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戰爭,清朝舊式軍隊一敗塗地。在全國上下強烈要求整軍經武、變法圖強的呼聲下,清政府從1895年開始編練新軍。這一年的12月8日,袁世凱在天津附近的小站正式開始練新軍。這支軍隊被命名為新建陸軍。
其編制和主官姓名:
新建陸軍督辦 袁世凱
參謀營務處總辦 徐世昌
執法營務處總辦 王英楷
督操營務處幫辦 馮國璋
提調 陸建章
中軍官 張勳
文案 阮忠樞 田文烈
左翼翼長 薑桂題
步兵第一營統帶 薑桂題(兼)
幫統 陸建章(兼)
步兵第二營統帶 段芝貴
隊官 王金鏡 何宗蓮
泡兵第三營統帶 段祺瑞
左翼重炮隊隊官 商德全
右翼快炮隊隊官 田中玉
過山炮隊隊官 張懷芝
右翼翼長 龔元友
步兵第一營統帶 龔元友(兼)
幫統 曹 錕
步兵第二營統帶 楊榮泰
隊官 楊善得
步兵第三營統帶 徐邦傑
幫統 王士珍
工程營營帶 劉潔春
隊官 王佔元 趙國賢 雷震春
騎兵第六營統帶 任永春
幫帶 衛興武
隊官 飽貴卿 李長泰
1901年,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對新建陸軍進行改革,將軍權集中與參謀,教練,兵備三處:
參謀處總辦 段祺瑞
教練處總辦 馮國璋
兵備處總辦 王士珍
總參儀 王英楷
1903年,清政府成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匡為總理練兵事務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負實際責任。練兵處的大權都掌握在袁世凱的部下手中:
總提調 徐世昌
軍令司正使 段祺瑞
軍學司正使 馮國璋
軍政司正使 王士珍
到1905年,常備軍練成六鎮(即北洋六鎮),編制情況如下:
第一鎮統制官 初為鳳山代,後由何宗蓮接任
步隊第一協統領官 曹 錕
步隊第二協統領官 朱泮藻
第二鎮統制官 王英楷
步隊第一協統領官 張懷芝
步隊第一標統帶 王佔元
步隊第二標統帶 朱泮藻(後調第一鎮)
步隊第二協統領官 劉超佩
步隊第三標統帶 盧永祥
步隊第四標統帶 鮑貴卿
馬隊第二協統領官 吳鳳嶺
馬隊第一標統帶 王槐慶
炮隊第一標統帶 田中玉
第三鎮統制官 段祺瑞
步隊第五協統領官 雷震春
步隊第九標統帶 徐占鳳
步隊第十標統帶 唐天喜
步隊第六協統領官 張永成
步隊第十一標統帶 王振
步隊第十一標統帶 張殿如
馬隊第三標統帶 張國泰
第四鎮統制官 吳長純
步隊第三協統領官 馬龍標
步隊第五標統帶 楊善德
步隊第六標統帶 葉長盛
步隊第四協統領官 陸光遠
步隊第七標統帶 譚振德
步隊第八標統帶 李瑞
炮隊第二標統帶 徐萬鑫
馬隊第二標統帶 孟恩遠
第五鎮統制官 吳長純(由第四鎮調來)
步隊第九協統領官 馬良
步隊第十協統領官 葉長盛(由第六標統帶升任)
第六鎮統制官 王士珍
步隊第十一協統領官 陸建章
步隊第十二協統領官 周麟符
1906年,清政府的兵部改為陸軍部。北洋六鎮中,第一、三、五、六鎮歸陸軍部統轄;第二、四兩鎮,歸袁世凱直轄。
1907年,清政府決定在全國各省普遍建立新軍,計劃共建36鎮。到1911年,編成14個鎮,18個混成協、4個標和一支禁衛軍。其中有些只是徒具其名或兵力不足。編製成軍而有一定實力的新軍各鎮、協主管姓名如下:
陸軍第一鎮統制 何宗蓮
陸軍第二鎮統制 馬龍標
陸軍第三鎮統制 曹 錕
陸軍第四鎮統制 吳鳳嶺
陸軍第五鎮統制 張永成
陸軍第六鎮統制 吳祿貞
直隸混成協協統 張懷芝
暫編第四十七混成協協統 李 森
陸軍第九鎮統制 徐紹楨
暫編第二十三混成協協統 艾忠琦
陸軍第十三混成協協統 魏宗瀚
暫編第三十一混成協協統 餘大鴻
