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節之際,健康時報邀請了八位醫療界院士,講述他們的健康觀點,送來新年健康祝福。
01
新年管住4個危險因素
葛均波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
人體的血管既是身體的“灌溉渠”,也是“生命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顯示,我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不斷攀升,其主要的病因仍然是動脈粥樣硬化。隨著醫學認識的加深,從發病了再解決,到在發病前就預防。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到了全身血管一起管起來的階段。因為全身血管具有相同的特性,所以健康行為對全身血管都有益。根據各種研究,只要管住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吸菸這4大危險因素,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在必要時,我們也需要尋求專業幫助。曾經身體不同血管問題往往分佈在不同科室,比如心血管問題找心內科,腦血管問題找神經科……在過去一年,我們開設了泛血管疾病多學科門診,看一個門診可以解決全身血管問題,診斷乃至安全用藥都有團隊共同定方案,讓血管問題看病不再複雜。
新的一年,讓我們共同把全身血管一起管起來,保持生命線暢通。
02
自然生育,這是鐵律
黃荷鳳
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生殖與發育研究院院長
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從胎兒時期就已決定,甚至可追溯到精卵結合之前,由卵子和精子的質量而定,年齡是影響卵子和精子質量的重要因素。
要在自然的時候選擇自然的生育,這是一個鐵的規律。從科學和生理角度考慮,23~30歲是生育最佳時期。適齡生育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證生育健康下一代的基石。最後即便各種原因導致要依靠輔助生殖技術,其成功率也高,費用及傷害也較低。
不要盲目追求試管嬰兒,也別迷信凍卵。即使在技術如此先進的今天,其成功率也不是100%。凍卵不是聽上去那麼“美好”,首先,中國法律明確規定健康未婚女性不可進行凍卵。且從促排卵到取卵都會讓女性經歷藥物、手術和心理等多種風險。
育齡夫婦應更重視自然生育,儘早生育,畢竟技術的應用會在經濟、身體和心理方面帶來額外的壓力。做好科學的生育規劃、備孕諮詢和孕期保健是人生和家庭大事。別讓最佳的生育年齡偷偷地溜走了。
03
要想情緒好,睡眠很重要
陸林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
要想情緒好,睡眠很重要!春節期間,儘量別熬夜。熬夜一晚,身體、心理一週都很難恢復到原來。睡眠不足會把負面情緒放大,使人容易暴躁;睡眠不足,也會使得人們判斷能力變差,行事衝動或拖延等。
為什麼睡眠不好的人難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呢?這與大腦有關。當你具有充足睡眠時,大腦細胞就會更新,而細胞更新的作用就是讓大腦整個功能區能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另外,睡眠影響情緒與“皮質醇”激素也有關。在壓力狀態下,身體需要皮質醇來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如果沒有皮質醇,身體將無法對壓力作出有效反應。而睡眠不足則會導致皮質醇激素的分泌異常,進而影響身體應對壓力的能力。
因此,不管生活上、工作中遇到什麼難題,都建議要定點睡覺,不要熬夜,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的情況,不建議晚上12點以後睡覺。每晚保證7-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早上在7點左右起床。
要保持情緒的穩定、良好,其次還要保證規律的三餐、充足的營養。不管是餓或不餓,吃飯要定時,每餐的分量可以少一點,但次數不能少,不能三餐變成兩餐,兩餐變成一餐。長時間不規律的進食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們的情緒健康。
減少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時間。電子產品產生的光線會刺激我們的視覺,影響大腦的一些功能,進而影響情緒,因此建議,工作30-40分鐘,要休息10-15分鐘。
每天儘量保持一定的體育鍛煉,每天運動40分鐘,達到中度出汗,讓體內多分泌一些快樂因子——“多巴胺”,提升大腦神經遞質,讓身心得到放鬆。
還要學會向他人傾訴。當我們將自己的煩惱向朋友傾訴後,那麼我們自己的煩惱也會減少很多。我們要將目光放長遠,眼下遇到的坎坷可能都是暫時的,儘管現在的壓力很大,但未來的路還很長,要為自己設定長遠的目標,而不是困於眼前。
如果遇到了一時難以釋懷的情緒,不妨試著深呼吸調節,每次持續15分鐘,短暫的休息後再做深呼吸15分鐘。如果不良情緒已經影響了工作和生活,自己無法調節,一定要及時尋求精神心理醫生的幫助。
04
營養均衡就是什麼都吃和不貪吃
陳君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春節怎樣吃才算營養、健康呢?我的回答很簡單,什麼都吃,什麼都不貪吃。
“什麼都吃”就是要均衡,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多吃蔬果、奶類、大豆,適量吃魚、禽、蛋、瘦肉。不能“偏食”,各種食物都要吃,這些都做到才能吃出健康。食物沒有好壞之分,重點看搭配是否合理。比如,紅燒肉雖然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較高、能量高,但只要不多吃,同時避免或少吃其他高脂食物,再多吃蔬菜水果平衡一下即可。
