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武次位面】作者:樂樂
自1954年美國海軍“鸚鵡螺”號核潛艇下水之後,核動力潛艇以理論上近乎無限的巡航時間,及水下高速而飽受大國海軍青睞,但同時也由於其核動力裝置存在的巨大危險隱患,造成了核潛艇發展史上數不勝數的事故。對於這一點,蘇聯海軍的第一艘彈道戰略核潛艇K-19號,則堪稱是最具發言權的一艘核潛艇。其在服役過程中遭遇多次重大事故,並且總是能幸運生還,浴火重生,直至最終完成使命安然退役,堪稱是核潛艇發展史上最經典的不死傳奇。
▲蘇聯最後一代“颱風”戰略核潛艇則達到了另一個極端
1959年4月8日,K-19號作為蘇聯海軍第一艘戰略核潛艇,舉行下水慶典,然而,當按照傳統儀式向艇首投擲香檳時,卻由於外部包裹的橡膠並未破碎,對於向來充滿種種神秘傳說的海航來說,這種情況不免有一些不祥之兆的味道。而事實上,K-19在建造時就由於追趕工期而導致意外失火,造成兩名工人燒傷,在其下水後也由於準備不足,導致反應堆故障。但總的來說,這兩場並不算大的意外事故,也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後果,只不過當時並沒有人能想到的是,這僅僅是K-19傳奇一生的開始。
▲一艘戰略核潛艇在當時有特殊意義
1961年7月4日,已加入蘇聯海軍北方艦隊的K-19,在北大西洋附近極地參與代號“北極圈”的軍事演習。凌晨4點15分,就在K-19準備上浮發射導彈時,值班人員向艇長緊急報告,稱左舷核反應堆一回路管道破裂,冷卻劑大量洩漏。經檢查後發現,潛艇左側核反應堆主迴圈泵和輔助泵已經因故障停止,反應堆溫度急速上升,溢位的高溫蒸汽使整個潛艇內部都瀰漫著放射性氣體,輻射劑量高達每小時25倫琴,情況危在旦夕。
▲核洩漏是核潛艇最令人生畏的災難
在這種情況下,艇長緊急命令拉響戰鬥警報,按緊急狀態上浮自救。同時,面對升至900多攝氏度核反應堆,和飆升至60多攝氏度的艇內溫度,艇長下令緊急補充一回路內冷卻劑,但由於外接管道故障,補充任務無法進行。經過再三考慮,決定人工前往安裝臨時性反應堆冷卻裝置。但當時艇上並沒有相應的防護裝置,艇員需要在長時間暴露在高輻射劑量的反應堆面前工作,這意味著要想完成這項任務,必須有視死如歸的勇氣。
▲拯救核反應堆是非常艱難的任務
在這種情況下,以動力損管隊長巴夫斯季耶夫大尉和自動化組長科爾奇諾夫中尉為首的8人小組,還是義無反顧地前往事故中心搭建冷卻裝置,以補充冷卻劑。經過約2小時的緊張工作後,臨時冷卻裝置敷設完成,反應堆溫度迅速降低,避免了更大災難的發生。但8人小組在返回後,全部因輻射超標全身癱瘓,僅僅幾小時之後,就口吐白沫,頭部流出膿水,五官面目全非已基本失去正常職能,最終所有人在一週內全部去世。
▲唯有真正視死如歸的人,才能直面這種災難
在解決核反應堆的問題後,K-19成功浮出水面,使用剩餘的一臺核反應堆繼續航行,由於主天線已在事故中損壞。因此,K-19最終按原定計劃前往演習海域,並獲得了其他艦艇的幫助,經過一番波折後,被成功拖拽到基地維護。由於潛艇內部遭到嚴重輻射,蘇聯海軍花費3年時間將整個反應堆艙全部切掉,裝上了一個全新的核反應堆艙。而根據蘇聯海軍的調查結果顯示,事故發生原因,是核反應堆主迴圈迴路的一個焊點出現虛焊,迴圈泵因此出現故障而導致一回路管道因高溫破裂,衍生了之後一系列嚴重後果。在冷戰結束後,美國在真實事件基礎上,添加了大量特有元素,拍成了一部電影《K-19:寡婦製造者》。
▲電影中摻雜著許多製作方特意加入的元素
如果僅僅是一次核反應堆事故,當然不能證明K-19的傳奇之名,僅僅在幾年之後的1969年11月,K-19再次遭遇了一場奇怪的事故。在11月15日,正處於航行狀態的K-19,突然遭到猛烈撞擊,並導致發動機停車,以艇首向下的姿態迅速下沉。K-19成功透過調整壓載水艙的方式解決了平衡問題,最終成功上浮到水面,艇員在上浮後觀察周圍,並沒有發現意外情況,最終接到指揮部通知後返回基地。在進廠維護後,蘇聯海軍很快就發現位於艇首的巨大凹痕,表明其曾經與圓柱狀物體,在水下以近乎直角的狀態相撞。蘇聯海軍技術團隊則表示,考慮到K-19的噸位、速度以及衝撞的角度,被撞擊的圓柱形物體已經遭受重創,甚至有可能沉沒,蘇聯海軍因此調動飛機、潛艇和軍艦進行了多天搜尋,但最終一無所獲。
▲水下航行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而最終的真相,要等到1975年7月由美國《紐約時報》刊文報道才揭開。當時,美國海軍一艘SSN-615“小鯊魚”號核潛艇,正在科拉半島附近海域,執行蒐集蘇聯海軍無線電和電子裝置訊號,竊聽水下電纜傳遞通訊內容的絕密任務。在事故當天,“小鯊魚”號發現了K-19,併成功在沒有引起後者警覺的情況下,對其進行秘密跟蹤。一般來說,這種跟蹤將持續到“小鯊魚”號被K-19發現。但這次跟蹤過程卻出現了一個紕漏,“小鯊魚”號聲納兵錯誤地將K-19的航速估算為8節,使得 “小鯊魚”號也將自身速度調整到8節,但實際上,K-19的航速為6節。
