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全面“上雲”,肯定是一個繞不開的敘述點。
口述 / 吳曉波
01
百年奧運史是人類突破極限的歷史,也是科技創新的應用史。
1906年,費森登在國家電器公司的無線電塔廣播了聖經的故事,遠在太平洋一艘商船透過收音機接到了訊號,這意味著世界無線廣播的誕生,人類從此邁入一個全新的傳播時代。於是在1924年的巴黎,無線廣播首次進入奧運會。
一年後,英國工程師貝爾德發明了跨時代的傳播工具——電視機,於是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中,人們首次實現了電視實況轉播。到了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人們又首次透過發射通訊衛星,向全世界實況直播奧運賽事。
伴隨著傳播技術的進步和迭代,奧運會成為了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體育賽事。
到了1990年代中期,人類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1996年被人們定義為“網際網路元年”,那一年,網際網路開始商用,而中國的第一條網際網路專線也是在1996年開通的。同樣在那一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第一個奧運會網站上線了。
到了2021年7月,日本再次舉辦了東京奧運會。相比1964年更進一步的是,這屆奧運會第一次使用了雲轉播技術。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國的阿里雲承擔了東京奧運會雲轉播的主要技術平臺的搭建工作,被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稱為“數字化程度最高的一屆奧運會”。
而在明天開幕的北京冬奧會,人類將達到奧運會歷史上又一個新的技術里程碑——實現核心系統的全面“上雲”。
換言之,今年的冬奧會是一場“雲上奧運”。#中國冰壺混雙絕殺瑞士迎冬奧開門紅#
02
像奧運會這樣的大型體育賽事是一個複雜、龐大的組織工作,它涉及至少六個方面的利益相關方:各國的運動員、賽事工作人員、志願者隊伍、新聞媒體團,以及電視轉播商和贊助商等等。
為了賽事和合作的順利進行,主辦方起碼需要30多個大型工作系統。這一次的核心繫統全面“上雲”,就是藉助5G訊號的全面覆蓋,把30多個資訊系統全部搬到雲上,包括了最核心的賽事成績、賽事轉播、資訊釋出、運動員抵離、醫療、食宿、交通,它將大大提高協作辦公和執行效率,同時極大地降低運營成本。
例如,某場館舉辦一場比賽,要做直播工作,在雲系統上線之前,工作人員需要把轉播車和一堆裝置搬到現場,然後搭建網路專線和進行復雜的佈線。全面“上雲”後,意味著這些沉重的裝置都在雲端了。
此時負責直播的工作人員,只需攜帶一隻約900克重的“5G揹包”,就能夠順利完成所有至少畫面質量達到4K的直播和轉播工作。他們透過前端裝置採集到賽事的影片訊號,然後實時上傳到雲端。世界各地的製作人員不必再親臨現場,在雲端就能剪輯、轉播和二次創作。
全面“上雲”,對奧組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是,當30多個作業系統全面構建完,它將形成一份寶貴的資料資產。再過兩年,到2024年巴黎夏季奧運會舉辦之際,服務北京冬奧會的雲技術就可以全面賦能巴黎奧運會。
可以說,這是中國IT工作者對全球奧運事業的一大貢獻。
03
當“雲上奧運”的系統建成後,圍繞著賽事,我們還可以藉助雲技術進行不少應用性的微型創新,而這些實驗性創新最終會沉澱為一個個科技產品和新的市場應用。
比如,奧運會現場會有很多志願者裝扮的卡通人偶,以引導觀眾和製造歡樂氣氛。由於人偶服過於厚重,志願者在工作時無法使用手機,所以一般情況下,他們身邊需要有另一個志願者做引導。
奧組委的技術人員就開發了一雙“泡沫手套”。他們在卡通人偶的手掌上裝備一些感測器和通訊硬體,這雙手套就變成了一個移動的智慧工具,志願者藉助它可以和後臺聯絡,方便定位和指揮。這雙為奧運會專門開發的“泡沫手套”就可能成為一個新的科技產品,未來可以運用在遊樂園、大型商場等場景中。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孿生技術、全息虛擬影像技術也都運用到了今年的奧運賽事直播和轉播中。
比如,在冬奧會的籌備中,技術人員運用了數字孿生技術,重新開發所有的體育場館。數字孿生簡單來說就是在計算機虛擬數字空間中重塑物理世界的真實執行狀態。
奧運會結束後,這些場館可能會被用於演唱會、藝術展覽等等。而經過這次數字孿生技術的改造,以後重新佈置場館,工作人員就可以在虛擬空間裡建模和操作,節省了人力和時間,提高了場館使用率。
這一次冬奧會受疫情的影響,很多國家的記者無法來到北京,所以冬奧組委會的技術部門開發了一個虛擬採訪空間,運動員走進一個封閉的“全息艙”,就能實時和遠端的採訪記者交談,基本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還有一項技術叫做“子彈時間”。該技術的靈感來源是電影《駭客帝國》中的一幕場景:一顆子彈飛過來,觀眾可以從360度觀看子彈飛行軌跡和主角閃避動態。那麼“子彈時間”運用到比賽中,會產生怎樣的效果呢?
可以想象,當C羅踢出了一粒“世界波”,在足球即將入網的一剎那,裝置會先捕捉各個視角,然後將幾十路高畫質畫面實時傳輸,透過智慧演算法進行毫秒級合成和建模,在螢幕前的你就可以用上帝視角從360度來觀賞這個瞬間和C羅的慢動作,這大大增強觀賞的體驗性。據悉,冬奧會的雲頂滑雪場坡面障礙技巧、冰壺等專案上將首次出現“子彈時間”的特效技術。
所以在明天的冬奧會上,我們在線上觀看運動賽事,將獲得全新的沉浸式體驗。這些美好體驗,也將出現在日後再平常不過的生活中。
04
在人類文明的進步中,技術變革是最不可逆的。科技在改變體育本身,也改變著人和體育的關係。
我想,在未來的很多年裡,當我們想起百年奧運的科技創新史,仍然會提及1924年巴黎奧運會的無線廣播,會提及1964年東京奧運會的衛星轉播,會提及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網站上線,而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全面“上雲”,肯定是一個繞不開的敘述點。
這是一場我們中國人舉辦的奧運會,也是一場為全世界準備的科技盛典。感謝所有科技工作者,也祝福2022年北京冬奧會順利舉辦。
音訊策劃 | 徐濤
音訊運營 |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