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建設保護規劃》印發。從北京長城東起點的平谷,一路向西到密雲、懷柔、再到延慶、昌平,北京有長城資源分佈的六個行政區已經陸續講述了五個,今天我們來聊聊門頭溝區的長城資源,帶大家一起了解北京520.77千米的長城。
門頭溝位於北京西郊,地處華北平原向蒙古高原過渡地帶,屬太行山餘脈,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門頭溝區山地面積佔區域面積的98.5%,是北京市唯一的純山區。區境內群山薈萃,地勢險要,各嶺脊之間形成大小溝谷300餘條。坐落在其西北的東靈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最高峰。
門頭溝最有名的要數永定河了。永定河是北京市境內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河流。100多萬年前,河水從晉北高原穿過崇山峻嶺奔騰而下,形成大片洪積扇,造就了肥沃的土壤、湖沼,哺育了北京地區最初的文明。大約一萬年前,永定河支流的清水河北岸黃土臺地上就有東胡林人生活。
門頭溝的“京西古道”也廣為人知。永定河和清水河縱穿門頭溝西山,形成大大小小的溝、谷、峽、川,人們利用這些溝谷往來通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久而久之形成了從京城穿越西山,再遠至內蒙古、山西的商旅通道,人們習慣地把這些大小道路統稱為“京西古道”。
交通道路的開闢往往與軍事防禦聯絡在一起。交通要道確定了門頭溝“東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的重要軍事地位。由此,作為軍防設施的關口,長城便修築在了這些山嶺之間,以駐軍城堡+關隘設施+險要山嶺共同構築了立體屏障。歷代皇家譽此地為“據天下之脊,控華夏之防”的“百二河山”(意思是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與“神京右臂”。同樣是利用特殊的山地環境,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成為了著名的平西抗日根據地。
門頭溝區山水格局分析圖
01
長城資源總況
根據目前已知研究成果,門頭溝最早的長城修建於北齊,明代又多次加固、增建。現存長城資源中則以明代長城遺存為主,少量北齊長城遺存。長城資源的分佈依託地勢地貌特點,自西北大村入境,沿永定河、沿河城、黃草梁、東靈山等西北邊緣山嶺分佈,涉及3個鎮15個村。長城分為了三條線,西北為雁翅鎮、大村、馬套村一線;西南為清水鎮燕家臺村、洪水口村、小龍門村一線;中間為齋堂鎮黃草梁、天津關、沿河城、東嶺一線。三條線均屬真保鎮西關防線。在國家文物局認定的長城資源中,門頭溝境內長城牆體共計15段,總長度10餘公里,約佔北京長城牆體總長度的2%,單體建築19座,關堡2座,為沿河城城堡和齋堂城城堡,相關設施6座,為擋馬牆。
門頭溝長城分佈及重要段落示意圖
門頭溝區內長城突出的特點是充分利用地勢,藉助隘口修關設障、古道關津設卡、敵臺傳遞資訊、臺地築城屯軍,將自然山險、水險和軍防設施融合為一體。與居庸關、古北口不同,佔據難以逾越的山地優勢,把守京西要道。
02
北齊長城
北齊長城是門頭溝境內已知最早的長城。目前國家文物局長城資源認定中門頭溝境內北齊長城共5段,分別為雁翅鎮馬套村北洋溝長城、雁翅鎮大村北西嶺至德勝寺長城、雁翅鎮房梁村長城、清水鎮江水河村東靈山長城、雁翅鎮馬套村旁路溝東臺嶺長城。能夠確認這幾段長城年代的證據是考古調查人員在這幾段長城周邊發現了帶有“指捏紋”特點的瓦片。這種在板瓦凸面邊緣有指捏紋的瓦片被確認為是北齊建築的構件。這幾段長城均已經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門頭溝還有幾段長城初步確定為明代以前的長城,與其他各區一樣還需要考古的證據落實。
