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璀璨的百年史冊
由全體協和人共同書寫
這裡既有令人高山仰止的
臨床大師、教育大師、科學大師
也有推動醫院管理變革、服務創新的
管理大師、護理大師
同樣離不開行政後勤崗位中
敬業奉獻的協和工匠
他們共同譜寫了百年協和的交響樂章
2021年協和迎來建院一百週年
一百年風雨兼程,一世紀滄桑鉅變
醫院開展專題活動
“主任話科史 · 薪火傳百年”
讓我們透過面板科主任
晉紅中的主題演講
一起回顧
面板科的百年發展歷程
晉紅中,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導師。北京協和醫院面板科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面板性病學系主任。任亞洲面板病學會(ADA)理事、亞洲銀屑病學會(ASP)理事、中國罕見病聯盟面板罕見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疑難危重和罕見病國家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國家面板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面板病學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面板科分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面板科分會病理學組副組長、北京醫學會面板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北京醫師協會面板科分會會長。
大家好,我是北京協和醫院面板科主任晉紅中,今天我以“傳承與發展,責任與擔當”為主題,向大家介紹協和面板科的歷史與展望。
協和面板科的創立與歷史脈絡
協和面板科的創立可以追溯至1869年,德貞(John Dudgeon)在北京施醫院設立了面板科,這是中國最早的面板病治療機構。北京協和醫院建院後第二年(1922年),來自美國的傅瑞思(Chester North Frazier)與中國人陳鴻康等共同建立北平協和醫院面板梅毒科,傅瑞思擔任首任科主任。科室建立初期,共有傅瑞思、陳鴻康和卡因(Harther Lewis Keim)三位醫生。作為中國面板病學的創始人,傅瑞思擔任面板梅毒科主任19年,期間曾任國際面板病學和梅毒學會議副主席及北京協和醫院代理院長。1941年,傅瑞思返回美國任哈佛大學教授、哈佛大學麻省總醫院面板科主任。
在協和工作期間,傅瑞思開展了多項創新性研究並取得豐碩成果,研究領域涉及內科學、面板病學、梅毒學、放射學和內分泌學等。他還指導了包括胡傳揆、李洪迥在內的多位中國學生。
作為協和的第一位中國籍面板科醫師,陳鴻康自1923年起在面板科工作,1931年赴上海繼續從事面板病、性病、麻風防治的研究與教學。中華面板病學會於1937年成立,陳鴻康當選首任會長。陳鴻康在皮炎、梅毒、真菌、放療等多領域開展研究,發表了硫代硫酸鈉治療砷劑皮炎的觀察、梅毒早期診斷、醋酸鉈治療頭癬、蕁麻疹診治等論著。在當時的中國,他也是為數不多的使用放療治療面板病的醫師之一。
協和面板科擁有輝煌的過去,走出了多位面板病專科領域名家,包括穆瑞五、胡傳揆、秦作梁、李洪迥等四位一級教授。曹松年、卞學鑑、李家耿、王光超等知名面板科專家也曾在協和學習和工作。
胡傳揆教授於1927年從協和畢業並留校任教,1927-1941年在協和面板科工作。1946年受聘於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並建立面板科,歷任科主任、教授、醫院院長、醫學院院長等職。1954年,胡傳揆教授在中央面板性病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面板病研究所的前身)擔任所長。胡傳揆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連任三屆中華醫學會面板科分會主任委員。
胡教授的研究領域包括梅毒免疫學、雌激素與梅毒易感性、梅毒動物模型、病毒免疫學、豬囊蟲病、冷凍治療的應用等,曾在《科學》《免疫學》《內分泌學》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發表50餘篇論文。1930年,胡傳揆教授與傅瑞思在世界首次報道人維生素A缺乏相關面板損害。
▲1924年,胡傳揆在協和就讀時任學生會財務官,前排左二為胡傳揆
李洪迥教授於1933年畢業留校,在協和工作52年,直至1985年退休。1935年,李洪迥教授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先天梅毒防治門診。他曾與傅瑞思合著梅毒免疫學英文著作《梅毒免疫學的種族差異》,並在美國出版。
1941-1985年間,協和面板科歷經三次重建,李洪迥教授在三次重建後均擔任科主任。1941年,協和因太平洋戰爭停辦,1950年,戰後復院,面板科第一次重建,李洪迥教授被聘為科主任;1958年,協和面板科合併入中央面板病性病研究所,1962年,李洪炯教授第二次重建協和面板科,先後調入陳錫唐、周光霽、馮樹芳、王家璧和俞寶田醫生;文革期間面板科工作基本停滯,1976年,李洪迥教授第三次重建面板科。1976年,李洪迥教授牽頭成立7人學術小組並擔任組長,把全市疑難病例集中在協和面板科進行會診,率先恢復了北京市面板科和面板科學會的學術活動。1978年,袁兆莊攜苑勰等阜外醫院面板科醫生併入協和面板科,並陸續從皮研所調入李世泰、張保如、王洪琛等,協和面板科逐漸恢復發展。
1985年李洪迥教授退休後,周光霽教授、王家璧教授、王寶璽教授、孫秋寧教授和晉紅中教授先後擔任協和面板科主任。
