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自網路 侵權請聯絡刪除
年過七旬的李大爺,五年前經歷了老伴兒先行離世的痛苦,孑然了三年之後遇上了劉大媽。劉大媽的老伴兒早已去世,自己也一直沒有再找。
一開始,兩人經常在小區的廣場上閒聊幾句,時間久了,漸漸你幫我,我幫你,互生情愫。最終在兩年前選擇走到一起,說是結婚,其實就是搭把手過日子。
然而,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他們並沒有得到期待中的幸福。因為之前都有過婚姻,有過家庭和孩子,他們經常為了子女之間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
李大爺很苦惱,自己從年輕到老一直為人正派,不落閒話,怎麼老了之後反而落個晚節不保的壞名聲?期待之中的相濡以沫並未如約而至,反而讓街坊鄰居看了笑話,自己和對方也都倍感不幸。
考慮了很久之後,李大爺終於想明白了,為什麼自己續絃的這段婚姻會如此不幸,如此一地雞毛?思來想去,大致有以下兩個原因,也奉勸所有考慮再婚的老年人認真考慮,以免走上李大爺的老路。
一:生活習慣不同,很難融入家庭
老年人的愛情不像年輕人,動輒談個七八年,光是互相瞭解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黃昏戀,最奢侈的就是時間,最在乎的也就是時間。因此,比起年輕人,老年人往往不會用很多時間去了解一個人,總是看對了眼,感覺對了,就能走到一起。
這樣的戀情,往往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彼此其實並沒有那麼互相瞭解,很多生活習慣的不同也並沒有得到磨合。在這樣的情況下,貿然選擇在一起,會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造成很多矛盾。
李大爺是退休老教師,博學多識又十分講究。和小輩說話總是輕聲細語,平時拿東西也是輕拿輕放,如此文雅的一個人,最注意的就是待人接物的禮儀。
劉大媽沒有讀過什麼書,吸引李大爺的是她的簡單仗義和直爽率真,然而,率真的人往往都沒有那麼注意細節,有時候她說話總是大嗓門吆喝,放東西關門的時候也總是搞出很大動靜。
相比李大爺的儒雅,劉大媽多少有些粗糙。因此,由於習慣上的巨大差異,兩人難免會有摩擦。儘管經常提醒,可次數多了李大爺難免心生怨氣,而因為一直被嫌棄,劉大媽心裡也很委屈。
夜深人靜的時候,李大爺總是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錯了決定,是不是不應該再找老伴,就算要找,是不是也不該找這位枕邊人。
老年人,找老伴無非是為了搭夥過日子,可若生活習慣相差太大,又要怎麼共赴餘生。因此李大爺想勸勸各位老年朋友,千萬不要貿然再婚,生活習慣的一致十分重要。
二:兒女不理解,家庭難和睦
李大爺找劉大媽結伴過日子的時候,知道她家裡條件一般。劉大媽丈夫去世得早,這麼多年也沒什麼別的收入,僅靠著一點退休工資度日。
但是李大爺不在乎對方有沒有錢,他需要的是陪伴。儘管劉大媽的生活條件不如自己,他也從來沒有懷疑過劉大媽的人品。
但是,光有李大爺想得開沒用,李大爺的子女很難相信父親的決定。
在他們看來,爸爸媽媽都是退休老教師,身份很體面,退休工資也都很可觀,老年生活也算輕鬆。
可是劉大媽,年輕時就沒什麼正經工作,這麼多年幫著兩個兒子買房之後,更是沒什麼積蓄。
李大爺的子女打心眼裡看不上劉大媽,認為她配不上自己的爸爸,認為她選擇和李大爺結婚,只是圖他的錢。平時買菜,李大爺的孩子會仔細盤問,生怕劉大媽昧了家裡的錢,在其他事情上,也會始終防著劉大媽。
時間久了,劉大媽只覺得心寒,自己是真心想和李大爺過日子,怎麼一切就這麼難。
對於夾在中間的李大爺來說,新老伴和子女的矛盾總是讓他左右為難,孩子是為了自己好,才會害怕他被騙。
而劉大媽也是因為真心想和他在一起,才一直任勞任怨。
大多數的老年人,結髮走後,再找另一半時往往已經有了家庭,孩子也已經長大,並且也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基於孩子們的判斷,很可能會對父母那個新的另一半產生不理解和不信任。
於是,在朝夕相處中,一家人常常鬧得雞飛狗跳,不得安寧。
綜合以上兩個原因,李大爺認為自己找老伴兒是一個錯誤。人老了,最好的活法不是找一個人陪著,而是培養哪怕一個人也能將日子過得更好的能力,否則即便身邊圍繞著很多人,內心依然是孤寂的,空虛的。
希望每一個老年人,都能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不管找不找老伴兒,都能靠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