暫編第二十七混成協協統 吳介璋
暫編第二十九混成協協統 應龍翔
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 蕭星垣
陸軍第十鎮統制 孫道仁
陸軍第八鎮統制 張彪
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 黎元洪
陸軍第二十五混成協協統 蕭良臣
暫編第四十九混成協協統 蔣尊簋
陸軍第十九鎮統制 鍾麟同
陸軍第十七鎮統制 朱慶瀾
暫編第四十三混成協協統 譚振德
陝西混成協協統 劉鴻恩
甘肅混成協協統 張行志
陸軍第三十五混成協協統 王佩蘭
伊犁混成協協統 楊纘緒
陸軍第二十鎮統制 張紹曾
陸軍第二混成協協統 藍天蔚
暫編第二十三鎮統制 孟恩遠
黑龍江混成協協統 壽 慶
1912年9月15曰,袁世凱以大總統名義釋出命令:“惟自客歲軍興以來,各省軍隊或沿襲舊稱,或便宜編制,殊於統一軍政之旨不相符合。應即通行各省凡沿用鎮、協、標、隊名稱之軍隊,查照新有軍隊名稱一律更改,籍免紛歧。”
改鎮為師的編制及名稱如下:
前清編制(官稱):鎮(統制)、協(統領)、標(統帶)、巡防營(管帶)、隊(隊官)分別對應改為新訂編制(官稱):師(師長)、旅(旅長)、團(團長)、營(營長)、連(連長)。
隨後在公佈的《陸軍平時編制條例》,對陸軍部隊的基幹單位——師一級的編制進行了調整。按此條例,陸軍每師步軍二旅,騎、炮兵各一團,工、輜各一營編成。其中步兵每旅轄二團,每團以四連編成之三營,並機關槍一連組成;騎兵團分為甲乙兩種,甲種四連編成,乙種三連編成,視駐地之情形而定;炮兵團以三連編成之三營組成,各連均為六尊;工兵營及輜重營均由三連編成;機關槍連計程車兵不另徵集,而由所屬團內士兵輪流教練。
袁世凱北京政府軍序列
一、陸軍師(1912年)
1、陸軍第一師(由原清未陸軍第一鎮改編,駐保定、張垣及多倫、歸化一帶。)
師長 何宗蓮陸軍中將
參謀長 董式延
2、陸軍第二師(由原清未陸軍第二鎮改編,,駐保定、遷安及盧龍一帶。)
師長 王佔元陸軍中將
參謀長 何佩瑢
3、陸軍第三師(由原清未陸軍第三鎮改編,駐南苑一帶。)
師長 曹 琨陸軍中將
參謀長 蕭耀南
4、陸軍第四師(由原清未陸軍第四鎮改編,駐天津小站一帶。)
師長 楊善德陸軍中將
參謀長 唐國謨
5、陸軍第五師(由原清未陸軍第五鎮改編,駐山東青州、濰縣一帶。)
師長 靳雲鵬陸軍中將
參謀長 孫揖先
6、陸軍第六師(由原清未陸軍第六鎮改編,駐南苑一帶。)
師長 李 純陸軍中將
參謀長 丁效蘭
7、陸軍第七師(由原清未河南民軍改編,駐河南一帶。)
師長 雷震春陸軍中將
參謀長 趙景清
8、陸軍第八師
師長 李長泰陸軍中將
9、陸軍第十師
師長 盧永祥陸軍中將
11、陸軍第十一師
師長 張永成
12、陸軍第十二師
師長 陳光遠
13、陸軍第十四師(由原清未新軍第十鎮改編)
師長 許崇智
參謀長 餘定華。
14、陸軍第十六師(由原清未禁衛軍改編)
師長 王烴楨
參謀長 李竟成
15、陸軍第十九師(由原清未江北陸軍第十三協等改編,駐江蘇鎮江一帶。)
師長 劉之潔
參謀長 趙福海
16、陸軍第二十師(由原清未陸軍第二十鎮改編,駐遼陽、新民、錦縣一帶。)
師長 張紹曾陸軍中將(範國璋)
參謀長 夏鴻均
12、陸軍第二十三師(由原清未陸軍第二十三鎮改編)
師長 孟恩遠
參謀長 高士儐
除以上十餘個陸軍師外,湖北、浙江、江蘇等地方陸軍師亦在袁的控制之下;當時還沒有陸軍混成旅的編制,系因為民國初年尚未形成規模。另有一部分軍隊如定武軍、安武軍、毅軍等雖未列入統一編制,但仍由與北洋軍閥有各種淵源的張勳、倪嗣沖、薑桂題等人統率。據當時軍政部統計資料,民國元年全國軍隊為96萬人。
二、陸軍混成旅
1、第一陸軍混成旅
