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孫斌斌
作為大學生士兵,上等兵王志祥見多識廣、思維活躍,可剛來到連隊時,常常表現出一副不思進取的狀態。這顯然與一名英模連隊戰士的身份格格不入。
得過且過往往比跌倒受挫更可怕。瞭解到這個情況後,我決定賦予他一項重要任務——扮演“浴血小尖山”情景劇中的男一號、戰鬥英雄王健。
為了讓紅色傳統更加鮮活生動,連隊圍繞經典戰役戰鬥,排演歷史情景劇,透過生動重現英雄先輩的光輝事蹟,讓官兵們讀懂英雄、學習英雄、扮演英雄、爭當英雄。
“當然,這個任務具有一定挑戰性,如果你演不了也不勉強。”為了調動王志祥的積極性,我有意使了“激將法”。
這樣的情景劇,連隊曾上演多次。雖然沒上臺當過演員,但王志祥卻是一名忠實的觀眾,幾乎每一場情景劇,他都不曾錯過。“不就是演戲嗎?能有多難!”王志祥不以為然,爽快地接下了這個任務。
可是,想演好一場情景劇,看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簡單。這不,首次登臺,王志祥排演還不到半小時,就被擔任導演的一排長王剛喊停3次,不是表情不到位,就是忘詞。王剛提醒王志祥,他身上的精神氣質與扮演的英雄角色不相符,要求他好好想想該怎麼演。
挑戰越大,反而越激起了王志祥的好勝心。“讀懂英雄,才能演好英雄。”為了演好角色,他一頭扎進史料中,細細品讀戰鬥英雄王健的事蹟,汲取創作靈感,找準定位。
這段歷史,王志祥耳熟能詳:1984年7月,接到開赴前線作戰命令的王健,在靶場的一個山坡上,朝著家鄉的方向跪下:“爸媽,兒子馬上就要上前線打仗了,或許不能在二老面前盡孝,但我一定要為祖國盡忠。”
1985年3月5日,王健火線入黨。“為什麼要火線入黨,因為王健知道,只有入黨,才能參加‘敢死隊’。”連史中,清晰地記載著戰友們對王健的評價。3月8日,王健如願參加了“敢死隊”。出征前,他將僅存的24元錢交給指導員高林科:“這是我第一次交黨費,也許是最後一次,如果我犧牲了,請記住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為保衛國家犧牲,死而無憾!”
戰鬥中,王健不幸被炮彈炸斷了雙腿,血流如注,他簡單包紮後又投入了戰鬥,先後斃敵7名,生命垂危時,還將電臺藏進石頭縫中,最後壯烈犧牲在主峰上。
王志祥仔細端詳著王健僅存的幾張黑白照片:那是一張年輕英俊的臉,煥發著青春的氣息,卻永遠定格在21歲。這一刻,王志祥深受震撼:“他和我差不多的年紀,生命之花卻已凋零。”
再次站上舞臺,王志祥感到渾身充滿了力量。伴隨著音效組營造出的巨大爆炸聲,王志祥背起電臺,一步一步艱難地向“陣地”發起衝鋒。那一刻,舞臺上的王志祥彷彿穿越了時空,和王健實現“精神同框”,英雄的形象頓時變得栩栩如生。
演出結束,臺下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本該高興的王志祥,卻變得心事重重。“作為‘硬骨頭’傳人,除了銘記,我還能做些什麼?”躺在床上,他開始對自己的不思進取感到不安。
“不僅要在舞臺上扮演好英雄,更要在現實中爭當英雄!”圓滿完成情景劇的排演任務後,我對王志祥提出表揚,並鼓勵他不僅要演好英雄先輩的故事,還要賡續英雄的精神,用建功崗位的實際行動,書寫自己的精彩。
打那以後,王志祥堅定了建功軍營的志向,下定決心要向一名真正的“硬骨頭”戰士靠攏。
首先發現王志祥身上發生變化的,是一班班長王一村。不知道什麼時候,王志祥把以前貼在床頭上的戰鬥格言換成了“努力到無能為力,拼搏到感動自己”。
平時訓練中,王志祥開始有意向訓練尖子發起挑戰;之前一有空閒就休息娛樂的他,如今經常走進器械訓練室苦練。
400米障礙一直是王志祥的弱項。為了攻克難關,王志祥一個障礙一個障礙地翻越。為使動作更協調,他的雙臂常常磨得青一塊紫一塊。憑著這股子拼勁,他的軍事素質突飛猛進。
臺上演英雄,臺下當英雄。不久後,連隊跨越千里長途機動至某陌生地域,參加上級組織的高強度對抗演練。經過晝夜連續奮戰,不少人出現嘴唇乾裂、體能下降等情況。
而揹著近30公斤戰鬥裝具的王志祥,雖然身體和心理已經接近極限,但他戰鬥熱情絲毫不減:“好鋼須經大火燒,硬骨來自百般煉!我一定要當一名真正的‘硬骨頭’戰士!”
隨著戰鬥號令一響,硝煙瀰漫中,王志祥與戰友們先後穿插奔襲數公里,最終頑強突破了“敵”設定的數道防線,圓滿完成演練任務。
在我們六連,王志祥的成長並非個例。官兵在自編自導自演紅色歷史情景劇中,人人實現了從學習英雄到扮演英雄再到爭當英雄的跨越,眾多的“王志祥們”正在茁壯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解放軍報記者 張磊峰、陳典宏 通訊員 鍾志光整理)
官兵懇談
走進歷史的時空
■第74集團軍某旅政治工作部副主任 李浩
官兵自編、自導、自演歷史情景劇,盤活了紅色資源、喚醒了紅色記憶,強烈的代入感不僅使參與創作的官兵在英雄的敘事中受到教育,也使觀看者精神得到洗禮、思想產生共鳴。
摸準官兵的脈搏
■第73集團軍某旅炮兵營教導員 鄧可寶
稿件裡“英雄的故事”雖然遙遠,卻讓官兵身臨其境、宛在其中。深化主題教育,各級應當自覺擺脫“冰冷說教”,摒棄“填鴨模式”,充分考慮官兵的思想實際和精神需求,摸準官兵脈搏、緊跟時代步伐。
激發情感的共鳴
■北京衛戍區某團十二連排長 李成蔭
聲樂界有句名言:“內心的琴絃是對心靈真正的回應。”撥動“內心的琴絃”,既需要外部刺激,也需要內在自省。主題教育也是一樣,讓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轉化為官兵的自覺,也需要透過自我教育激發情感的共鳴。
(學習軍團·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