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毛主席曾提出過兩個著名論斷,即“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和“黨指揮槍”。這兩個論斷,都提及了一個字:“槍”。但毛主席本人很少用槍,直到今天我們也從未見到過他佩槍的圖片。
毛主席真正像軍人那樣挎槍,只有一次。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餘部及湘南暴動的隊伍上了井岡山,與毛主席的秋收起義隊伍勝利會師了。在隨後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兩支部隊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兼十師師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兼十一師師長,陳毅任政治部主任兼十二師師長。
5月4日,在井岡山礱市廣場上,隆重地召開了井岡山會師暨紅四軍成立慶祝大會。在這次會上,兼任紅四軍第十一師師長的毛主席,挎了一把盒子槍,對朱德幽默地說說:“揹著盒子槍,師長見軍長。”
曾參加過井岡山會師的開國上將陳士榘後來回憶:“我清楚地記得,自跟隨毛澤東參加秋收起義到上井岡山,從來沒有看見毛澤東背過槍。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見他背槍就是在寧岡礱市紅四軍成立大會上……不過,大會一結束,毛澤東便把槍交給了警衛員,以後再也沒見他攜帶過槍。”
鮮為人知的是,毛主席還曾持槍在戰場上衝鋒過。而且,那一天,還是春節。
1928年10月,彭德懷、滕代遠率紅五軍到達井岡山,與毛主席、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會師。12月,蔣介石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三次“會剿”,來勢洶洶。
此前,蔣介石對井岡山已經進行了四次“進剿”與兩次“會剿”。
由於前四次“進剿”、前兩次“會剿”均失敗了,蔣介石更換何鍵為“剿共”總指揮,主持第三次“會剿”。何鍵是國民黨將領中“反共”最堅決也最賣力的一個,深得蔣介石的信任。
在何鍵的指揮下,湘贛敵軍集中6個旅18個團共3萬兵力,分5路“會剿”井岡山。
而井岡山上的紅軍只有4個團,敵我力量的對比很懸殊。如果與敵人硬拼,無異於以卵擊石。此時,井岡山根據地的經濟極為艱難,特別是彭德懷和滕代遠率領的紅5軍上山後,更是捉襟見肘,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
如何破解蔣介石對井岡山根據地的第三次“會剿”呢?毛主席想出一個法子——出兵贛南,“圍魏救趙”。
1929年1月4號,紅四軍前委在寧岡柏露村召開了一次聯席會議。會議開了三天,毛主席詳細講了自己的想法,說,贛東北有方誌敏開闢的根據地;贛西有黃公略部在打游擊,贛北又有黃麻起義部隊形成的割據局面。而紅軍只要奪取贛南,就能和東、西、 北的革命根據地遙相呼應,配合起來。如果留一部分人守井岡山,另一部分人打出去,繞到敵人後方牽制敵人兵力,就會使何鍵顧此失彼,疲於應付。這樣,不僅可解井岡山之圍,又可乘機發展贛南根據地。
毛主席的這個“圍魏救趙”策略,得到朱德、彭德懷、陳毅的一致贊同。會議形成了這樣的決策:紅四軍主力出擊贛面,轉戰敵後,以解井岡山之圍,紅五軍與紅四軍第32團堅守井岡山。
1月14日,毛主席、朱德率領紅四軍軍部及紅28團、31團和特務營大約3600人,離開了井岡山,向贛南出發。
誰知,他們從井岡山茨坪開向贛南的當天,敵人就發現了紅四軍主力的行蹤。何健急令重兵截擊和追擊,紅四軍主力沿途五戰皆告失利。紅四軍獨立營營長張威、紅31團營長周舫、紅28團黨代表何挺穎相繼犧牲,軍參謀長袁文才和前委秘書長劉輝霄等人不辭而別。一時間,部隊士氣低落,愁雲籠罩。
當初下山時3600人的隊伍,經數次戰鬥後銳減至1000多人。一路追擊的國民黨贛軍第15旅則有2個團3000多人馬,且沿途都有保安團、挨戶團的接濟供應,形勢對我軍十分不利。