旅長 施從濱
2、第二陸軍混成旅
旅長 楮恩榮
3、第三陸軍混成旅
旅長 張敬堯
4、第四陸軍混成旅
旅長 伍祥禎
5、第五陸軍混成旅
旅長 劉 詢
6、第六陸軍混成旅
旅長 何豐林
7、第七陸軍混成旅
旅長 唐天喜
8、第八陸軍混成旅
旅長 徐占鳳
9、第九陸軍混成旅
旅長 丁效蘭
10、第十陸軍混成旅
旅長 臧致平
11、第十一陸軍混成旅
旅長 王 琪
12、第十二陸軍混成旅
旅長 黃國樑
13、第十三陸軍混成旅
旅長 李炳之
14、第十四陸軍混成旅
旅長 臧致平(兼)
15、第十五陸軍混成旅
旅長 賈德耀
16、第十六陸軍混成旅
旅長 馮玉祥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內部發生分裂,形成以安徽人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集團和河北人馮玉璋(以後是曹 琨、吳佩孚)為首的直係軍閥集團以及以奉天人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集團。
皖系軍閥軍隊序列
邊防軍
1917年底段祺瑞被任命為參戰督辦,即著手編練參戰軍,1919年1月參戰軍正式成立,共編成三個師。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於是參戰軍改稱邊防軍。1919年6月,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徐樹錚為西北籌邊使兼西北邊防軍司令。
西北邊防軍
總司令 徐樹錚(兼)
邊防軍第一師
師長 曲同豐
邊防軍第二師
師長 陳文運
邊防軍第三師
師長 馬 良
邊防軍第一混成旅
旅長 宋邦翰
邊防軍第二混成旅
旅長 宋子揚
邊防軍第三混成旅
旅長 楮其祥
邊防軍第四混成旅
旅長 張鼎勳
邊防軍第五混成旅
旅長 李如璋
河南第一師
師長 趙 倜
河南第二師
師長 寶德全
長江上游
總司令 吳光新
第一混成旅
旅長 趙雲龍
第二混成旅
旅長 劉文明
第三混成旅
旅長 陶雲鶴
第四混成旅
旅長 費國祥
直係軍閥軍隊序列(1920年)
第一師
師長 蔡成勳
第二師
師長 王金鏡
第三師
師長 吳佩孚
第六師
師長 齊夑元
第八師
師長 王汝賢
第十一師
師長 李奎元
第十二師
師長 陳光遠
第十三師
師長 王懷慶
第十五師
師長 劉 詢
第十六師
師長 王廷楨
第十八師
師長 王懋賞
第十九師
師長 楊春普
第二十師
師長 範國璋
中央第一混成旅
旅長 潘鳴鈞
中央第二混成旅
旅長 劉躍龍
中央第三混成旅
旅長 張之傑
中央第四混成旅
旅長 張錫元
中央第九混成旅
旅長 陳光逵
中央第十六混成旅
旅長 馮玉祥
中央第十七混成旅
旅長 張聯升
中央第十八混成旅
旅長 趙榮華
中央第二十一混成旅
旅長 王都慶
直隸第一混成旅
旅長 王承斌
直隸第二混成旅
旅長 閻相文
直隸第三混成旅
旅長 蕭耀南
直隸第四混成旅
旅長 曹 鍈
直隸第五混成旅
旅長 商德全
直隸第一補充旅
旅長 葛樹屏
直隸第二補充旅
旅長 董政國
直隸第三補充旅
旅長 彭壽莘
直隸督軍衛隊旅
旅長 孫 嶽
湖北第一旅
旅長 孫建業
湖北第二旅
旅長 寇英傑
湖北第三旅
旅長 宋大霈
湖北第四旅
旅長 劉佐龍
湖北第五旅
旅長 張明允
江蘇第一師
師長 白寶山
江蘇第二師
師長 朱 熙
江蘇第三師
師長 馬玉仁
江蘇第一旅
旅長 馬玉仁(兼)
江蘇第二旅
旅長 黃振魁
江蘇第三旅
旅長 李殿臣
江蘇第五旅
旅長 陳調元
江蘇第六旅
旅長 張宗昌
奉系軍閥軍隊序列
第二十七師
師長 孫烈臣
第二十八師
師長 汲金純
第二十九師
師長 吳俊升
