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際局勢動盪,各地區之間的地緣衝突不斷加深。最受外界關注的,莫過於全球第一、第二大經濟體之間的碰撞,這也勢必改變全球格局走向。而在看待美國對華心態上,有德媒直接揭穿,他們已經有些心理變態了。
在近日,德國媒體《焦點》在報道中很直接地揭穿美國社會上下層,在面對中國復興時的扭曲心態。《焦點》在文章中,引用了美國常見的一種說辭,即中國對富強的追求會顛覆現有的世界體系,導致西方受到巨大損失。但其本質上,是一種嫉妒和恐懼的心態。這其實已經有些心理變態了。
文章引用了澳大利亞前總統保羅的觀點,在長期的宣傳和輿論引導之下,美國充斥著大量的“美國至上主義”,在這些人眼中,只要有某個國家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並擁有比美國更大的發展潛力,那麼就是一件“不可原諒”的罪行。所以,美國上下對華的強烈排斥心態,和中國具體做了什麼,一點關係都沒有。
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來說,美國輿論常見的一個說法,是美國的失業人群抱怨,我國搶走了他們的工作。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美國的製造業廠商為了減少用工和用地成本,主動外移產業,才導致的大量失業。結果,在美國這種扭曲的心態之下,卻成了是我國搶走了他們的工作。這種心態下,很多美國人堅持認為,只有讓中國受窮,讓中國人迴歸貧困,才能夠保證美國安穩,美國人就能享福。
有觀察人士認為,這種我們看來十分心理變態的觀念,其實就是文化的差距。我們常常認為,讓所有人生活變得更好,應該儘可能將資源擴大生產,或者開拓全新的資源,“把蛋糕做大”,讓儘可能多的人享受。而美國人眼中卻是極端的,他們會認為“蛋糕是有限的”,別人吃了,自己就沒法吃了,因此要儘可能多地阻止別人強大。
十分諷刺的是,在1980年代,美國社會的輿論在對華態度上,普遍是持有友好的態度,認為美國應該幫助他們。為什麼呢?因為當時美國的GDP是我國的10倍。而40年過去了,當初喊著中美友好的人,卻開始激進地抹黑我國的一切相關事務,根本原因是,我國的GDP已經達到美國的70%,在工業製造能力、部分科技領域、航天領域、部分國防技術領域,達到甚至超過了美國的水平,而後者卻在快速衰落。這種現象才是導致美國對華態度轉變的根源性問題。
對於美國人現在的狀態,我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公共外交專家金燦榮就曾經很形象地形容過:自己有病,卻非要逼得別人吃藥。(聽風吹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