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在農村,考上高中的人寥寥無幾,每一個高中生都揹負著一個家庭的希望。我的情況特殊,在我剛剛踏入高三門檻那年秋天,我的母親因病去世,臨終前,她有個心願,希望我能考上大學,有個好的未來。於是,對我來說,完成學業走出農村的願望更加迫切,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為了實現母親未竟的心願,壓力山大。
那時候每週休息一天,週六晚上回來,週日晚上回去,回來的目的是帶飯,一包煎餅,一瓶鹹菜或者鹽豆子,再拿上幾塊錢零錢,就是6天的口糧。準備好一切,我就該走了。可是看看家裡的一堆活,白芋要起了,玉米要收了,還有那麼多棉花要摘,摘回來夜裡還要點燈熬油剝出來,我無分身之術,只能顧一頭,心裡特別糾結。但是,沒辦法,還得走。為了讓自己走得安心些。我回到屋裡桌子前,快速地把當時的心情寫下來:無非是愧疚,不能幫家裡幹活,我會努力學習的,不辜負家人的期望,大多數是表決心的。當時還比較羞澀,有些話不好意思說出口,所以選擇書面表達。不過,在去上學的路上,心裡還是打鼓:是不是家人笑話我,是不是認為我在作表面文章?反正心裡七上八下的。
後來,給家人留言成習慣了,基本上每次出發前都要寫一些,直接放在桌子上,不知道他們看不看。直到有一次姐姐問我:“名落孫山、東山再起是什麼意思?”我知道,這些詞是我的留言中寫到的。我才意識他們看了我寫的話。我不好意思地問,我在本子上寫的文字,你看了?她說,每次你走後我都迫不及待地看,唯恐落下了,看你的留言快看成習慣了。我頓時感動、羞愧、感激之情交織在一起。感動於家人一直在默默地支援關心著我,羞愧的是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隻言片語不能完全表達出我的心情,感激他們諒解包容,而我從來沒有勇氣直接向他們表達謝意。
在那個資訊不發達的年代,選擇像我這樣的交流的人可能不多吧。明明可以面對面說的話,卻說不出口,寧願使用文字來交流,應該說也是一個特例吧。感謝家人,感謝時光,感謝過往經歷,造就了我豐富多彩的生活閱歷,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從容、更踏實。
如今,疼我愛我的父母已經作古,唯有親人、兄弟姐妹的愛一直在,在不離不棄地關心、愛護著,血脈親情難以割捨,感謝親人家人。我的每一篇拙文,每一篇回憶的文字都有我們共同的記憶,他們都在看,時常勾起共鳴。我唯有不懈努力才對得住他們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