暫編第一師
師長 張景惠
中央第十九混成旅
旅長 張煥相
奉天第一混成旅
旅長 梁朝棟
奉天第二混成旅
旅長 鄭殿升
奉天第三混成旅
旅長 蔡平本
奉天第四混成旅
旅長 王學臣
奉天第五混成旅
旅長 劉香九
奉天第六混成旅
旅長 鮑德山
吉林第一混成旅
旅長 裴其勳
吉林第二混成旅
旅長 高士儐
吉林第三混成旅
旅長 徐世揚
吉林第六混成旅
旅長 郭瀛洲
吉林第七混成旅
旅長 李桂林
黑龍江第一混成旅
旅長 李慶祿
黑龍江第二混成旅
旅長 張明九
黑龍江第一騎兵旅
旅長 袁慶恩
黑龍江第二騎兵旅
旅長 張奎武
直系吳佩孚軍隊序列(1926年)
蕭耀南鄂軍序列
中央陸軍第八師
師長 劉玉春
中央陸軍第十八師
師長 盧金山
中央陸軍第二十五師
師長 陳嘉謨
中央暫編第五師
師長 張聯升
中央暫編第七師
師長 王都慶
中央陸軍第十八混成旅
旅長 于學忠
湖北陸軍第一師
師長 寇英傑
湖北陸軍第二師
師長 劉佐龍
湖北陸軍第一混成旅
旅長 孫建業
湖北陸軍第三混成旅
旅長 宋大霈
武昌衛戌司令陸 沄
武衛軍司令 馬 濟
桂軍司令 劉志陸
粵軍司令 謝文炳
靳雲鶚豫軍序列
河南保衛軍
總司令 靳雲鶚
副司令 田維勤、魏益三、米振標
前敵總指揮 高汝桐
第一軍
軍長 王為蔚
副軍長 秦德純
第二軍
軍長 高汝桐
副軍長 劉培緒
第三軍
軍長 陳文釗
副軍長 閻日仁
第四軍
軍長 閻治堂
副軍長 安俊才
第五軍
軍長 于學忠
副軍長
第六軍
軍長 王維城
副軍長 徐壽椿
第七軍
軍長 田維勤
副軍長 張萬信
第八軍
軍長 魏益三
第九軍
軍長 龐炳勳
第十軍
軍長 梁壽闓
副軍長 馬吉第
第十一軍
軍長 任應歧
副軍長 吳俊卿
第十二軍
軍長 張治公
副軍長 梅發魁
第十三軍
軍長 柴雲升
副軍長 王 振
第十四軍
軍長 陳德麟
副軍長 李振亞
第十五軍
軍長 賀國光
第十六軍
軍長 米振標
副軍長 張繼武
五省聯軍序列
一.浙軍
總司令 盧香亭
浙軍第一師
師長 陳 儀
浙軍第二師
師長 盧香亭(兼)
浙軍第三師
師長 周鳳岐
浙軍第四師
師長 謝鴻勳
浙軍第四混成旅
旅長 張慶昶
第六混成旅
旅長 彭德銓
第七混成旅
旅長 王金鈺
第八混成旅
旅長 顏景崇
第十混成旅
旅長 孟昭月
第二十四混成旅
旅長 張俊峰
督署衛隊團
團長 李國璋
浙江保安隊
統領 夏 超
炮兵團
團長 張國威
二.閩軍
總司令 周蔭人
中央第十二師
師長 周蔭人(兼)
福建第一師
師長 張 毅
福建第二師
師長 李鳳翔
福建第三師
師長 劉俊
福建第四師
師長 孫雲峰
中央第二十九混成旅
旅長 孔昭同
中央第三十混成旅
旅長 蘇宗軾
福建第一旅
旅長 童勝標
福建第五旅
旅長 吳大洪
福建補充旅
旅長 蔣啟鳳
海軍陸戰隊旅
旅長 林 忠
三.蘇軍
總司令 鄭俊彥
中央陸軍第十二師
師長 鄭俊彥(兼)
江蘇第一師
師長 白寶山
江蘇第三師
師長 馬玉仁
江蘇第一旅
旅長 楊庚和
江蘇第二旅
旅長 李啟祐
江蘇第三旅
旅長馬登瀛
中央陸軍第一師
師長 馮紹閔
江蘇第六旅
旅長 張仁奎
省防軍第一旅
旅長 張立中
炮兵旅
旅長 魏朝彥
四.皖軍
總司令 陳調元
第六師
師長 陳調元(兼)
第一混成旅
旅長 畢華東
第二混成旅
旅長 馬祥斌
第三混成旅
旅長 王 普
補充旅
旅長 劉鳳圖
五.贛軍
總司令 鄧如琢
中央陸軍第一師
師長 鄧如琢(兼)
江西陸軍第一師
師長 唐福山
江西陸軍第二師
師長 蔣鎮臣
江西陸軍第四師
師長 賴世璜
中央第九混成旅
旅長 張鳳岐
中央暫編第六師
師長 楊如軒
滇軍陸軍第一師
師長 楊池生
山東第一混成旅
旅長 張克瑤
桂軍總司令 林 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