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技術滅蚊?絕非虛言。據報道,由中山大學組建的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核技術(昆蟲不育)研發中心,把核技術應用在了滅蚊上。簡單地說,就是在實驗室使用射線輻照給雄蚊“絕育”,再把不育雄蚊放到野外,透過“人工避孕”降低蚊媒病發病率。
這一記絕殺,真的厲害。專家說,核技術滅蚊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在一個區域內根除特定蚊蟲、達到控制疾病傳播目標的現代生物防治技術。它安全無殘留,不產生化學汙染,也不禍及其他有益生物或害蟲天敵。
有人說,這是高射炮打蚊子——小題大做。誠然,為了維護生態平衡,科研工作者不願意利用現有技術滅絕蚊子,而是“繞路”研究新技術,的確有點“費事”。但於自然和社會的長遠發展而言,如此小題大做非常值得。與此同時,核技術滅蚊在解決千家萬戶的夏蟲之煩之餘,還為控制蚊媒傳染病、公共衛生健康、農業防治蟲害等課題提供了可借鑑做法,惠及全世界尤其不發達地區的人們。如此看,實際上是小題做出了大文章。
除了高大上的科技感,我更要為它接地氣的暖心表現點贊。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最新科技成果越來越快走進我們的生活,但其中一些的表現讓人心涼,如大資料“殺熟”等。而這次,核技術這個滅蚊殺手卻很暖。首先,大學關心“小事”,暖;其次,科研服務民生,暖。在此背後,高階技術願意“下嫁”,勇於不計小利而大膽突破,其實得益於科技創新的溫潤土壤。
科技之所以暖,是因為科技為路、人文為燈。讓科學技術關心造福人們的生活,應該是科技“終極”的用武之地。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