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說起彈匣攜行具,大家最先想到的一定是56衝彈匣彈,畢竟這可是上世紀風靡全球的存在。想來也有人會很詫異,就這個僅用幾塊帆布草草縫製的彈藥攜行具,其實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為什麼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彈藥攜行具呢?
那麼,今天咱們就來說說,56衝彈匣袋普通外表下究竟暗藏了怎樣的玄機?使得美國、俄羅斯這兩個軍事強國相繼仿製的原因又是什麼?首先咱們還是先從56衝彈匣具的設計來說,其實總體來說,無論是從材料的使用,還是整體的結構,都可以用“簡單粗暴”來形容。
就比如說,其整體是由厚帆布的材料縫製而成,使用的扣袢是木質的,中間設定有深度18釐米左右的3個子彈袋、兩側設定有2個附件袋,最右側是縫有防水布的油壺袋,左側的小袋裡放著清理、維護槍械的工具並且加有環套防止其掉落。順便一提,中間的子彈袋一般能夠裝備7.62mm×39、5.45mm×39、9mm×39的彈匣,而附件袋裡一般則是指示用的曳光彈或者是木柄的手榴彈。
再比如說,56衝彈匣袋與當時美俄彈匣袋的攜帶方式完全不同,像美俄方面使用的是腰胯式攜帶,而56衝採用的則是截然不同的胸掛式。雖然說這看起來就是一個攜帶方式存在不同,但是最終呈現的效果卻是完全不同的。
先說這種腰胯式攜帶的方法,事實上這是一種二戰期間非常常見的衝鋒槍攜帶方式,配合武裝加以固定,但是這其實是一種並不牢固的攜帶方式。最重要的是,在作戰時根本無法完整地與戰士身體固定,在運動過程中還很容易走位,換彈匣的時候也比較困難。當然了,解放軍當年也使用過這種造型比較奇特的腰胯式攜具,但是從部隊反應結果來看,跑動時發生的晃動、拍擊大腿時產生的響聲都嚴重影響了咱們的作戰,尤其是在匍匐前進時掛件外移會造成士兵們極度不方便。
因此,急需這樣一款講究舒適、易攜帶的新彈藥攜具來妥善解決這些問題,而56衝的彈匣袋剛好解決這一問題。其實現在大家可以明顯看到,咱們現在使用的彈匣袋不是攜帶在腰上而是胸掛式,而作為最開始掛在胸前的彈匣,56衝也被大家稱之為“胸包”。前面咱們已經提到了其結構,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主要還是來看其使用感如何。
首先呢,士兵們換彈的過程更簡單,同時士兵們在做諸如匍匐、翻滾這些低姿態戰術動作時也會更加輕鬆。其次很重要的是,56衝彈匣袋最人性化的設計還是在自帶的可調節交叉揹帶和腰部綁帶,畢竟這可以使得56衝彈匣袋與所有士兵的體型適配。再者,封口採用的木製扣袢以及大量帆布材質的運用,更是將56衝彈匣袋便宜皮實的特性顯露無遺。如此看來,雖然56衝彈匣袋的設計非常簡單粗暴,但是非常的合理。
當然了,56衝彈匣袋能夠走上國際市場,主要還是得感謝美軍和俄軍相繼仿製。就比如說美軍在越戰的時候從越軍手中繳獲了大量的56衝彈匣袋,因為覺得好用就進行了大範圍的使用。需要知道的是,美軍對56衝彈匣袋可謂是讚賞有加,甚至在官方報告中評價其使用起來非常便捷,不僅符合人體工學設計,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士兵起到防護作用。而此後呢,美軍就根據56衝彈匣袋的設計,仿製出了LBV作戰攜具。
與美軍不同的是,蘇聯對於56衝彈匣袋偏愛有加。大家都知道,咱們此前很多武器都具有很濃重的蘇制武器色彩,而56衝的彈匣袋作為蘇制武器的產物,能夠完美適配於蘇聯軍隊,所以當時在阿富汗戰場上,蘇軍為了不被原來的彈藥挎包拍大胯,幾乎都裝備了56衝彈匣袋。除此之外,蘇軍還將其浸水並且在彈藥袋中塞進雙倍彈匣。顯然,這再次讓蘇軍見識到了56衝有多耐用。
所以呢,隨後蘇軍也開始按著56衝彈匣袋進行仿製,同時結合自身作戰需求增加容量、把原版的扣袢改為魔術貼、增加訊號彈插袋,最終形成了Lifchik型彈藥攜行袋,而直到今天俄羅斯軍隊仍在沿用。也正是因為有了美蘇兩軍的相繼仿製,56衝的彈匣被更多的國家認識、更多的軍隊應用。
不過話又說回來,56衝的彈匣袋風靡全球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畢竟咱們一開始只是為了士兵們作戰的舒適和便捷。但與此同時也告訴了咱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根據自身情況量身打造的武器裝備,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