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原本是遠離權力中心的貴族女性,一朝被選中,脫離了既定的賢妻良母之路,被榮耀與淚水裹挾著,推上了外交舞臺的中心。
這個中國歷史上耀眼又沉默的群體,便是和親公主。
大家好,我是滾滾君,一個淺薄無知的歷史愛好者、喜歡湊CP的惡趣味懶癌患者。
從本期影片開始,我會在“種花家公主系列”裡開闢一個子系列:和親公主系列。這個系列會比較龐大,更新時間不定,從漢朝到唐朝、宗室女到皇女,都會講到。
首先,我們來簡單瞭解幾個小知識:
第一,和親公主都是皇帝女兒麼?
有的是,但大部分都不是,一般會選擇宗室女,就是某個親王的女兒、孫女,我們熟知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就屬此列。
唐朝也會選擇宗室出女,即公主、縣主等的女兒,也就是皇帝的外甥女、外孫女之類的,比如之前講過的靜樂公主獨孤氏、宜芳公主楊氏,都是天寶年間的外姓和親公主。
沒錯,李唐的和親公主很多甚至都不姓李。
這裡想多說一句,大家不要因為她們不是皇帝之女,就覺得配不上公主這個稱號,我頭幾期做“皇女型和親公主”也只是因為方便講,不是要排什麼尊卑貴賤。
在古代,非皇女型和親公主,其地位、受重視程度確實比不上皇女型和親公主,這點後面的故事裡會體現出來;但現在,如果我們把公主定義為古代的尊貴封號,那麼歷朝歷代為國家去和親的女孩,都配得上這個封號。
第二,和親公主嫁過去,會像小說、影視劇裡那樣浪漫麼?
試想一下,一個女孩,才十幾歲就告別父母、遠離故土,千里迢迢來到一片陌生的土地——這裡的生活和長安完全不一樣。
你的丈夫可能比你大幾十歲,妻妾成群、兒女繞膝,嫁過去沒兩年就守寡了,然後可能要再嫁給繼任者。
就算出嫁的物件就是一個年輕英俊的首領,你倆也沒有共同語言——因為你倆是真的聽不懂對方的語言。
要了解你的丈夫、學會這裡的語言、適應這裡的生活、進入這裡的權力中心,恐怕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浪不浪漫的,就…看心態吧。
第三,戰爭該打還是要打,和親到底有意義嗎?
其實和親的物件是兩種,一種是嫁去早已歸順的外族部落聯絡感情、鞏固合作,這種也叫聯姻;
另一種是嫁去敵對已久、但有意和談的政權,還是能有作用的,但也不排除和親後為了利益又起衝突。
滾滾君對軍事方面不懂,只是看到古今中外歷史上的那些條約,簽完之後就不打了嗎(歡迎對號入座)?但該籤還是要籤的。
說完了上述事情,我們的主角也要登場了——
公主身世
這一期的主角是寧國公主,唐玄宗李隆基的孫女,太子李亨的女兒,生母不詳。
也就是說,作為太子女兒的她此時還只是郡主,此後她封號也有好幾次變動,但我們就用這個稱號來稱呼她吧。
寧國公主的童年,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就是:壓抑。
天寶年間,因為皇帝的猜忌和宰相的迫害,太子亨哥的妃子和親信,出家的出家、下獄的下獄,亨哥自己也活在恐懼之中,年紀輕輕就花白了頭髮,身體素質還不如他爹。
這已經是第N次提到這段歷史了,具體內容就不重複了,但這次滾滾君思考的點在於,這些朝政大事,亨哥會和孩子們說嗎?也許會和成年的兒子商量商量,大機率不會和女兒們說。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寧國公主姐妹們就對這些一無所知呢?
肯定不是的,大家回想自己的童年就知道,很多事情家裡長輩雖然不說,但他們互相之間迴避的眼神和緊繃的狀態,那是真的可以讓家裡的氣氛“風刀霜劍嚴相逼”。
而且,沒有人比孩子更會“讀空氣”。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年幼的寧國公主雖然不太明白朝堂上發生了什麼,但從父親的白髮與皺紋、母親的哭泣與隱忍、家宴上長輩們的微妙表情、乃至宮人們的竊竊私語中,是不是能感受到了什麼?會不會也曾望著宮牆上四角的天空思考:
為什麼父親總是讓我守規矩、不要多說話?
