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整理:天下達觀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
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唐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
天寶末年,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
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
歷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
878年爆發的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
907年藩鎮將領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拒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 。
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出現萬國來朝局面 。
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 ,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
開國統一
唐朝皇族出自隴西李氏,一說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是其遠祖,在當時李氏家族也是北魏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隴西李氏湧現過如西漢時的“飛將軍”李廣等著名人物。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李耳(老子)的後代。北周時期,作為“關隴貴族”的李氏被賜胡姓“大野氏”,待到北周末年丞相楊堅掌權,才還複本姓李氏 。
617年五月,李淵於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同年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楊侑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
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
唐朝初期,人口也從隋朝大業初年的八百萬戶驟降至二百餘萬戶。唐朝的北方邊境也受到了來自漠北的東突厥的威脅。
當時的突厥勢力空前強大,包括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等國,甚至是中原地區的竇建德、薛舉、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地方割據勢力都臣服於突厥。
618年六月,李世民率唐軍攻打割據隴右的薛舉、薛仁杲父子,九月,薛舉死,至十一月,薛仁杲兵敗出降,唐軍佔有隴右。
619年五月,唐又以反間計策動武威豪族安興貴、安修仁生擒李軌,不費刀兵便盡有河西之地。
620年,李世民擊敗勾結突厥入侵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恢復了對代北的統治。至此,唐朝不僅鞏固了關中根據地,而且發展了實力,可以集中力量經營中原和江南。
621年,李世民擊潰鄭夏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 。
竇建德被處死後,其餘部劉黑闥起兵反抗,旋即被李世民、李建成擊潰,割據魯南的徐圓朗、割據冀北的高開道相繼敗亡。唐朝統一了河南、河北、山東地區。
621年,割據江陵的蕭銑被唐將李靖、李孝恭率軍平定。
嶺南地區的豪族馮盎降服,虔州的林士弘被唐軍擊敗。嶺南各地紛紛臣服。
江淮地區的杜伏威早在武德二年(619年)便已降唐。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入朝,其部將輔公祏便於武德六年(623年)八月起兵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江南平定。
624年,除割據朔方、依附突厥的梁師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國建立起了統治。
貞觀628年,唐太宗李世民乘突厥衰亂,派兵攻滅了梁師都。
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擊殺李建成、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被迫冊立李世民為太子。
八月九日,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
唐太宗從隋末民變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徵等諍臣;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促進了民族融合,穩固邊疆,唐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為“天可汗”。
在唐太宗執政的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是為唐朝的第一個治世。
唐太宗於貞觀十七年(643年)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六月一日,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次年改元“永徽”。
653年,高宗借房遺愛等謀反一案,將諸宗室、勳貴中的反對勢力一網打盡,鞏固了自身的皇位。
永徽六年(655年),力排眾議,廢皇后王氏,立昭儀武氏(即武則天)為後,並藉機打擊顧命之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真正做到大權獨攬。
高宗永徽年間,邊陲安定,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在文治天下的同時,高宗一朝繼續擴張征戰,史稱“唐朝對外的威力,以高宗時為極盛” 。
永徽650年,唐將高侃擊擒突厥車鼻可汗,高宗分置單于、瀚海二都護府。高宗襲位後,還持續對西突厥用兵。顯慶二年(657年),唐將蘇定方等大破西突厥,遠襲石國(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一帶),生擒西突厥沙缽羅可汗,西突厥亡。高宗在西突厥故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次年,徙安西都護府於龜茲(今新疆庫車)。
永徽655年,高句麗與百濟聯軍攻新羅,新羅遣使乞援於唐,高宗先後派兵出擊高句麗和百濟。龍朔三年(663年),唐將劉仁軌於白江口之戰大敗百濟、倭國聯軍於,同年百濟滅亡。總章元年(668年),唐將李勣等率軍攻佔平壤,滅亡高句麗。
高宗在位期間,唐朝的疆域最廣,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人口也從貞觀年間的不滿三百萬戶,增加到三百八十萬戶。
660年,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皇后協助處理朝政,她因此得以與高宗並稱為“二聖”。
683年,高宗駕崩於紫微宮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
684年,武則天因李顯與之不合,將他廢為廬陵王,另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同時將東都洛陽, 更名為神都。
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廢唐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她開創殿試和武舉, 打擊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中原、關東與江南等地計程車人得到提拔,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
武則天稱帝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該時期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龍門石窟為其代表。 史稱“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大肆殺害唐朝宗室,即位前後又興起“酷吏政治”。待到在位末期,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
神龍705年,宰相張柬之聯合禁軍將領敬暉等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大唐國號,社稷、宗廟等恢復永淳以前舊制,將神都改回東都,廢北都,恢復了兩京並重的格局。
中宗復辟後,一直受到妻子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氏舊黨如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敬暉等先後被流放或誅殺。
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則天,安樂公主則曾要求成為皇太女。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唐殤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
李旦之子、臨淄王李隆基在武則天之女太平公主協助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睿宗復位後,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712年,睿宗決定讓位於李隆基,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其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朝廷內鬥。
玄宗登基後,在政治上,他提拔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韓休、張九齡等賢臣為相,整飭腐敗的吏治,並建立了一套監察制度,精簡官僚,裁減冗官,設採訪使發展節度使制度,導致地方權力增大。
