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淑珍是我國女高音歌唱家,歌劇演員。
1979年,於淑珍用一首《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走進千家萬戶,這首歌曲後來被翻唱過無數次,但幾十年來,最為經典的還是於淑珍版本。
1984年,她一個人在春晚就演唱了《灤水香茶斟滿杯》、《月光照著太湖水》等四首歌曲。
彼時的於淑珍可謂是人人敬重且優秀的歌唱家。
只是於淑珍和她丈夫都退休得早,以至於他們現在的名氣大不如前。
她丈夫原本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後來為了幫助妻子轉為幕後。
他倆有兩個孩子,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於淑珍和她丈夫不僅是優秀的歌唱家,還是讓人敬佩的父母,老來的舉動雖然讓很多人不解,甚至讓子女背上罵名,但得知真相後, 人們對她的敬重又多了幾分。
01
於淑珍原本是河北省阜城縣人,1936年的時候於淑珍成為家裡的第一個孩子。
於淑珍一家有9個孩子,她是家裡的老大。
後來因為父母的原因,一家人全都搬到了天津生活。
在天津的那段時間裡,於淑珍每天忙裡忙外,既要做家務,又要照顧弟弟妹妹們。
因為母親常年生病,多數時間只能躺在床上。
在她8歲的時候,一個噩耗傳來,母親因病去世了,讓這個本就艱難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
長姐如母,年長些的於淑珍便主動承擔起家裡的大小事務。
為了減輕父親的負擔,於淑珍很早就開始掙錢養家。
後來於淑珍的父親再婚,繼母的到來讓這個家庭緩和了許多。
因為繼母是個和藹之人,一直以來,於淑珍和繼母的關係都很好。
1952年,16歲的於淑珍就已經在工廠成為一名學徒工,因為沒上過多少學,只能做一些體力活。
但彼時的她有一個愛好,那就是唱歌。
白天在工廠上班,晚上就去業餘歌唱團學習唱歌。
雖然當時的學習條件很差,但於淑珍學得非常認真,老師在上面說,她就拿著本子記,一點點的細節她都不會放過。
只要有空餘時間,她就會獨自練習唱歌。
1956年,19歲的於淑珍還在天津市中大化工儀器廠當學徒工,這時天津藝術館的領導來給農民示範演出。
當時還搞了一個比賽,於淑珍想著去試試,便報名參加了這次比賽。
沒想到這麼多年的努力沒有白費,上臺後於淑珍一開口便征服了在場的觀眾,最後奪得第一名的好成績。
當時臺下的評委中,有一些是天津歌舞團的領導。
於淑珍這一唱,唱到了其中一位領導的心坎裡去了。
就這樣,這位領導點名要讓於淑珍去天津歌舞團,接受專業培訓,但沒有親自告訴於淑珍。
而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團裡的領導安排一個很帥的小夥子給於淑珍送去了調令。
沒想到的是,這個帥小夥後來成了於淑珍一生的伴侶。
進入天津歌舞團之後,於淑珍的進步速度很快。
畢竟是專業的,很快就讓於淑珍成了專業的歌唱演員。
1956年,北京第一屆音樂周,剛參加工作的於淑珍就跟著團隊去了北京。
那是她第一次去北京,她說:
“當時真的很興奮,畢竟是第一次去北京,記得那時候還是坐的大卡車,一躺就是好幾個小時”
那時候就算是光去看別人演出,於淑珍也很珍惜這樣的機會。
後來去北京的機會也多了,有時候是跟著團隊自己去演出,有時候是去觀摩別人的演出。
如果是去觀摩演出的話,就得花一天的時間,還得自己帶上乾糧。
於淑珍說:
“別人帶的乾糧都是雞蛋、大餅之類的,我帶的是月餅,早上吃一個,晚上吃一個,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彼時的於淑珍在天津歌舞團不僅受到領導們的喜愛,那個給她送去調令的帥小夥也一直在追求她。
雖然當時有人反對,但不久後兩人還是結婚了,還生下了一兒一女。
兩人結婚之後,丈夫為了支援於淑珍的事業,把自己的工作給辭了。
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能照顧孩子,一方面是讓於淑珍能將重心放在唱歌上面。
而且當時於淑珍掙的錢基本都寄回孃家了,畢竟家裡這麼多弟弟妹妹,有的還在讀書,正需要花錢。
丈夫則一邊做幕後掙錢,一邊照顧家庭, 把掙的錢都花在家庭中。
看著這麼體諒自己的丈夫,於淑珍也很珍惜這段感情。
所以他們兩人一直很恩愛,一直到了白頭。
而於淑珍真正家喻戶曉的時候,還是因為一次去日本的經歷。
02
1976年的時候,於淑珍跟著天津歌舞團去日本,但是在去日本之前要去北京做一個彙報演出。
在彙報演出的時候,那時候就已經是著名詞曲作家的呂遠在臺下看到了於淑珍。
之後於淑珍要從北京先去香港,呂遠也在車站送郭蘭英和王昆,兩人再一次相遇了。
沒想到呂遠走近於淑珍說到:
“於淑珍我看你演出了,對你印象非常深,有機會咱們合作吧”
於淑珍一聽,這是真的嗎?