也許她在多年後的某一天,瞭解到當年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夫婦的舊事時,才明白父母的恐懼與苦心,也學會了堅強與忍耐。
戰亂奔波
大概在天寶年間,寧國公主到了適婚年齡——大家以為她要被送去和親了?
不不不,寧國公主進入了一樁普通婚姻,嫁給了滎陽鄭氏的鄭巽,但不久鄭巽死了,二人沒有生育子女。
寧國公主此時年紀不算大,再嫁或者不嫁都行,反正以後她爹繼位了,她職位能升一級、工資能漲一波、還白賺一座公主府——誒,這不就是傳說中的升官發財死老公嗎?(不是)
可世事變化往往不隨人願,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
倉皇出幸……扈從惟宰相楊國忠、韋見素、內侍高力士及太子,親王,妃、主、皇孫已下多從之不及。
寡居的寧國公主毫無疑問屬於“從之不及”的那一撥人,眼看著跟不上皇爺爺的“入川旅行團”、長安又即將淪陷,場面混亂,情況緊急。
就在這“至暗時刻”,是寧國公主的親妹妹和政公主——
棄其三子,奪潭馬以載寧國。
和政公主把自己的三個孩子託付給別人,用丈夫柳潭的馬去接寧國公主。
隨後,和政公主和丈夫柳潭一同走路,護送著姐姐,每日奔波百里,每每遇見危險狀況,也先護姐姐周全。並且對丈夫說——
我若先涉,脫有危急,不能俱全,則棄我市矣。
雖然我們一直都在調侃李唐皇室“父慈子孝”、“母賢女淑”、“兄友弟恭”什麼的,但亨哥這幾個孩子之間的手足情深,還是很令人動容的。
我們回到歷史的時間線上,入川旅行團還沒到目的地,太子亨哥就“貼心”地接過了父皇的擔子,登基稱帝了。
亨哥當皇帝的七年,也基本耗在安史之亂上了。
一路向北
然而,好不容易局勢稍稍穩定,寧國公主的人生,又出現了一道巨大的波折。
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回紇部落出力頗多,再加上他們一向與大唐貿易往來頻繁,這時便提出了聯姻要求。
而大唐也出於穩固結盟的考慮,便讓敦煌王李承寀迎娶了回紇英武可汗的女兒(一說為可汗之妹)。
可汗表示,我英武可汗嫁了個女兒過去,按一換一原則,你天可汗是不是也得嫁個女兒過來?
講真,倘若此時並非乾元元年,而是開元元年,這英武可汗斷然不敢如此態度。
可今時不同往日啊,現在四海未平,又有求於人,亨哥哪裡還敢擺天可汗的譜?於是左右環顧一番,欸,正好有個守寡的女兒,那……
寧國公主也是深明大義之人,當即跪下,流著陳言——
國家事重,死且無恨!
亨哥自然也是捨不得,但再捨不得也沒辦法。嫁個女兒能解決的事,就不要勞師動眾、多費周折了。
於是,漢中郡王李瑀做使者、雷盧俊做中使,護送著寧國公主,一路向北。
傲嬌可汗
一程風雨路三千,骨肉家園齊拋閃。
和親隊伍來到回紇可汗的牙帳之外,周圍都是回紇護衛,卻唯獨不見可汗,那可汗在哪兒呢?
這英武可汗穿著黃袍、帶著帽子,在帳子裡葛優躺呢。
於是,隔著牙帳,一場外交談話開始了。
英武可汗派人出來,跟使者李瑀發話了——
王是天可汗何親?
你是天可汗的什麼人啊?
李瑀不卑不亢——
是唐天子堂弟。
我乃天子堂弟。
英武可汗又派人發話——
於王上立者為誰?
站你前面那個是什麼人啊?
李瑀接著回答——
中使雷盧俊。
他是中使雷盧俊。
只聽可汗在帳傳話質問——
中使是奴,何得向郎君上立?
嚇得雷盧俊——
跳身向下立定。
好傢伙,三句話讓大唐中使為我立正站好。這英武可汗自然是暗暗得意。
偏偏傳話的人說:“大汗,這中使是慫了,但使者傲著呢,一點沒有服軟的意思。”
英武可汗聽後可動了怒了——
兩國主君臣有禮,何得不拜?
我們兩國都有君臣之禮,你既是臣,見了回紇的可汗,為何不拜?