唐曉峰 嶽昇陽《北京北部山區的古長城遺址》
一文所載“指捏紋”瓦片圖
位於清水鎮江水河村東靈山主峰上的東靈山長城,是北京境內最高的長城,海拔2303米,呈東西走向,牆體為石砌。如果你登上東靈山,還能夠看到這段殘存長城牆體和營房遺蹟,同時還能領略北京長城最高處的風光與壯闊。
03
明代長城
門頭溝區明長城屬於內長城,但並沒有像其他五區一樣延綿的長城牆體,而是以守住險要關口的敵臺、與敵臺相連的牆段、擋馬牆等為主,分佈於清水、齋堂、雁翅三鎮內。
我們對薊鎮、昌鎮、宣鎮長城已經比較熟悉,但是對門頭溝長城所屬的真保鎮長城卻討論得很少。《四鎮三關志》記載,真保鎮“東自紫荊關沿河口,連昌鎮鎮邊城,西抵故關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延袤七百八十里”(昌鎮延袤四百六十里),真保鎮的主要關口包括紫荊關、倒馬關、龍泉關、故關。
以永定河為界,門頭溝區南北分屬兩個軍事轄區,永定河以北屬昌鎮鎮邊路轄,永定河以南屬真堡鎮紫荊關馬水口路轄。交界處為京西古道的重要節點,兩個軍事防區的結合帶,在此設有著名沿河城城堡,《四鎮三關志》同時記載沿河口下有17個隘口,至今這17個隘口尚不能全部對應指證。
《四鎮三關志》真保鎮形勝圖
門頭溝長城的“沿字號”空心敵臺非常有特點,十餘座敵臺均為三眼或四眼樓形式,在門上匾額刻有“沿字X號臺”的字樣。門頭溝長城資源中可以看到有多處攔(擋)馬牆,攔(擋)馬牆多數修築在長城牆體之外,特別是山谷、河川關口外側較為平坦之地,以阻止敵方人馬。
沿字號敵臺門匾
門頭溝區最有代表性的長城資源分別是沿河城及其周邊5座沿字號敵臺、柏峪村天津關段長城、梨園嶺洪水口4座沿字號敵臺及牆體、黃草梁7座沿字號敵臺及牆體。
門頭溝沿字肆、伍號敵臺
沿河城,位於門頭溝齋堂鎮北邊約10公里的地方,北側緊鄰永定河,因此被稱為“沿河城”,是來往北京及塞外的要衝之一,同時也是沿字號長城的防線樞紐。城堡周長1182米,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500米,南北約250米。城堡南側依山就勢修築城牆,是一座名副其實的依山為城、以河為池的石頭城。
沿河城鳥瞰
而位於門頭溝境內的另一座城堡——坐落在齋堂鎮鎮區清水河畔的齋堂城城堡,目前則僅剩磚石結構的東城門留存於世,依稀可見明萬曆年間立的“廓清”石額嵌刻在券洞之上。據專家考證,城堡平面應為長寬均1裡左右的方形,但是如今,我們只能從城門遺存中窺得城堡修築時的氣派。
齋堂城關堡東城門“廓清”石額
(來源:中國長城遺產網)
門頭溝區內群山相連,構成天然的軍事屏障,交錯在群山之中有沿河城古道、天津關古道等多處古道,均為西山西奚古道的組成部分。明代時西奚古道是軍都徑與蒲陰徑的聯絡線,也是內長城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之間的聯絡道,亦稱之為古軍道,實現了居庸關與紫荊關的有機連線,由此門頭溝區內長城佈局與古道密切相關,其修築基本是按照大路為關,小路為口,橫為聯絡,縱為防守的原則而建設的。
門頭溝區西奚古道圖
(來源:《京西古道》)
04
結語
至此,我們瞭解了北京長城東起點的平谷區、北京長城資源存量最多的密雲區、北京長城之“中”的懷柔區、北京長城知名度最高的延慶區、北京北齊長城資源存量最多的昌平區和北京長城最西端、海拔最高的門頭溝區,北京六區長城資源的分割槽概貌介紹就告一段落啦,感謝大家的持續關注。
資料來源:北京長城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