鄧小平擔任軍委主席的必要性,他把這封報告讓人轉交給了鄧小平同志。
鄧小平看了聶榮臻所做的報告後,止不住地稱讚道:“這個聶老總,考慮得真周到。”
1987年,聶榮臻因為身體原因從現有的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可是他每天都都堅持閱讀報紙、觀看新聞,時刻關注著國家的發展。
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途中發表了重要的講話,為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指明瞭方向。聶榮臻讀了鄧小平的講話後,不斷的讚歎道:“我們如果按照鄧小平的思想搞下去,那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就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1992年,為了黨和國家奮鬥了一生的聶榮臻元帥走向了人生的終點,在彌留之際,他讓家人記錄下了自己的遺言。
他的遺言中反覆的讚歎了鄧小平做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他堅信中國人民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一定能使國家早日富強起來。
鄧小平得知聶榮臻元帥的遺言後,眼眶早已溼潤了,他深深地陷入了悲痛之中。
聶榮臻元帥的臨終遺言,不僅體現了鄧小平的信賴和支援,更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和心聲,他在激勵著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