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女士,因為右肋下的疼痛,不得不去醫院檢查,結果是膽結石,膽囊裡面有很多泥沙樣結石,醫院的建議當然就是手術了。或許是因為害怕手術,或是對保守治療還存有希望,於是尋求中醫治療。經過問證,主要還是口苦、肋痛、大便不暢、屁多這些症狀,於是處方如下:柴胡、黃芩、芍藥、半夏、生薑、 枳實、大棗、大黃等。服藥一週後,疼痛症狀消失,至今沒有復發過。如果再去檢查,估計那些結石可能還在那裡,也可能有所減少,但至少人已經沒有影響生活的不舒服的症狀了,而且也避免了一場手術,避免成為“無膽英雄”。
很多人會問,如果結石不清除,豈不是會成為未來某個時刻的定時炸彈?確實是!那如果把膽切除了,膽汁分泌的功能受到了影響,結石會不再形成嗎?結石會不會在肝內形成?沒有膽了,會不會影響消化道的其他部位出現異常?那這些可能性是不是未來的定時炸彈?一輛車有一個零件老化了,那是在提醒你要去更好地去保養它。但如果這個零件沒有了,其他的零件一定會因為這個零件的缺失去重新建立一個平衡,這樣的話,其他零件的負擔就會增加,也就增加了更多不確定的風險因素。
膽結石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它的發病機制複雜,但其形成,與膽汁鬱滯排洩不暢密切相關。
祖國醫學認為,膽為中清之腑,輸膽汁以腐拂化水谷而行糟粕,以通降下利為順。而膽汁之分泌排洩,每與偏嗜肥甘、情志拂鬱等因素有關。蓋偏嗜肥甘則傷脾,脾傷則健運失司;情志拂鬱則傷肝,肝傷則疏洩不利,均能影響及膽汁的分泌排洩而致鬱滯。故而偏嗜肥甘與情志拂鬱也就同膽石症之發生形成了互為因果的關係。
目前,中醫對膽石症的治療,大多分氣鬱、溼熱、膿毒三型,在具體治則上則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從膽石靜止期著手,強調提高氣鬱型療效,並將其分為肝氣鬱結、肝胃不和、肝陰不足三型。有的主張從病邪熱化的程度,將其分為蘊熱、溫熱、熱毒(膿毒)三個不同階段,強調通裡攻下與清熱解毒。有的則從原發性肝膽管結石病例多有脾胃陰虛的證候出發,強調膽脾分消,主張膽脾同治,在茵陳、鬱金等藥中加消導藥。慢性膽石病的辯證則重視肝腎兩髒關係,分別應用疏肝利膽、健脾和胃及養肝柔肝和疏利肝膽相結合的方法。
各種治療方劑很多,但治法不外疏肝利膽、清熱利溼解毒、通裡攻下等幾種,也多以大柴胡湯、茵陳蒿湯為基礎加減化裁。而先生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對膽石症之治療與常法有別,其經驗為:疏清滑利通其用
膽附生於肝,膽汁乃肝之餘氣化。《東醫寶鑑》雲: “肝之餘氣洩膽,聚而成精。”故膽的病變與肝的疏洩功能密切相關。基於此,先生認為清洩溼熱當與升降滑利相結合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為肝的疏洩正常,氣機的升降也正常,則膽汁排洩暢達。反之,肝失疏洩,鬱而化熱,引起肝熱灼液,導致膽汁排洩不利,就會造成鬱結聚而成石。因為不管是氣鬱型、溼熱型或膿毒型,均與肝臟氣機升降失調有關。結石是標,氣滯是本,所以治療膽石症必須重視氣機升降,疏肝理氣。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理氣開鬱能降低膽管口括約肌的緊張度,減少胃酸分泌和遊離酸鈣,使胰腺分泌減少,解除胰管梗阻力,減少壓力,增加膽汁的分泌,與中醫理論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