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恆大的努力下,這位投資者只要再活兩百多年,就可以拿回本金了!
這大概是今年聽到最滑稽的故事了。
最近,某網友發了一張截圖調侃恆大理財兌付上了熱榜:“恆大欠了我2000萬,法院判了後,每個月還我8000元,要還200多年。”
準確來說,是要還2500個月,也就是208.33年。橫跨了兩個世紀,但是200多年之後,恆大還活著嗎?
不過,這哥們還是挺壕的,能夠拿得出2000萬去投資,而且這賬戶餘額羨煞旁人。
法律上有一個原則——生存權大於債權。
以前我以為意思是:不能讓人拿命抵債。
這回才知道,是要生存的夠久,才能拿回債。
從上述網友提供的交易資訊截圖來看,很明顯,轉賬的公司就是此前爆雷的恆大金服。
這是恆大理財產品爆雷之後的續集,只不過恆大還要演多少集,投資者們完全沒底。
過去這一年,恆大成為地產人茶餘飯後的談資,幾乎每天都提心吊膽的投資人也開始習慣了恆大的風格,調侃歸調侃,但恆大理財最近又出了“新狀況”,此前提出的兌付方案又要變,因此才有了上述這張截圖。
恆大在消磨投資人的信心,但無可奈何的是,這場涉及萬億負債重組的遊戲裡,許老闆還需要更多時間平衡各方的利益。
十全十美的結局幾乎是不可能的,總有一方是損失的,比如被恆大理財“白嫖”了多年的投資者們。
說變就變
恆大理財兌付再遇難
恆大變臉的速度,都趕得上川劇了。
從一開始承諾的兌付百萬元,到如今連“零頭”都不足,恆大近10億已經逾期、規模在300-400億的理財產品,始終得不到最優解決。
去年9月,恆大給過第一版理財產品的兌付方案,包括現金分期兌付、實物資產兌付和衝抵購房尾款兌付,這一方案主要針對已經到期的理財產品。
以彼時出臺的現金分期兌付方案來看,恆大承諾:理財產品到期後不再計息,到期當月的最後一個工作日支付10%金額,此後每滿三個月的最後一個工作支付10%,直至償還完畢。
至少,恆大還是努力過的,先本後息,並且優先第三方投資人兌付,恆大員工及親屬暫不予以兌付。
到了去年9月底,恆大集團在官網釋出訊息稱,已於9月30日完成首期10%的兌付,相關款項已經發到相應投資人賬戶。起碼是恆大以實際行動,給了投資者一點信心的,並且相信許家印的那一句——
“我可以一無所有,但恆大財富的投資者不能一無所有。”
按照第一版兌付方案,恆大理財原本需於2021年12月31日兌付下一筆“10%”。
投資人等得脖子都長了,還沒等到銀行卡的到賬資訊,卻收穫了一紙恆大理財的“新版”兌付方案。
直白地翻譯過來,就是暫時不夠錢還,所以減少兌付金額,2021年12月、今年1至2月,每月向投資人兌付的本金只有8千元,並且後續兌付方案將於2022年3月下旬公佈,也就是目前的兌付方案可能還會改變。
若以開頭那位“壕哥”舉例,恆大欠他2000萬元,按第一版的現金兌付方案應該是200萬元,但這一變,恆大在近三個月內(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只需給“壕哥”共計2.4萬元即可。
也難怪投資人不買賬。誰能預料到,兩個月之後的恆大,會不會又是另一副樣子。
恆大變臉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沒錢。因恆大財富投資的專案資金回籠不理想,導致原兌付方案難以實施。
於是,今年1月初,廣州恆大總部樓底下又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理財投資者,但最終都無果。
在去年末公佈的最新版兌付方案中,恆大理財表示,將透過透過轉讓、拍賣、設立信託計劃、訴訟等多種途徑,加快各類資產的處置變現,所得資金將全部用於投資產品的兌付。
但資產處置,目前還沒見到大的動作。
房企理財產品
“就不該趟這渾水”
2021年,人們被套牢的東西里面,一定會有房子、理財和股票的一席之地。
房子或許還值錢,至少有使用和居住價值;股票即便虧損,還可以及時止損,儘早清倉解套;但理財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房企的理財產品,錢本來都不夠用,房企還欠了一堆債務,如何兼顧得了理財產品的兌付?
這個年,估計許老闆也是很發愁。不管是對投資人來說,還是對許老闆來說,就不該趟這(房企理財產品)渾水。
至少目前來看,過往用了這一手段融資的開發商,其理財產品兌付基本都陷入危機,比如佳兆業、陽光城、奧園以及寶能。
這些爆雷的理財產品中,又屬恆大的理財產品發行規模最大。
據天眼查資訊顯示,恆大網際網路資訊服務(深圳)有限公司前身為恆大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深圳)有限公司,成立於2015年12月,至今也有7年時間。而在2020年11月末,其在一般經營專案的介紹中,將“金融”的表達通通抹去。
房企過去融資渠道多元化,自融成為其表外債務下潛藏的一角,等到露出水面的一天,就如冰山般巨大。
近幾年已經鮮少看到房企發行理財產品,但不代表過去埋下的“坑”不需要負責。
為了回款償債,危險係數較高的房企最近在爭先恐後地處置資產,賣資產成了房企今年開年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誰又能在下一輪遊戲中存活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