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笑先生閒談歷史
兩軍相遇勇者勝,在大多數人眼中兩方陣營狹路相逢,一定會發生衝突才會最終塵埃落定。但在共和國的程序裡,卻是有很多例外,除了有我軍的戰鬥勝利之外,還有許多起義事件。
但1948年在遼瀋戰役後期,卻發生了一件奇特的敵軍收編事件,當年在我軍智取下,兩軍並行,我們提出要和敵軍合編成一支隊伍,敵軍軍官竟然同意了。
此時,戰局態勢基本已經倒向我方,當時東野的第十縱隊接到上級命令前往戰區包圍敵人,準備給敵人來一個最後致命打擊。
戰爭後期的敵人雖然敗勢已顯,但仍舊有負隅頑抗之人,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場惡戰,但梁興初率領的二營機槍連卻不費一兵一卒就收編了一支隊伍,堪稱經典。
原來當時軍中傳播資訊不發達,當時是梁興初率領著自己的部隊前進,但沒想到部隊當中的二營機槍連卻在戰鬥過程當中和大部隊走散。
就在大部隊為其擔心準備營救時,卻等來了他們原本一個連的兵力竟然整整擴張了一倍的好訊息,而且跟著龐大數量而來的戰士還有十分令人眼饞的武器裝備。
後來據梁興初報告,這群臨時加編的戰士是他們在半路截獲的俘虜,甚至這次的收編之路,我方無一人傷亡,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原來當時機槍連連長安福在發現與大部隊走散之後,立刻調整部隊做應急狀態,仍舊全速趕往預定地點,但在路途中他們看到了另外一支隊伍。
這支隊伍行軍速度並不是很快,而且遇到機槍連後也沒有開火,戰士們便以為是友軍部隊,出於警惕與好奇,排長孫順祥悄悄觀察起對方,發現他們穿的都是嶄新棉衣,槍支也是全美式,此時才發現這是一群國軍隊伍。
如果此時與對方發生衝突,我們不一定就能勝利,而這群國軍只知道趕路,並沒有對我們的身份感到疑惑,看著對方還沒有發現我們,聽著排長彙報後,連長安福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要收編這支隊伍。
不過看著對方荷槍實彈的裝備,安福深知此事只能智取,於是他一路掉隊來到了對方隊伍的最後一排,故意來到戰士們面前,一邊發煙套近乎,一邊“透露”出機密資訊出來。
安福說自已是國民黨軍89團被解放軍打散的殘餘部隊,談話時透露出想要和對方合編提高生存率的想法。
國軍戰士聽到如此後立刻上報了他們的長官,對方一聽沒多做思考便同意了這個想法,只不過隊伍的指揮權還是要歸他。
隨後二人便讓部隊停止前進,準備合編隊伍。
我軍表面上停止前進後,實際上卻暗地裡悄然地靠近敵軍,就在對方長官要進行交接儀式時,突然間“冒”出了一群解放軍戰士將其包圍,對方長官甚至還被安福給挾持住了。
“繳槍不殺!”連長安福大吼。
此時那個長官如何還能不明白,所謂的合編不過是解放軍引誘他上當的一個誘餌罷了,如今他再如何也是悔不當初了。
眼看大勢已去,再做掙扎無非是徒增傷亡,對方長官很會審時度勢,沒多做考慮就選擇了投降。長官都選擇了投降,下面的小兵也只能“服從命令”了。
機槍連的這一舉措在遼瀋戰役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刀劍無眼,炮火連天的戰場裡,能夠有如此收編成果也是十分喜人。
事實上這次的收編在我軍史上算得上是個例,但是解放戰爭期間,起義可是常態,隨著局勢明朗,越來越多的起義在全國各地響應,據統計四年的解放戰爭中,有超過180萬的國軍選擇了起義,較為大型的事件就有十餘起。
其中有高樹勳的新八軍,吳化文在濟南戰役起義,曾澤生的長春起義,淮海戰役中何基灃和張克俠的起義,傅作義的北平起義,程潛、陳明仁的湖南起義,陶峙嶽的河西地區與新疆地區起義,鄧錫侯,劉文輝的四川起義,盧漢的雲南起義等。
在我軍雷霆攻勢之下,這些曾經不可一世妄圖劃江而治分裂中國的國民黨反動派,最終選擇了向現實低頭,選擇了起義的道路。
其實這一舉措中也不乏他們在戰鬥過程中,見到了解放軍真正的強大之處,解放軍除了紀律森嚴,還有著其他軍隊沒有的人情味,是一個互幫互助能夠與人民連成一線的隊伍。
這樣的隊伍註定了在任何地方開展作戰都能與老百姓們打成一片,共同作戰,而這卻是國軍反動派想象不到的。
他們經過的村莊不說夾道歡迎,沒有對他們進行辱罵都是好的了,所以長期在這種環境下當兵的人,自然也覺得再繼續為國民黨賣命已經毫無意義,因為有些地方的老百姓甚至以當國軍戰士為恥辱,可見當時輿論導向已然是完全站在我軍這一邊。
也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許多國軍戰士最後都選擇了起義,從而也加速瞭解放戰爭的結束。這期間也發生了像前文描寫的上述情況,成功收編其他隊伍,也算是解放戰爭中的另一種收穫吧。
像這樣“離奇”的事件其實在共和國的成立中並不少,那段崢嶸歲月永遠篆刻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被我們後世人永久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