協和面板科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面板科人才輩出,周光霽、王家璧、王寶璽、孫秋寧等歷任主任,以及王洪琛、苑勰、袁兆莊、俞寶田等眾多老一輩面板科專家在各亞專業領域建樹頗豐。晉紅中、左亞剛、劉潔等新一代面板科管理團隊也將不負歷史使命,帶領面板科在新徵程上勇攀高峰。
在性傳播疾病(STD)領域,傅瑞思教授在老協和時期曾建立包含近八千份梅毒病歷的統計報告。解放後,我國在1958年開展了大範圍“抗梅毒運動”,直至1963年,梅毒在我國基本被消滅,協和面板科作出了突出貢獻。改革開放後,面板科李世泰教授牽頭制定了第一部國家級梅毒診療指南《梅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協和面板性病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合作的梅毒快速診斷研究被證明適合大規模人群篩查,已在俄羅斯、巴西、印度等多國應用並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990年,由陳民鈞、李世泰教授共同主編的《性傳播疾病臨床與實驗診斷》出版,這是國內最早的性傳播疾病診斷方面的權威著作。由王家璧教授牽頭完成的人乳頭瘤病毒(HPV)的基礎和臨床研究獲得北京科技進步獎。鄭和義、李軍等多位專家在性傳播疾病領域也有深入研究。
在面板組織病理學領域,20世紀50年代李洪迥教授恢復開展面板組織病理檢查,建立了協和面板科臨床真菌學、面板病理學和實驗梅毒學實驗室,並配備了面板病理療裝置,使協和面板科成為當時國內最完善的面板臨床科研基地之一。發展至今,面板科病理室每年新增標本量近7000份,儲存了包括面板淋巴瘤、黑色素瘤、附屬器腫瘤、血管炎等少見面板病的珍貴標本。協和面板科的面板組織病理學領域人才梯隊完備,診斷了大量疑難罕見疾病。王家璧、張保如、晉紅中、劉躍華、馬東來、渠濤等專家均在此領域學有建樹,廣受認可。
依託北京協和醫院多學科診療的綜合優勢,科室搭建了面板罕見病及疑難危重症診治平臺,建立起完備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體系。平臺建立以來,針對重症銀屑病、重症藥疹、重症免疫性面板病、惡性面板腫瘤等面板疑難、罕見、危重面板病展開重點研究,積累了寶貴的臨床資料和診療經驗,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
面板科開設了免疫相關專病門診,針對銀屑病、白癜風、溼疹、痤瘡、皰病、禿髮、硬皮病、紅斑狼瘡等免疫相關專科面板病進行規範化診療和長期隨訪,為患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為各亞專業學術發展奠定基礎。
晉紅中教授課題組開展了以銀屑病為代表的多項臨床和基礎研究,聚焦前沿,創新突破,引領學科發展。銀屑病的表觀轉錄組學、紅皮病型銀屑病的蛋白、代謝組學研究,填補了銀屑病在表觀遺傳學、蛋白組學、代謝組學等領域的空白,對其它炎症性疾病在相關領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另外,團隊還發現RNA甲基化修飾、維生素A相關蛋白(視黃醇、RBP4、STRA6 )代謝紊亂、及IL-36β、36γ等炎症因子在銀屑病發生中的關鍵機制,為尋找新的銀屑病治療靶點提供了依據,為銀屑病的分子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大皰病方面,左亞剛主任醫師和李麗副主任醫師的相關研究也受到同行的廣泛認可。
在治療技術方面,從院內自制劑、冷凍、光療等物理治療技術的傳承,發展到今天的眾多鐳射技術、光動力治療技術、面板外科Mohs顯微描記手術等更為先進和精準的治療手段,協和面板科始終致力於開拓創新。建院初期面板科就透過自配藥、光療、冷凍、放療等多種方法治療面板疾病。面板科的部分自制劑到今天仍在使用,在患者中廣受好評。面板科很早就開展了針對各種血管性疾病、色素性增多性面板病、白癜風等效果顯著的面板鐳射治療,以及肉毒毒素注射、果酸煥膚治療,並不斷拓展面板腫瘤的手術治療、微創腋臭診療方式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廣大患者獲益。
歷經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面板科保留了很多珍貴的照片、蠟膜及病例記錄,科室將面板影像與人工智慧交叉應用,實現了面板鏡、面板病理、微生物實驗室診斷、面板超聲診斷方面技術的多樣化,同時病例資料得以儲存和累積,透過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協和三寶之一的病案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2016年,面板科開始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課題組、北大醫療課題組、美國德州大學休斯頓生物醫學資訊學院課題組等聯合開展AI研發工作,透過深入合作,劉潔主任醫師課題組在面板無創檢測技術領域處於國內前列。
▲智慧面板應用程式上線,能夠透過上傳的面板鏡照片進行智慧識別,同時可以進行線上醫學教育教學
協和面板科多年來注重提升學術影響,產出大量高質量學術研究成果;注重教學工作和對外學術交流,除定期邀請國外專家訪華講學和接受國際交流學生之外,在住院醫師培訓方面也與國際接軌。每年一度的協和高峰論壇、面板病理、面板影像方面的國家級繼續教育學習班等,受到了同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關注。
相信在老一輩協和面板科專家的精神感召下,協和面板科一定能夠繼往開來,協和面板人也將肩負起歷史責任和擔當,創造新的成績和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