▲航速與平衡是潛艇的關鍵
因此,原本悄悄跟在K-19後方的“小鯊魚”號,在不知不覺間已航行到K-19右側,而恰在此時,K-19向右轉向,正好撞在“小鯊魚”號的核反應堆艙段,剎那間,地動山搖。慶幸的是,“小鯊魚”號在建造時特意對核反應堆艙進行了加固,因此承受住了本應造成巨大創傷的撞擊。而在意識到K-19並未發現自己後,“小鯊魚”號迅速脫離接觸,之後狂奔兩晝夜抵達安全海域向上級彙報。而美國海軍為避免意外影響,對這一事件長期保密,在數年之後才對外界披露。
▲由於聲吶兵的失誤,導致“小鯊魚”號險些沉沒
撞擊事故使得K-19號進廠維護近一年之久,但其之後又成功出航,然後遭遇了服役生涯內最嚴重的一次事故。在1972年2月24日,K-19突然發生火災,雖然成功浮至水面,但由於潛艇失去動力,因此緊急向蘇聯北方艦隊司令部求救。而救援艦隊抵達附近海域時,卻受制於海上的狂風暴雨,無法立即展開救援。事實上,K-19在起火後,由於值班艇員處理不當,導致火勢無法收拾,之後在艇長的指揮下,雖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救援,最終成功浮出海面,但已有多名艇員在救火中犧牲,更重要的是,還有12名艇員被困在第10艙內,迫切需要救援。
▲對潛艇來說,浮出水面有特殊意義
這12名艇員事發時正在休息,但由於火災發生在其正前方的第9艙,因此無法逃離。這12人當時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絡,也並不知道事故情況,只能透過潛艇仍然在移動的動作,感覺到潛艇並未沉沒。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第9艙火勢逐小,艙壁溫度逐漸降低,使得這12人有一個較為安全的環境休息。而在這之後,被困艇員成功地透過應急電話,堪稱奇蹟地聯絡上了其他艇上人員,瞭解了大致情況,明確了固守待援的信念。之後,緊急電話因故障損壞,被困的12人徹底與外界失去聯絡。
▲這是當時核潛艇上的標配
由於被困的12人都是經驗豐富的潛艇人員,在分析瞭解到的情況後,認為需要將潛艇拖拽至基地維修廠,再將艙壁割破才能實施救援,因此12人初步預計要等待15天才能脫離困境。在這種情況下,12人開始極力搜尋物資,做好長期固守待援的準備。首先,最重要的當然是空氣,由於大火併未損壞艇上的供水管路,因此,12人成功地利用這個裝置用來獲取空氣,但為了保證不時之需,12人還是儘量避免活動,以減少氧氣消耗。
▲對於艇員來說,每一次上岸都值得紀念
其次就是飲用水。艇內儲存的儲水罐,只有極少剩餘,但這難不倒經驗豐富的艇上人員。由於當時艙內溫度為 20攝氏度左右,艇外溫度則已低到零下4攝氏度,因此被困人員成功利用溫差效應產生的露珠,透過以抹布沾取的方式積攢起來,裝在容器內作為飲用水。由於這個方法非常有效,獲取的水量較多,因此飲用水基本上沒有限制。唯一存在問題的是食物,潛艇上本身會有一定的應急物資,但一部分已被偷偷吃掉,最終僅剩下3袋500克糖、3罐煉乳,3罐酸白菜,2袋空心粉和3管3升裝的鹹黃油,這些物資為保證保質期而極鹹無比,但熱量奇高,基本能夠滿足需求,最終12人每天定量分配,在一片黑暗中堅持等待救援。
▲直升機往往是海上救援主力
而與當時艇內人員預計不同的是,救援編隊並未打算拖拽K-19返回,因為當時海上風浪極大,準備拖拽的鋼纜7次都被吹斷,指揮部最終決定,透過直升機對救援團隊進行補給,就地救援被困人員,救援團隊先是排除了艇內的積水,然後在電力極不穩定的情況下進行通風作業,最終在3月18日,救援人員戴上呼吸面具進入充滿一氧化碳的第9艙室,敲響了與第10艙相連的艙壁,引發了12名被困艇員的歡呼聲,而從事發到距離歡呼,實際上已經過去了24天之久。最終,隨著艙門開啟,雙方順利會合,救援小組在給被困艇員戴上呼吸面具,用黑布蒙上眼睛後,順利將12人救出,並透過直升機送往後方治療,宣告這場持續24天之久的救援順利結束。蘇聯最高政府、國防部、海軍總司令部紛紛為此發來賀電,而K-19則被緩慢拖拽返航。在整個事故中,共有28名艇員因火災喪生,另有2名艇員在早期轉移過程中,因風浪過大失蹤或犧牲。
▲付出種種代價只是為保證這一刻
事後調查發現,事故原因是由於潛艇前段時間潤滑油發生洩漏,在解決洩露問題後,有少部分燃油未被清理乾淨,彙集後滲透滴落在溫度極高的工作臺上,最終引發火災。而令外界感到震驚的是,K-19在回港後,僅僅維護了約半年左右時間,便再次出港,而且在出港海試時,又發生了一次小型火災,但幸運的是被迅速被撲滅。在此之後,K-19的服役生涯就不再事故頻頻,最終在1991年順利退役,結束了自身傳奇又充滿坎坷,同時又屢屢浴火重生的傳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