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有些著名的地方那是刻在每個人的骨子裡的,因為這是教育的結果,也許就是文化,是從小就知道的,比如說新疆吐魯番有葡萄溝、臺灣有日月潭、北京有頤和園、甘肅有敦煌,敦煌比莫高窟可著名多了等等,同樣提起雲南,路南石林是可能是除了滇池以外最著名的了。
我們到雲南深度旅遊的計劃裡,就有路南石林,說實話,去雲南之前還不知道路南石林已經改名石林了,是石林彝族自治縣,說來有點臉紅。
石林是喀斯特地貌,多次在課堂上講過,對於它的成因瞭然於胸,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也感覺瞭解透徹,比如說土壤缺乏、地塊狹小、地表水缺乏地下水豐登,但是真正升入到這裡看看,還是顛覆人的認識觀。
先說說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每個學過化學的都知道,就是碳酸鈣和碳酸氫鈣的互逆反應,具體講,這裡遍佈成分是碳酸鈣的石灰岩,當下雨時,不溶解於水的以碳酸鈣與水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生成可溶解於水的碳酸氫鈣,這是一個非常大問題,遍地的石灰岩,空氣種的二氧化碳時時刻刻有,只要降雨,這種反應過程就實實在在時時刻刻存在,加上時間這個衡量,想想都可怕。
在我的知識範圍內,這種化學反應除了造成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工人們發展旅遊資源外,也造成了生產生活的不便:一是地表水缺乏,因為溶蝕作用,出現很多的溶洞,地表水就會流到地下;二是侵蝕地表土壤,造成石漠化,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說一個農民有九塊地,一天除草完畢後,數數自己的地塊幹完了沒有,結果數來數去只有八塊地,最後一塊怎麼也找不見,無奈要走的是,拿起自己戴的草帽,結果最後一塊地是被草帽遮擋住了!我有一個學生說過他去過一個地方是喀斯特地貌,當地村民每年都要到很深的河谷背土,被打很高的山坡上,在喀斯特地貌的石縫裡墊上土壤,種上玉米,非常辛苦,當時我還有點不相信。現在我參觀了石林以後,我便相信了。
石林景區很大,景區也設計了很多參觀路線,我沒想到雨水和二氧化碳造成的地貌如此震撼,一是岩石異常堅硬,就像地上長出的獠牙一樣,錐形,這樣造成土地及不平整,而且的土層很薄,植物很難生長,造成土壤肥力也比較低,對於農作物生長很不利。
同時我也發現喀斯特地貌區地表上有很多裂隙,當然是流水溶蝕的結果,這就很容易使得地表水轉化為地下水,從而造成地表缺水且灌溉效率低,對於亞熱帶季風區降水變綠大的特點,對於農業發展是很不利的。
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石漠化,再到生態環境脆弱等都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參觀完石林後,兩個感受,一是書本知識雖熟,但還是要實地看看;再就是以後講述喀斯特地貌時需要更細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