我軍由於遠離根據地,沿途沒有群眾基礎,晚飯困難。指戰員們早已斷炊,傷病員劇增,無處安置,只得用擔架抬著行軍。彈藥損耗殆盡,又無繳獲補充。毛主席後來曾談及這段時期,說:“是為我軍最困難的時候”。
2月9日,是這一年的除夕之夜,紅四軍剛到江西的瑞金,贛軍第15旅旅長劉士毅率部便尾隨而至,大兵壓境。
當晚,紅四軍便召開了前委會,由毛主席拍板,決定在大柏地佈下口袋陣,將尾追之敵一網打盡。
大柏地在瑞金縣城北邊的30公里,素有“瑞金北大門”之稱。這裡山高溝深,地勢險要,利於打伏擊戰。
毛主席親自排兵佈陣,林彪率領的紅28團和朱雲卿率領的紅31團,預先埋伏在大柏地以南十華里外的麻子坳兩側的山上,靜待劉士毅的追兵。
第二天,也就是2月10號,正是農曆的大年初一,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下午2點,戰鬥在綿綿陰雨中打響了。劉士毅部第15旅的先頭部隊在黃柏與大柏地交界處的附近,與紅四軍28團2營營長蕭克率領的誘敵部隊接上了火。
誘敵深入,是我軍的拿手好戲。蕭克率領2營且戰且走,佯裝敗退,有意將來犯之敵引入大柏地佈下的口袋陣。
最終,劉士毅所部全部鑽進了紅四軍的伏擊圈,成了甕中之鱉。
由於敵眾我寡,我方領導也全部上陣。紅四軍軍長朱德親自帶隊衝在前頭,毛主席這時也提槍帶著警衛排向敵軍陣地衝去。
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在戰場上持槍衝鋒。
戰鬥一直持續到第二天中午才結束,劉士毅第15旅29團和30團被全殲,紅軍俘敵800多人,繳槍800餘支。
我軍大勝!
大柏地一戰,徹底扭轉了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後一個多月來的失敗情緒,愁雲慘霧為之一掃,重振了紅四軍的雄風。陳毅於當年9月在向中央提供的《關於朱毛軍的歷史及其狀況的報告》中盛讚了這場戰鬥:“是役我軍以屢敗之餘作最後一擲擊破了強敵,官兵在彈盡援絕之時,用樹枝石塊空槍與敵在血泊中掙扎始獲最後勝利,為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爭”。
此戰是我軍初創時期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也充分體現了毛主席的用兵之神!
為此後紅軍乘勝出擊、發展壯大積累了實戰經驗。隨之紅四軍在贛南、閩西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的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了。
有了大柏地戰鬥的勝利,才有了以贛南、閩西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順利開闢。
4年後的1933年6月,毛主席從寧都開完中央局會議、返回瑞金途經大柏地時,觸景生情,感慨萬千地寫下著名的《菩薩蠻﹒大柏地》一詞:
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雨後復斜陽,關山陣陣蒼。
當年鏖戰急,彈洞前村壁,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
回過頭來看毛主席率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前所確定的“圍魏救趙”策略,確實很高明。彭德懷守衛井岡山打得很英勇,多次退敵。1月26日,何健的“會剿”軍以優勢兵力對黃洋界、八面山、桐木嶺三大哨口發起猛攻,堅守井岡山的軍民激戰4個晝夜,到了30日,黃洋界、八面山相繼失守,井岡山根據地被敵佔領。
為了儲存力量,彭德懷、滕代遠率紅5軍主力突圍,前往贛南尋找紅4軍主力。紅4軍第32團和紅5軍一部轉入深山開展遊擊,繼續堅持鬥爭。
不久後,彭德懷率領紅五軍又打回井岡山,於信豐消滅了當地土豪李世連和蕭家璧的“靖衛團”,在不到10日的時間裡,重新佔領了井岡山,與紅四軍、紅五軍留守部隊會師,何鍵指揮的第三次“會剿”遂告破產。
毛主席的雄才大略,世人莫不佩服。(劉繼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