李瑀不拜而立——
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將女嫁與可汗結姻好,比者中國與外蕃親,皆宗室子女,名為公主。今寧國公主,天子真女,又有才貌,萬里嫁與可汗。可汗是唐家天子女婿,合有禮數。豈得坐於榻上受詔命耶!
這段話強調了三點:
第一, 你為什麼能娶我們大唐公主?因為你有功,所以才把公主嫁給你。
第二, 你看別的部族娶的和親公主,都是有個公主名頭,其實只是宗室女,你知道你現在怎樣的殊榮麼?
第三, 現在你既然已經做了我們天子的女婿,就該有晚輩的樣子。我代表皇帝來下昭,要拜的應該是你才對!
英武可汗聽了這話,又轉怒為喜——
大唐天子貴重,將真女來。
於是連忙起來奉詔受冊,歡歡喜喜地迎公主為可敦,又接過了大唐贈與的金銀珍寶,將之盡數分給了手下的衙官、酋長;之後又回贈了貂裘、白赩和五百匹駿馬。
如果大家把自己代入寧國公主的話,此時應該非常感激使者李瑀,因為英武可汗不管是一開始不知道寧國公主身份、還是就坡下驢假裝不知道,他的行為都明顯是想給和親隊伍一個下馬威。
如果李瑀認慫下拜,那麼很可能會讓公主在和親的一開始就受到輕視——這裡我不是說在婚姻裡要搞什麼東風壓倒西風,只是和親不能看作是現在的戀愛結婚,可汗與李瑀的這一番傳話,其實就是一場小小的政治博弈。而李瑀憑著自己的出色的膽識與能力,為公主贏了這一局。
而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的大唐雖然不比當年,但對北方的部落還是有相當威懾力的。
死生一瞬
時間一晃到了乾元二年四月,英武可汗死了——是的,這位戲很多的可汗第二年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按照我們的想法,老可汗死了,那和親公主一般就嫁給繼任者嘛。
可是呢,英武可汗的牙官和都督非常“貼心”,對公主說:
“可敦,我們也不需要您嫁給新可汗那麼麻煩,正好您沒孩子,乾脆給我們老可汗殉葬吧!”
好傢伙,此話一出,整個和親團隊都震驚了。
當時回紇是確實有可敦殉葬這麼個習俗,但如果是嫁給繼任者,那寧國公主也就認了;但殉葬……這是來和親還是來合葬?
這是寧國公主第二次與死亡離得那麼近,與上一次在戰亂中的狼狽不堪相比,此時的她無比鎮定,據理力爭——
我中國法,婿死,即持喪,朝夕哭臨,三年行服。今回紇娶婦,須慕中國禮。若今依本國法,何須萬里結婚。
按我們中原風俗,丈夫死了,妻子就要主持葬禮、為丈夫守孝三年,可從來沒聽說要殉葬的呀。你們若不尊重我中原的禮節,那當初萬里迢迢迎娶大唐公主做什麼?
牙官與都督無言以對,只好放棄。
但寧國公主也讓了一步,依照回紇風俗——
剺面大哭。
即在葬禮上用刀劃破臉,血和著眼淚一起流下。
滾滾君覺得,經歷了這件事,寧國公主相當於在鬼門關走了一回,此時恐怕只有一個念頭:回長安!
寧國公主如何還京,史書沒有交代細節,只說因為她沒有生孩子,故而“得歸”。但滾滾君覺得,回京一事,肯定有著不小的阻力,能順利啟程,公主超乎尋常的魄力和決斷力,絕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乾元二年八月,明鳳門外,百官聚集,百姓夾道,迎一人歸——是的,寧國公主,終於回家了。
不知皇帝看著女兒臉上已然淡去、卻依稀能辨的傷痕,會是怎樣的震驚?兄弟姐妹相見,又是怎樣一番場景?史書未載,但我們可以想見了。
此時,寧國公主也不過三十多歲,很快又嫁給了河東薛氏的薛康衡。雖然國家時有動盪,但夫妻二人相互扶持著,公主也還算平順地生活到了唐德宗時代,還被晉封為蕭國大長公主,不久病逝於家中。
對於經歷了壓抑童年、安史之亂和遠嫁回紇的她來說,後半生的寧靜與祥和,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
長留於此
寧國公主雖然回到大唐,但有一個人卻留下來了,這個人是誰呢?我們看看這段史料——
故,肅宗以寧國公主降回紇,又以榮王女媵之。
也就是說,當年寧國公主和親的隊伍裡,還有一位宗室女孩是作為媵妾陪嫁過去的。
這個“媵”是什麼呢?