經濟上推崇節儉、抑制佛教,並幾近荒廢的義倉制度,又透過括戶等手段緩解土地兼併導致的逃戶問題。
軍事上改府兵制為募兵制,並興復馬政,對外收復了遼西營州及唐睿宗時期賜給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並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韋、靺鞨等政權。
西域方面吞併大小勃律並且攻滅突騎施,塞北政權方面降服復國的後突厥,後又扶持回鶻剪滅後突厥。
723年,唐復置北都太原,然而“三都留守,兩京每月一日起居,北都每季一起居。”可見北都與長安洛陽兩京的地位不等,是為陪都。
玄宗統治下,唐朝國力空前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玄宗改元天寶後,統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意志,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國事。
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朝政日益敗壞。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為相,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
唐玄宗後期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從而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計程車兵結合在一起,導致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掌握重兵的胡人安祿山最為著名。
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東都洛陽,唐玄宗率眾逃至成都,史稱“安史之亂”。
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在東都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
757年正月,河南節度副使張巡、睢陽太守許遠等人率領軍民堅守大運河咽喉、江淮屏障睢陽(今河南商丘),在睢陽之戰中力阻前後叛軍數十萬人。長達十個月之久,使唐朝能夠反攻,從容收復兩京。 同年增設鳳翔、成都兩座陪都而形成五京制格局,寶應762年後結束五都制。
長達八年時間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
此後,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
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
安史之亂戰後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藩鎮割據的現象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
唐德宗任用楊炎為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
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發生了持續五年的奉天之難戰爭。
最後雖叛將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甚至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之一。
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
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援的唐憲宗登基
其即位後,經常閱讀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等文獻,他都仰慕不已。
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很晚才退朝。
唐憲宗在位十五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年間削藩的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唐朝獲得再次統一。
唐憲宗晚期,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黨爭局面。這兩個“朋黨”在後來分別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其鬥爭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
835年,唐文宗與李訓、鄭注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但以失敗告終。
宦官(北司)團結一致;以宰相為首的群臣(南衙)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從而埋下了晚唐藩鎮、宦官相沖突的種子。
唐文宗死後,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鬥爭繼位,改元會昌。唐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唐武宗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相對被削弱了。對於宦官有諸多不滿的唐武宗,沒有像唐文宗那樣採取極端措施來進行解決,吸取唐文宗失敗的教訓,改用了陽為,實則冷淡的手段。
842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見唐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於是便散佈流言蜚語,稱宰相與度支商定,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激怒禁軍鬧事。
李德裕聞訊後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憤慨,於是拿出君主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軍去宜布御旨:“此事純系謠傳,一切都是朕的安排,無關宰相之事,爾等不得信口雌黃。”將士們被震懾住了。 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後,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謝罪。
唐武宗沒有乘勢對他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將他提升為觀軍容使,以領神策左、右二軍。名義上得到了升遷,實則卻被剝奪了對禁軍的控制權。
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對他的態度,知道自己的處境不妙,便以退為進,以身體有疾提出了辭官。唐武宗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辭呈,將他改任為內侍監。內侍監沒做多久,基於大勢已去,無東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
唐武宗對外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其部眾,對內平定澤潞鎮叛亂。在位時期藩鎮降服。唐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
唐武宗崇通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之一,史稱會昌滅佛。
唐武宗死後,宦官選擇光王李忱繼承皇位,想繼續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無能之人,即位以後勵精圖治,抑制宦官勢力,打擊不法權貴。宣宗在位期間,勤儉治國,注重選拔人才。文化上,再次尊崇佛教。
宣宗時,張議潮領導沙州等地人民擺脫吐蕃統治,驅逐了河西地區的吐蕃守將,使瓜、沙等十一州重新迴歸唐朝。
鹹通七年(866年)二月,張議潮表奏朝廷,令回鶻首領僕固俊克復西州、北庭、輪臺、清鎮等城市。同年十月,又令僕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敗吐蕃軍。
吐蕃餘眾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襲擊,再敗,奏遷於嶺南。吐蕃遂衰亡。
河西肅清後使朝廷無西顧之憂,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安穩,使本已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
實際上,大中暫治並不穩定。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宣宗駕崩,唐懿宗即位,國內隨即爆發大規模民變,其中以大中十三年(859年)至鹹通元年(860年)的裘甫起義、乾符二年(875年)初至乾符五年(878年)的王仙芝起義與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的黃巢之亂最具代表性。而在經濟重地江南地區遭受黃巢之亂打擊後,唐朝的經濟基礎被打破,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
唐僖宗死後,其弟唐昭宗繼位,決定遷都洛陽。
乾寧五年(898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同日,宦官假傳聖旨,說唐昭宗退為太上皇,並令皇太子即位,年號光化。
天覆元年(901年),崔胤聯合孫德昭打敗劉季述,迎唐昭宗復位,李裕復降德王。
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援下,宰相派勝利,宣武節度使朱溫入宮盡誅宦官。
904年,朱溫發兵攻陷長安,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將唐昭宗殺害。
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今河南滑縣),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
朱溫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征討淮河以南地區失利,所以提早逼迫唐哀帝禪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