“不貪吃”,不要喜歡吃什麼就吃很多,長此以往會有健康問題。我和康奈爾大學、牛津大學等做的聯合調查對比發現,40年間,中國人的膳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糧食越吃越少,雞、鴨、魚、肉、蛋越吃越多,特別是脂肪吃得越來越多,蔬菜、水果吃少了,油、鹽的攝入量居高不下,導致不少人出現了血壓異常、空腹血糖不達標、血膽固醇高等問題。有人說我們吃得越來越好了,其實這個“好”是要加個引號的。
吃得營養、健康,總結起來就是“什麼都吃點,但都不多吃”,這樣既能保證營養,也是最安全的吃法。
05
保護眼健康, 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範先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
春節期間,提醒大家別熬夜追劇、玩遊戲、刷手機,這些行為對眼健康很不好。利用難得的春節假期,讓你的眼鏡放鬆休息。
眼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仍是世界上盲和視覺損傷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白內障和近視性視網膜病變等是我國的主要致盲眼病。因此,有效推進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和提升白內障復明能力是眼科醫療服務體系的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中國近視患者高達6億,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大於50%,居世界第1位。新冠疫情帶來的更多在線上課以及戶外活動減少,則加劇了這種情況。我國近視呈現高發、低齡化趨勢,嚴重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是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
兒童近視眼防控需五方協同,政府、學校、醫療機構、學生、家長共同努力呵護孩子的眼健康。利用假期,到眼科做一次眼睛檢查,改善用眼環境,矯正讀寫姿勢,增加戶外活動。
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同呵護好孩子的眼睛,讓他們擁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06
預防老年性耳聾,要積極控制慢性病
韓德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耳鼻咽喉科學院院長
新年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在這個團圓的日子,我們都會去看一看許久不見的老人,去聽聽他們“絮叨”這一年的牽掛。隨著老人年齡的增長,聽力往往是他們比較先行退化的功能。在我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三分之一會有聽力減退。
當我們回家和老人溝通時,如果發現,她(他)說話聲音變大,或經常反問別人或要求別人大點聲說話、在人多嘈雜時,她(他)經常聽不明白別人說話的意思或答非所問、小聲說話聽不見,大聲說話又有刺耳的感覺等情況時,就建議帶他們到耳科排查。如果確實聽力有問題,就要幫助他們解決助聽裝置的佩戴問題。還要告訴他們應當足夠重視聽力問題,出現問題應及早干預,佩戴助聽器等。
預防老年性耳聾,要積極控制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和冠心病,如動脈粥樣硬化容易導致耳蝸微動脈阻塞,而糖尿病也會加速耳蝸血管內皮增生,降低血供。所以要像預防高血壓一樣預防耳聾。
07
喜怒不延時,調節好情緒
張伯禮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經歷疫情,不少人對生命和健康有了新的認識。保證生命的存續,健康的身體是第一位的,我們要對自己的身體有責任感。
現在疫情仍在繼續,不可懈怠、麻痺。建議大家春節儘量少聚集,少聚會;購買來自國外的冷鏈食品和國外郵包應妥善處理。堅持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如有咽痛發燒咳嗽等不適症狀,一定去醫院進行檢查。節日也不要熬夜,注意不宜過度疲勞,保持充足睡眠將身體調節到最好狀態是最有效的預防手段。
此外,保持咽喉部的溼潤,喝些清咽的茶,例如用菊花、金橘、陳皮泡茶,經常喝一點,保持口腔溼潤也很關鍵。
新年最易干擾健康計劃,但要堅持既往的健康養生習慣。好食物也不多吃,忌菸限酒,保證休息,喜怒不延時,調節好情緒。每天堅持運動,走路6000~8000步,節日有時間,就多走幾步,走得快一點,讓心率快一點,微微出汗是最佳狀態。
08
牙好,身體就好!
趙銥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教授
春節期間,品嚐美味,更需要好的牙齒。牙好,身體就好!口腔健康不僅關係到咀嚼功能,還與消化系統、迴圈系統、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及全身多個器官的健康有密切關係。
守好口腔健康這道門,需要做到三件事: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每年至少洗一次牙。早晚刷牙和飯後漱口這是最基本的,可將口腔進食產生的黏蛋白清洗掉,避免黏蛋白被唾液礦化而形成牙石,為細菌附著提供基地。若食物堵塞牙縫,可用牙線清理,堅持這樣做,就能把不少口腔疾病擋住。每年至少到醫院或專業口腔診所洗一次牙,把平時清理不到的牙菌斑和牙結石清理掉。
做到這三條,絕大多數人都能到了80歲還有20顆健康的自己的牙,就能滿足基本咀嚼功能的要求。
有了口腔健康,也就擁有了全身健康的基礎,有了口腔健康,能使人們延年益壽,有了口腔健康,還能減少大量的牙病治療費用。何樂而不為呢?讓我們從現在做起。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