春秋時期,兩個國家要結盟聯姻,一個國家把自己的公主嫁到另一個國家當王后,通常會連帶著一個宗室女孩一起嫁過去,這些宗室女孩就被稱為媵,地位比一般妾室要高。
如果這個當了王后的公主死了,兩國的聯盟還在,媵可以作為替補接任這個王后之位。
可以說,這個媵妾風氣是基於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之間攻伐結盟的現實催生出來的,所以到了漢朝,這種風氣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就不多見了。
這個留在回紇的宗室女孩,嫁給了繼位的英義可汗,被回紇人稱為小寧國公主。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不解,寧國公主走的時候,為什麼不帶上小寧國?這堂姐妹之情,就這麼塑膠麼?
不是這樣的,因為小寧國公主想走也走不了了——其實這一段有爭議,如果按舊唐書的說法去推算時間,那麼小寧國此時應該是懷著英武可汗的雙胞胎遺腹子,然後嫁給了繼任者英義可汗;但也有說小寧國的兩個孩子就是嫁給繼任者英義可汗之後生的。
不過不管怎麼樣,小寧國公主留了下來。
回紇後宮
英義可汗,其實在繼位之前就已經有一位妻子了,那便是唐朝名將僕固懷恩的女兒;英義可汗一繼位,就讓她做了光親可敦。
可沒多久,光親可敦就死了。
英義可汗不管是出於思念亡妻也好、政治考量也罷,就又上書求娶僕固懷恩的小女兒。大唐也很給面子,把僕固懷恩的小女兒封為崇徽公主嫁去和親了。
EMMM,這難道不是替身文學嗎?(不是)
說到這裡,是不是有人覺得,這小寧國公主也太慘了吧。好歹也是個宗室女孩,英武可汗在的時候,她是媵妾;嫁給英義可汗了,人家還是有正妻,甚至續娶的還是李唐認可的外姓和親公主。
其實呢,回紇的婚姻制度/後宮制度和中原的很不一樣,我們就不去深究可汗到底能有幾個可敦、可敦之間的地位是怎樣的,我們純功利、不帶情感地想一想,英義可汗有沒有原配、娶幾個老婆,這重要嗎?不重要。
大唐的實力如何、與回紇的結盟是否存續,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崇徽公主和小寧國公主,都是李唐過來的,平時能一塊聊聊天,關鍵時刻也有個照應不是?這麼想,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遙望長安
本來日子這麼過下去,也算安樂。
但英義可汗就不是個省油的燈,雖然和老丈人僕固懷恩聯手打敗了史朝義軍隊、幫著平定安史之亂,但侮辱李唐皇室成員、劫掠東都洛陽、騷擾大唐邊境等事,也一件沒少幹。
大唐當時忙於打仗和重建,不想和他撕破臉。
可英義可汗錯把沉默當縱容,野心進一步膨脹,竟然想趁著唐德宗剛剛繼位、中原局勢不穩的時候,直接發兵南下。
可汗腦子不清醒,回紇的宰相可是明白人,立馬阻止——
唐,大國也,且無負於我。前年入太原,獲羊馬數萬計,可謂大捷矣。以道途艱阻,比及國,傷耗殆盡。今若舉而不捷,將安歸乎?
人家是大國,一直對咱們挺好的。前年我們去太原,俘獲的牲口數以萬計,這還不算滿載而歸嗎?現在要千里迢迢南下去和人家開戰,後勤根本沒法保障。一旦失敗,我們還回得來麼?
英義可汗表示,不聽不聽宰相念經,要我停手除非我死!
宰相心想那我就成全你吧,於是便殺了英義可汗,自立為王,稱天親可汗,和唐朝聯誼去了。
而小寧國公主則被趕出了原來居住的地方——
出居於外。
她的兩個兒子,被天親可汗殺死。
這裡頭,怕是少不了一番政治鬥爭、權力博弈,小寧國公主牽涉其中,失去了兩個孩子,晚年過得想必十分艱難。
貞元七年五月,回紇使者來朝,告知小寧國公主薨逝,唐德宗廢朝三日。
唉,就……只能是一聲嘆息。
那個僕固懷恩的小女兒、英義可汗求來的崇徽公主如何了呢?沒有記載,應該也早早去世了,因為天親可汗不久就迎娶了唐德宗的第八女,鹹安公主。
而這,就是我們下一期的故事了。