因為那時候呂遠已經是知名詞曲作家了,能和他合作可是非常難得的機會。
於是於淑珍說道:
“可以啊,謝謝,謝謝”
其實那時候於淑珍並沒有包太大的希望,因為和呂遠合作的話,一般都會給她寫首歌什麼的。
要真能讓呂遠給她寫歌,那成名就快了。
這件事過了幾年都還沒有著落,估計是呂遠當時開了個玩笑而已。
1979年,天津歌舞團接到電話,點名要找於淑珍。
領導叫來於淑珍後說道:
“於淑珍,北京電影製片廠要拍一個電影,其中有一首歌,點名要讓你去唱”
這個電影名叫《甜蜜的事業》,這部電影成就了一首歌《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在電影還沒開始放的時候,這首歌就已經開始流行了。
而這首歌就是於淑珍演唱的,這首歌的作曲就是呂遠老師。
雖然等了三年之久,但呂遠老師實現了當年說過的話。
這首歌在70年代末,可謂是走進了千家萬戶,人人都能哼出一兩句來。
於淑珍也憑藉這首歌成了當時最受歡迎的歌唱家之一。
當時於淑珍可謂是把唱歌當成了自己的命,天天都在圍著歌曲轉。
而她的丈夫則不同,天天圍著孩子轉。
彼時還有人問她的丈夫“於老師這麼有名,你天天圍著孩子轉,你不擔憂嗎?”
他回答說:“有什麼好擔憂的,我們倆感情好著呢”
於淑珍在生活中其實屬於急性子,特別是和丈夫待在一起的時候。
有一次,於淑珍參加了一百多場演出之後,最後一站去西安的時候,她的嗓子已經承受不住出血了。
但是當時票已經賣出去了,如果退票的話,負面影響太大了,於是她對領導說道:
“今天就算是倒嗓了,回去改行,我也要唱”
唱完最後一站之後的於淑珍回到家裡,嗓子一度失聲,說話都不敢大聲。
丈夫見狀緊忙上去攙扶著坐下,跑上跑下地給她熬藥。
因為嗓子的原因,於淑珍有時候會因為急性子發脾氣,而內向的丈夫總是遷就著她,只要於淑珍生氣了,只要她一著急,丈夫就不吭聲。
所以他倆從不吵架,一直互相扶持。
後來於淑珍說:
“是丈夫成就了現在的我”
其實於淑珍對自己的評價並不高,她認為石雕石玉雕玉,從來沒有刻意說非要當一名歌唱家,就是好好學習,好好工作,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好。
或許是嗓子的原因,於淑珍退休得很早。
1998年,於淑珍從天津歌舞團退休,丈夫也退休很久了。
03
退休之後,有人問他們,為什麼不去當歌唱老師。
於淑珍是這麼說的:
“有的人能唱好歌,但未必是好老師,當我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時,就不去做,只會唱歌,那就只唱歌”
於淑珍是一個很負責任的人,如果她真的選擇去當一名老師,那就會付出心血去把這些學生教好。
但那時候的於淑珍已經忙碌了大半生,陪伴丈夫的時間實在太少了。
關鍵是彼時於淑珍的丈夫患上了高血壓、糖尿病等老年病。
而她的兒子在北京工作,女兒又定居天津。
子女們都在忙著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於淑珍看在眼裡但沒有說出來,她只用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的關心。
隨著年紀的增長,於淑珍的丈夫經常都在出入醫院。
每一次生病,子女們都會放下手頭的工作回來看望父親,於淑珍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
為了不耽誤子女們的工作和家庭。
2006年的時候,於淑珍帶著丈夫去了養老院。
一開始,於淑珍的這一舉動受到兒子的強烈反對,但於淑珍堅定選擇的事情就不會改變,她只是想用這樣的方式,讓子女過得好一點。
後來,於淑珍在養老院生活的事情被人們知道以後,她的子女們背上了罵名。
有人說,這麼優秀的歌唱家,晚年卻在養老院生活,她的子女都幹什麼去了。
也有人說,養兒防老,到老了卻什麼也沒得到。
其實她的子女也不想這樣,他們也想照顧父母。
但是於淑珍堅持要在養老院生活,她說:
“我不想成為孩子們的負擔”
她對自己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經常生病,我不想讓你們經常跑回來,而且我不擅長做飯,在這裡住著方便”
旁邊的老伴也說道:
“養老院的生活條件不錯,我們在這裡生活得很好”
這番話是說給子女們聽的,想讓他們放下心中的顧慮好好生活。
多年之後,子女們終於解開了心結。
看著父母把養老院當成了第二個家,還經常有人去找他們拜師。
雖然都被回絕了,於淑珍說:“我不想耽誤了你們”
年輕時,在歌壇叱吒風雲,老來陪著老伴在養老院安享晚年。
如今,於淑珍已經84歲了,在養老院裡度過了第16個年頭。
他們也早已習慣了那裡的生活。
人在哪裡,被誰照顧不是他們追求的生活。
即使身在養老院,但有老伴陪著,子女孝順著,這樣的生活又有什麼不好呢。
雖然已經他們已經老了。
但是在歌壇中,一直都有著於淑珍的位置,她那些年唱過的歌曲,流傳到了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